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夏> 要闻 > 正文

天底下最甜的事

来源:守望贺兰2022-12-12 19:51

  学习是重要的、是必须的,是人这一生须臾不能离开的。往大了讲,学习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往小了说,学习可以让人长知识、添智慧、强本领,可以让人知世事、洞人生、济天下。

  王国维讲过读书的三种境界,也是学习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三种境界,代表人生漫长学习旅程中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

  只有经历学习的苦与难,才能迎来学习的那份甜。

  学习是天底下最苦的事

  人生在世,千苦万苦,最苦莫如学习。农民种地苦,工人做工苦,军人两地分居苦、征战沙场苦。但仔细琢磨,这苦那苦,都比不上学习苦。

  学习之苦,苦在“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

  古往今来,凡学有所成者,无不是勤勉苦学的人。

  晋代,孙康自幼酷爱学习,冬夜对着雪地的反光看书,一直读到鸡叫天明;车胤从小好学不倦,夏夜捉来萤火虫借光读书,囊萤映雪的佳话名传千古。

  很多人从学生时代过来,现在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学习之苦更有体会。

  甘肃会宁是一个人口40万的西北小县城,物产贫乏,但人才辈出,被誉为全国有名的高考状元县。据统计:恢复高考以来,累计向各大学输送学生7万余人、博士1000多人、硕士5000多人,全县一门双博士近20家,122名学生走进清华园、游学未名湖。靠的是什么?就靠的是领导苦抓、学生苦学、家长苦供、老师苦教的“四苦”精神。

  学习之苦,苦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好学的人必成大器。但凡学有建树者,一定是靠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执着,靠着“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在学习。

  语言学者王力一生笔耕不辍,84岁高龄依然每天伏案8到10小时,任何跟学习研究无关的事一概不过问。

  “外卖小哥”雷海为,打工多少年,诗词就陪伴了他多少年,最终力克北大才子,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

  毛主席读书之多之广之丰富,世所罕见,他在延安时曾讲:“年老的同志也要学习,即使我生命只有一年,也要看365天”。与世长辞的前一天,还累计读书2小时50分钟。老人家用一生的读书实践,实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誓言,也为我们留下了无限珍贵的读书遗产、学习遗产。

  学习之苦,苦在“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寂寞

  一个人早起晚睡了不难,但在大家都晚起早睡的时候,你还能做到早起晚睡可不容易了。因为一个人的时候,没人陪你占座,没人陪你背书,没人陪你写作,也没人监督你读书,这就是学习的孤独。

  想睡会儿懒觉、想看会儿电影、想刷会儿抖音、想出去吃顿大餐,但它们都是要花时间的事。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多了,那个学习的人就超过你了,越过你走到前面去了。

  学习路上,克制欲望,也是一种寂寞。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学习方面。

  实践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工作之余能否耐得住寂寞,能否把时间用在学习上。

  当别人花前月下、忙于应酬、安于享受的时候,你却在奋力苦读、努力苦学。读书的寂寞,点燃的是你向前的路、向上的路、超越的路。

  学习是天底下最难的事

  学习好像登山,虽然结果是可预知的,但攀登过程却荆棘密布、困难重重。

  这个难,既有条件所困没钱读书的难;也有对理论知识学不会、弄不通、攻不破的难;还有受个人智商、情商等因素限制,事倍而功半的难。一个“难”字,实实在在的摆在那儿,成了学习路上的“挡道狗”、“拦路虎”。

  学习之难,难在条件所限

  万千学子,聪慧有佳,但家境不殷,一个“钱”字挡住了求学之路,这个“钱”字何其了得。

  当年,毛泽东背井离乡赴京,在北大教室窗子外听课;长征途中,一边打仗,一边让人收集书籍、报纸,利用行军途中、打仗间隙,争分夺秒看书学习,你说难不难!

  邓小平16岁时,历经39天飘洋过海到法国游学,读了不到5个月就因交不起学费被迫离校,你说难不难!

  “希望工程”资助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身处大山,家贫如洗,靠资助才能求学,你说难不难!

  学习之难,难在现实所困

  学习是营养的源泉,发展的动力;学习也是任务、是要求,是履职的刚需,是不得不学。但现实的矛盾又是那么无奈,随着年龄、见识、能力的增长,要干的工作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苦恼:白天忙得晕头转向,根本抽不出时间学习。下班回家,忙完了孩子的作业,对付完了琐碎的家务,已是夜深人静,实在没有心思和精力再去学习,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去了。

  许多人不由发出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学习之难,难在突破所囿

  人生的悖论困惑,终究是因为学习不到而产生的。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但无论是改造自己,还是改造世界,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有些习题,怎么讲都不明白;有些问题,怎么琢磨都想不通透;同样的内容,有的人一遍就学懂了,自己搞了十遍也不一定能弄清晰。

  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等知识,对绝大部分人来讲,既枯燥又乏味,要把它学进去,绝对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是啊,如果学习那么简单,还要吃学习的苦吗?还用受学习的难吗?

  学习是天底下最甜的事

  吃学习之苦,受学习之难,都是为了享学习之甜。

  古人云:“有功夫读书谓之福,有能力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五福之中,读书列首,学习定终身。

  学无涯,思无涯,其乐也无涯。

  学习之甜,甜在收获智慧

  读书学习也像开矿一样,是沙里淘金的活。你和书籍生活在一起,就永远不会叹气。天大的事,读读书,就不会自怨自艾。

  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学习、不看书、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学习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报国情怀;

  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可以让我们懂得什么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奉献精神。

  学问是苦藤上结出的甜瓜。

  学习之甜,甜在取得成功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学习。明天的路还长,学习是通向成功最快捷、最稳固的途径。

  《领导者》一书中提到:“所有伟大的领导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

  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最终学有所长,纵横捭阖名扬千古。

  宋濂求学从师,忍穷冬烈风,行深山巨谷,足肤皲裂而不知,终成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小保安成就大梦想的张俊成,初中毕业后,种过地、打过工,后来成为北大校门的一名保安,通过自学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上演了一幕“扫地僧”式的传奇,一度被邀请去给北大学生讲课。

  他们最终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就是学习带来的最大成功。

  学习之甜,甜在实现人生价值

  读过几本好书,就如同交了几个好友。学习其实并不苦、并不难,学习是一种诗意的生存状态,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一种温暖的生命体验。

  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走上更高的岗位平台,从事更具知识含量、科技含量的工作,从而体现人生更大的价值。

  毛主席正是凭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的超凡学习精神,才成为了一代伟人。

  小平同志在人生的最低谷仍不忘学习,用思考的力量带领人民闯出了一条神奇的“小平大道”。

  学习确实是件苦差事、难差事,仅次于要命的差事;但弄好了,它又是美差事、甜差事。

  网上有一段话用来形容学习之甜最好不过。

  我清楚地知道,只要放弃学习,生活便会轻松很多,但我为什么还要努力学习呢?

  因为我想明白了,我不能一辈子只是在门前的草坪上享受那一缕阳光,因为太阳总会落山;我不能只在家门口的小餐馆吃饭,因为在这里遇到成功人士的几率微乎其微。

  世界这么大,还有很多风景我没有领略过,还有很多各色各样的美食我没有品尝过,还有很多有趣的人我没有遇到过……我的人生不该这么平平庸庸的度过。

  我要努力学英语,看到更大的世界;努力学专业知识,找到更感兴趣的事做;努力看书,理解隐藏的问题本质;努力学习,不被世俗绑架。我要抬头看、向上走。

  我绝不会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的事做事,能发的声发声。如蜡烛一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在黑暗里,祈求一束火炬。此后若没有火炬,我便是唯一的光。

  前路漫漫,山峦重叠。我愿不惧风雪,自顾自地向前走,一直往前走。

  来源:守望贺兰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倒计时1天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