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走进宁夏银川,人们会欣喜地发现这里有好几种美丽的色彩:除了环境优美的“青翠绿”,碧空万里的“银川蓝”,还有随处可见的“志愿红”。善与爱,是最蓬勃的种子,可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银川的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热忱与真诚,赋予了这座城市更多的温暖和感动,用质朴善良和勤劳勇敢,刻画小城大爱的道德年轮和文明风尚。在这里,志愿服务精神已融入城市的文明血脉,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
群众动起来
他们既是鲜艳的“红领巾”,也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他们为周边公共设施的干净整洁出一份力,也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欢乐……这就是银川市兴庆区回民第三小学的“小先生”志愿服队。“双减”之后的空闲时光,如何更好地利用起来?“小先生”志愿服队给出答案。
这个学校以四至六年级中队为单位组建了14个志愿服务队伍,每队由10名少先队员、2名党员教师、1名家长、1名社区志愿者组成,每周三下午安排一支队伍开展志愿服务。如,清理周边街巷环境卫生、引导文明交通倡导文明出行、动员周边商户参与文明城市建设、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
有一次,兴庆区大新镇燕依园社区居民杨光路过社区小广场时,看到一群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在集合,他知道,这些人是去做好事了。从那以后,每个月他都会腾出两天时间到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帮居民磨菜刀。一个工具箱,一个塑料壶,一个条凳,就是他的装备,两年多来,杨光免费为居民磨刀百余把。
“小先生”志愿服队和杨光是众多志愿者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银川市在志愿服务实践中积极探索,激发起“人人可学、处处可为”的主动性,“人人争做志愿者、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为进一步建好、管好、用好志愿服务队伍,银川市在推进培训队伍、宣讲队伍、专业领域人才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在各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别成立志愿服务总队,不断完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志愿队“五级志愿组织体系”,抓好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志愿服务行为规范建设,建立学习培训、表彰奖励、动态管理的完备机制,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达43万余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1万次,志愿服务总时长319万小时。
品牌树起来
渴望安全、和谐、文明、互助的邻里关系,“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应运而生,通过邻里相伴等形式,志愿者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生活帮扶。针对进城务工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孤残等家庭的孩子放学后没有家长接的情况,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的“四点半课堂”走进社区。面对社会日益增长的心理干预需求,成立心理咨询志愿者服务队,提供24小时咨询热线。农村群众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把科学文化知识和文明常识送到他们家里。银川市的志愿服务内容已由过去单纯的扶弱助残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治安、环保等领域拓展。
走进兴庆区大新镇燕祥社区,只要提到志愿者队伍,居民都会不约而同夸赞。社区每月都会开展志愿服务,给老人义诊、给孩子讲雷锋故事、为青年送上书籍。 “我感觉社区越来越和谐,大伙产生了很大的正能量,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家和万事兴。”社区党总支书记徐艳茹说。
事实上,这些活动全部依托于“爱要一起”志愿服务品牌,打造品牌的初衷就是要通过各项志愿服务,不断深化文明创建的基层细胞,让群众唱主角,让整个城市爱在一起,亲如一家。同时,品牌不但增强了志愿服务的社会效应,还使志愿服务的各种项目长期延续,保证了服务质量、服务标准、服务内容,提升了志愿者的荣誉感。
银川市已组建多支以“爱要一起”为名义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其中,以“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大街小巷、企业、社区以及各行各业。目前志愿服务队达到1679支,成为推动城市文明的重要力量。
服务圈搭起来
“请问这里有充电宝吗?手机突然没电了。”3月4日,银川市民贾春肖着急地跑到兴庆区丽景街庆春社区志愿服务驿站。“有呢有呢,我们免费为市民提供充电设备。”社区工作人员郭凤拿出充电线,还给她倒了杯水。像这样的充电、问路等志愿服务,对郭凤来说是家常便饭。
不只贾春肖,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明显感受到了志愿服务驿站带来的便利和贴心,这主要得益于“15分钟志愿服务圈”。
银川市从规划布局着手,通过新建改建和盘活利用党建阵地、文化设施、公园广场、商场超市、医院、学校、营业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资源,打造了1300多个志愿服务驿站,内配备应急医药箱、饮水机、移动充电宝、雨伞、微波炉等便民服务设备设施。还设置“许愿墙”,群众既可以将自己的需求晒出来寻求帮助,也可利用驿站为他人提供义务理发、书籍捐赠、交通引导、爱心早餐、垃圾分类指导等力所能及的服务。同时在志愿者网上和手机微信小程序上推出志愿服务地图,进一步方便群众查找,让大家在15分钟内得到帮助,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小闫,我跟老伴不方便出门,能不能让志愿者到家里给我们老两口理个发。”居民艾叔将需求电话拨打到了兴庆区丽景街银虹社区,工作人员收到“点单”服务后立即联系辖区商户,不到15分钟,志愿者就上门为老两口理了发。原来,社区积极发动辖区门店,探索出“社店共建”志愿新模式,让门店在日常经营的基础上,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如今的银川,志愿者们正用无私的奉献,不断提升着城市文明的高度,志愿服务精神也在传承中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焕发出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通讯员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