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宁波3位昆虫少年,太了不起!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宁波> 要闻 > 正文

宁波3位昆虫少年,太了不起!

来源:甬派客户端2024-07-15 11:20

  7月12日上午,鄞州周尧昆虫博物馆,2024年宁波市关爱“小候鸟”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来自宁波的三位昆虫少年和“小候鸟”分享他们的逐梦故事。

  这三位昆虫少年分别是:13岁的施则行,出版过儿童科普读物《虫虫圆梦记》;11岁的李於言,是拥有近40万粉丝的科普视频博主;10岁的褚南钦,举办过昆虫展。

  昆虫少年分享成长故事

  “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夏天会去草丛里找蛐蛐,因为蛐蛐会唱歌,我可以顺着歌声去寻找它们……”台上,李於言的分享充满童趣,一下把大家拉回到夏天的蛙鸣蝉噪中。

  推开昆虫世界的大门,就在不经意间:褚南钦是在一部名为《微观世界》的纪录片中找到比动画片更吸引人的奇妙天地。

  施则行因为和一只中华大刀螳的偶遇,“开始打造我的家庭生活昆虫馆……”

  活动现场,三位昆虫少年分享他们的成长故事。记者崔引 摄

  因为简单而纯粹的喜欢,三位昆虫少年展现出优秀的品质:

  还不识字时,李於言就听完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如今正在“啃”大学教材《普通昆虫学》;当家里的书不能满足褚南钦对昆虫世界的渴求,他就拉着父母走到户外;施则行走得更远,从神农架到西双版纳,从肯尼亚到婆罗洲……用脚步丈量世界。

  施则行。记者崔引 摄

  施则行从2019年开始“虫虫文学”的创作,将观察到的昆虫行为及时记录,对了解到的昆虫知识进行想象加工,创作出《虫虫圆梦记》;2022年,李於言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开设“寓言同学”账号,录制昆虫科普视频,短短一年多涨粉30余万;今年5月,褚南钦和他的小伙伴在学校举办了一场昆虫展,展出的上百种标本中,绝大部分是他们亲手捕获或繁育成功,继而制作成标本的。

  褚南钦是周尧昆虫博物馆最早一批“小小昆虫饲养员”,同时还为游客进行解说,被称赞为“满级小孩哥”;施则行经常走进图书馆、少科院、学校开展公益科普与阅读讲座;李於言与周尧昆虫博物馆的老师一起开展昆虫科普活动,“大家对昆虫有恐惧感,是因为不够了解。我希望通过我的科普,让大家了解昆虫,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自然。”

  给父母的一道“选择题”

  这是记者在现场留意到的一个细节:总有孩子喜欢趴在昆虫培养箱前,跟着昆虫一起“发呆”。时间久了,父母会忍不住将他们拽走。

  “我这次三科全优,成绩比上次有进步。”启动仪式开始前,褚南钦和记者分享。他说,在和昆虫交朋友中,他学会了“克制”,一定先保证学习,才能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褚南钦。记者崔引 摄

  看来,即便已经是“别人家的孩子”,有时也不得不面对“兴趣与爱好该如何平衡”的难题。

  “一开始没有阻止,但也没有支持。”褚南钦的妈妈说得很实在,直到她看到褚南钦写的一篇作文:“如何通过观察蚊子的习性,找到更高效拍死蚊子的方法”,“发现他懂挺多,才意识到他是真喜欢。”

  李於言。记者崔引 摄

  给孩子的兴趣“多一点时间”,是三位昆虫少年父母不约而同的选择。李於言的妈妈也提到,刚开始他们很担心那些不知名的昆虫会伤害到孩子,“但没有阻止,而是悄悄去查百度,看对人有没有伤害。”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摆在父母面前的这道选择题更难作答,需要父母不断克服来自外界和自己内心的挣扎、焦虑。李於言的妈妈说,家里尽量保证孩子每周都能有一到两天来开展户外活动,“很多家长知道我们没有报学科补习班,都挺意外的。”

  或许,相比拔尖的成绩,父母替孩子考虑得更多。如今的施则行已经是一名初中生,而他的父母依旧选择坚定地陪着他。“经常接触大自然的孩子,性格往往更加开放、开朗,抗压能力也更强。”施则行的妈妈说,“更何况,学习不一定要在课堂上,不一定要在书本里,也可以是在自然这座永远学之不尽的学校里。”

  事实上,在陪着孩子一步一步向前走的路上,父母收获得也很多,“最起码不再那么害怕昆虫,甚至也觉得它们挺可爱、挺有趣。”

  一蝶不是春

  就在活动启动当天,周尧昆虫博物馆二楼,“妙趣虫生”昆虫少年和他们的小伙伴暑假展也正式开展。

  开展首日,人气爆棚。

  该展的展品由三位昆虫少年提供,包括昆虫摄影作品、制作的昆虫标本、饲养的昆虫等。一走进这个展厅,三位昆虫少年就有说不完的话,非常乐于把昆虫朋友介绍给更多人认识和了解。

  看到小朋友对自己制作的昆虫标本感兴趣,褚南钦很耐心地向对方解释:“制作标本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最难的是处理内脏和展翅。就拿展翅来说,如果翅膀破得比较明显,标本就没有价值了。”

  在介绍到蚁类时,李於言的话一下就“密”了起来:“如果它们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天敌,的群落中就不会有兵蚁,否则它们在繁衍后代时就会生出兵蚁。”“红足穴猛蚁在遇到危险时会分泌出泡沫,黏住对方……”在他的讲解下,小小的蚁类世界变得丰满而有趣。

  “他们是真的很喜欢昆虫哦!”在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中,不止一位参观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三位昆虫少年以自身的行动激发更多人对昆虫的兴趣和保护生态自然的热情。

  不仅是三位昆虫少年,记者在活动现场也留意到,大多数小朋友都对昆虫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或许就像李於言说的,其实身边有很多喜欢昆虫的同龄人。

  一蝶不是春,如果说昆虫少年是破茧而出的蝴蝶,是领跑者,那么只有群蝶飞舞,才能迎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春天。(石承承)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湖州:志愿者助老敬老“迎重阳”

  • 走进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研和产业像“两张皮”,中间缺了能把成果“送上门”的人。
2025-10-22 10:17
由美国斯坦福医学院、英国莫菲尔德眼科医院、德国波恩大学等多家国际科研机构组成的团队,开发出一款视网膜下无线微芯片,成功帮助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恢复了视力。
2025-10-22 10:15
为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位于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219室的杨振宁书屋日前正式开放,与其同步启用的杨振宁档案资料库专题网站也面向全球上线发布。
2025-10-22 10:09
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含利福特尼唑的三联方案,让幽门螺杆菌治疗有望重新回归更简便的三联方案时代,为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
2025-10-22 10:06
10月21日,在上海淀山湖畔举办的“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发布获奖名单。
2025-10-22 10:04
10月20日,记者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了解到,该中心联合广东省科学院组成的研究团队,日前在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发现了一处小行星撞击形成的地质遗迹——金林陨石坑。
2025-10-21 09:49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Grace Hendricks和同事证明,一种mRNA版本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反应是标准mRNA疫苗的28倍。
2025-10-21 09:42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办“用于太阳磁场精确测量的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研制总结暨未来科学规划研讨会。”
2025-10-21 09:39
单日就可最多烘干稻谷5000吨。
2025-10-21 09:28
农业农村部20日宣布,从当前开始到冬至(12月21日),启动实施奋战60天抗秋汛抢麦播促壮苗行动。
2025-10-21 09:24
农业保险作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如何更好守护农民“钱袋子”?
2025-10-20 09:55
安徽师范大学校长熊宇杰教授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创制出亚纳米级高熵合金,这一方法具备广泛普适性,可制备包含多达十种金属元素的高熵合金。
2025-10-20 09:51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2025-10-20 09: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17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
2025-10-20 09:43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
2025-10-20 09:41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