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美丽中国)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江苏> 要闻 > 正文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美丽中国)

来源:人民日报2024-12-17 08:46

  百年产煤区江苏徐州贾汪区开展生态修复,探索绿色发展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美丽中国)

  本报记者  姚雪青

  核心阅读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是个百年产煤区,过去由于过度开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近年来当地对采煤塌陷区实施生态改造,不断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如今,贾汪区揭过了“黑白照”这一页,面向未来描绘着一幅幅“彩色画”。

  冬日里,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湿地公园美得如同一幅画。

  游船从码头出发,河岸边上,连片的芦苇已经开出了雪白的芦花。“船娘”朱雪宁向游客们介绍:“蓝天白云下碧波荡漾,鸟鸣声声中一派生机勃勃,潘安湖一年四季都很美。”

  潘安湖上,飞鸟蹁跹;马庄村里,游人如织;工业园中,绿色产业欣欣向荣……如今的贾汪区,正在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

  开展综合治理

  环境面貌一新

  朱雪宁是土生土长的贾汪人。在她印象中,小时候的家乡“一城煤灰半城土”。贾汪区是个百年产煤区,煤矿最多的时候,大小矿井有226对,全区累计出产原煤3.6亿吨。“我爷爷和父亲都是矿工,采煤环境潮湿劳累,落下了风湿的毛病。”朱雪宁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生活写照,没有游客愿意来。

  带着客户来坐游船的鹿守光,也曾在矿上干过3年推车工、10年运输工,还盘下一处小煤矿。除了环境面貌越来越差,最令他担心的是,不断开采让地下资源越来越少。

  不仅如此,由于长期开采煤炭,贾汪全区塌陷地面积13.23万亩,超过全市塌陷地面积的1/3。采煤塌陷地,就是一个又一个泥潭、大坑,种水稻会被淹,养鱼会被冲走,更不适合居住,再加上房屋倒塌、地面断裂,鹿守光数次搬家,朱雪宁在20岁就离开家乡到苏南打工。

  226对矿井陆续关停,过于依靠能源的发展路径走不通,资源枯竭地区到了转型十字路口。

  转型的关键一步,是还清生态欠账。经过多年规划,2010年,贾汪区正式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区实施改造。

  “这是全区面积最大、沉降最严重的塌陷地,通过‘挖深填浅、分层剥离、交错回填’的土壤重构技术,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参与改造工程的贾汪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整理中心原主任王晓侠介绍,塌陷地最深处深度超过8米、最浅处深度有20多厘米,按照“宜水则水、宜农则农”的原则,深处抽掉围堰、连成湖面,将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耕作层剥离出来,回填到浅处培育良田。通过生态修复,形成湖面0.72万亩、复垦耕地0.94万亩。

  贾汪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朱雪峰介绍,在潘安湖综合治理取得经验的基础上,2013年又在潘安湖南面修复了二期3800亩的采煤塌陷地,2020年开始进行三期——8000多亩解忧湖采煤塌陷地治理。

  目前,潘安湖湿地公园水质达Ⅲ类水标准,有植物328种、动物189种,其中鸟类106种、鱼类46种。不仅东方白鹳、青头潜鸭成为“常住居民”,还吸引震旦鸦雀来“安家落户”。“谁能想到,如今‘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了贾汪区吸引客商的金名片呢?”鹿守光说。

  发展生态旅游

  带动居民就业

  下了朱雪宁的游船,来到湖畔的马庄村,可见村部门口标牌上写着:“昔日苏北煤村,如今3A级景区”。

  村部旁两层楼的香包文化大院内,100多名村民正在缝制香包。马庄村党委副书记王侠告诉记者,香包制作不受年龄、学历限制,带动大量留守农村、就业能力偏弱的劳动力增收,去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还在全区15个村设立加工点,带动3000多人就近就业——在全年龄段人口就业上,已反超了采煤时期的带动作用。

  以此为牵引,马庄村非遗体验、民俗表演、观光采摘、灯光夜市、生态研学等农旅融合项目红红火火。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5万元。

  “挖煤贾汪,旅游真旺”,这是怎样做到的?

  “从生态治理到旅游富民,重要一步是湿地修复与景观开发同步规划。”潘安湖街道办事处规划办主任鹿晓斐介绍,以湿地类型为例,原有的湖泊与河道这两种类型作为生态修复足够,但对旅游景区来说还不够看。他们在潘安湖畔栽种荷花、鸢尾、香蒲等300多种植物,营造200多亩池杉树林,并精选乔木和灌木,形成高矮错落的四季景观,让游客可以春天赏花、夏天看鸟、秋天观红叶、冬天拍芦苇。目前,这个4A级景区吸纳了朱雪宁等2000余名周边居民就业。

  “以潘安湖景区为支点,撬动了大洞山、凤鸣海、督公湖等景区的发展,带动了贾汪区的全域旅游。”贾汪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华介绍,曾经的贾汪区文旅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眼下,青山绿水的贾汪区创成3A级以上旅游景区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滑雪、漂流、马术、登山、滑翔等旅游项目多点开花。今年1—11月,贾汪区接待游客达11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10%。

  淘汰落后产能

  产业绿色转型

  位于潘安湖畔的江苏金彭车业有限公司智能化焊接车间里,3条自动化生产线上,60多个机械手环环相扣,将300多个零部件组装成汽车车身。“从油性漆到水性漆再到粉末涂料,从铅酸电池到锂电池,我们在绿色发展道路上不断向前。”公司负责人鹿守光说。

  2001年,随着煤矿关停,数万人离开家乡到陕西、河南、贵州等地继续从事老本行,鹿守光舍不得家人,决定留下来。

  迷茫之际,有朋友给他介绍了份工作:给一家外资企业加工汽车零部件。以前没干过,但机会来之不易,鹿守光用煤矿关闭的补偿款租下一间厂房、招聘几十名工人,又从上海请来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就这样干了两年。但随着竞争激烈、订单减少,他面临再次转型。

  鹿守光和技术团队反复摸索,多方尝试,瞄准贾汪区重点产业方向,2016年,公司进军电动汽车领域,业绩增长势头喜人。

  贾汪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纵兆伟说,煤矿关闭后,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贾汪区新上了一批钢铁、水泥、热电、化工、焦化项目,但产业结构“粗老笨壮”。从2017年起,该区进行五大行业整治、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3家,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绿色建材、绿色低碳能源等主导产业腾出空间。除了通过项目引领、奖补贴息、智转数改等政策举措扶持本土企业转型升级,还招引了一批科技含量更高的企业落地生根。

  在位于贾汪区的徐州工业园区,中电工研(徐州)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块块体积不到6立方米的固态储氢设备上,可以存得下1000标方氢气。公司副总经理宝音图介绍,秘密在于其中的合金材料,在低温下可以将氢气变成氢化物储存起来,在高温下再释放。

  “企业在2021年通过招商引资落地园区,年产能近400套储氢模块。”宝音图告诉记者,不仅生产过程生态环保,还能为下游客户“绿色赋能”——例如在风电、光伏制氢绿色化工领域,通过绿电发绿氢,生产出绿色甲醇、绿色合成氨等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在交通领域,助力加氢站建设,为新能源公交车供氢……

  如今的贾汪区,一座座生态环保、节能低碳的新厂区代替了原来高污染、高耗能工厂,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今年1—11月,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产值503.36亿元,产业发展含金量更足、底色更绿。

[ 责编:袁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