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湘江之西,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湖南湘江新区核心区梅溪湖片区向西出发,车辆行驶20分钟,便来到了白箬铺镇。这里,乡村振兴的“风景独好”。这里,五彩斑斓,散发着勃勃生机。
春天,春光和煦,红红粉粉的樱花在光明大观园竞相绽放;夏天,活力四射,暑期研学的青少年在色彩鲜艳的贝拉小镇实践拓展;秋天,金灿灿的稻田诉说着农人一年的辛勤;冬天,婆娑的竹林在寒风中愈发翠绿,坚韧地迎接着春天的到来。
多彩是白箬铺镇的写照,在这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中,最显眼的底色是“红、绿、金”三色。
01 红基因传承为民底色
1917年7月中旬—8月16日,24岁的毛泽东和萧子升步行漫游当时的长沙、宁乡等五县,历时一个月。其中白箬铺镇就是这条游学线路向西第一站。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著名的论断,追根溯源正是源于青年毛泽东彼时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经常走出校门,向社会学习,向民众学习。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步行九百多华里,走访了学士名流、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地方官吏、寺庙方丈等社会各界人士,查阅了各县县志,了解了各县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尤其是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1959年,毛泽东回到长沙,途经并视察了现在的白箬铺镇曹家坳(今白箬铺社区),再次在白箬留下足迹。
放眼如今的白箬铺镇,红色资源禀赋丰富。白箬铺深入挖掘镇域文化特色,开启红色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1957年,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寄托了毛泽东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杨开慧和李淑一是无话不谈的同窗好友。李淑一,1901年出生于白箬铺镇桃林村(今淑一村),淑一村孕育的湖湘文化基因也在这里打响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品牌。
漫步在淑一村,红色是主色调。湖湘红色文化浸润在村里的每个角落,李淑一珍藏馆、“蝶恋花”文化广场等湖湘红色文化场所让红色基因不断弘扬。“淑一村湖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重点围绕李淑一珍藏馆打造,近年来,淑一村湖湘红色文化越唱越响,已成为远近知名的一张文化名片。”白箬铺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白箬铺镇将主要打造1917毛泽东游学路线、唱响1959幸福大坵品牌、完善李淑一珍藏馆藏品,让红色印记、红色故事、红色文物焕发出新的光彩。
“红色”的为民底色在白箬绘就,白箬铺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将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乡村文明建设融合起来,做强文化、人才、产业,让三者同频共振。”
02绿生态擘画乡村美景
提起白箬铺,许多长沙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宝藏近郊旅游目的地”,绿水青山环绕的白箬仿佛一首“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山水田园诗。辖区内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坐拥白鹤山等69688.35亩林地,最高峰海拔368.8米,可俯瞰全长沙,境内八曲河、白箬河蜿蜒流淌。
用“绿色”刻画发展蓝图,是白箬铺镇乡村振兴的“密码”。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与亲友在暮春之初走进山林之中,“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而在白箬铺镇的春天,人们走进山中,则是用自己的双手在“开创”绿色。“白鹤山是白箬铺镇宝贵的自然资源,治理好山林自然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每年春季,由白箬铺镇各村党员干部、白箬之光志愿团等组成的“护林小能手”便会走进白箬铺镇各座山头中,抡锄头、挖土坑、运树苗、种桃树……大家在森林防火带两旁就种下了一颗颗桃树苗,也种下了桃花十里之约。
这样的活动几乎贯穿和融入了白箬铺镇工作日常,“守护好绿水青山”的誓约几乎是全镇上下的共识,一幅用“绿色”擘画的乡村振兴图景在湘江之西的白箬呈现。
今年“七一”,白箬铺镇四处可见鲜红的党旗飘扬,高亢嘹亮的红歌从美丽屋场、弯弯河道、田间地头传来,当天,一场“为民服务践初心,河道清洁美家园”主题党日活动在当地开展。
白鹤高翔,箬竹飘香。八曲蜿蜒,荡波湘江。类似以“守护环境”为主题的主题党日活动在白箬铺镇十分常见。守护好生态,让乡村美起来,活动当天,白箬铺镇全体机关党员干部撸起袖子,走向河边,开展河道清洁志愿服务活动,正是这样的守护,让白箬成为“春风十里,一步一景”的“宝藏近郊旅游目的地”。
事实上,白箬铺镇在与绿色“双向奔赴”上,不仅是“把树种下”,“到树下去,亲近自然”是白箬铺镇走在绿色道路上的“画外音”。
今年春天,“万花争妍白箬春欢”光明大观园赏花季如火如荼,游人沉浸在浪漫的樱花、精致的文创、喷香的土菜之余,还意外地发现在樱花树下错落地展陈着童趣满满的油画,这便是光明小学同学们的作品。“赏花加赏画,太有人文气息了。”远道而来的游人对这样的画展赞不绝口,樱花树下,点缀着同学们色彩斑斓的笔触,纷纷拍照打卡。
“在白箬,美育和自然教育是孩子们的‘必修课’。”白箬铺镇光明小学美术老师杨伊说,这样的活动,在激活孩子们对美好事物感知的同时,也激活了对家乡热土的自豪,更拥抱了美好的大自然。
03金产业聚力发展引擎
金秋时节,乡间田野生机勃勃,随处可见大片金灿灿的稻田。在蓝天白云里,在鸡鸣鸟叫中,奔跑在阵阵稻香里,纯粹干净,心情无比畅快。秋高气爽,微风轻拂,稻田间荡起层层涟漪,穿行其间,稻香阵阵,“丰收”触手可及,一株株水稻正饱满等待着收割。
风吹稻田千重浪,稻穗飘香农家忙。水稻的种植自古以来就是白箬铺镇的传统产业,如今,“丰收”早已不再只是秋天的专属。早在今年盛夏时节,白箬铺镇旭城联社的近万亩早稻迎来成熟收获期,广大种植户抢抓晴好天气,组织农机陆续开镰收割。田间地头,稻浪欢歌、机声隆隆,一派繁忙的夏收景象。
作为当地的种粮大户,“双抢”对文旭来说既让他欣喜,也充满挑战,联社要抓紧时间收割早稻,接下来还要育秧、插秧,完成晚稻种植。已开始收割的稻田里,两台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将一簇簇饱满的稻穗吸入机器的“腹中”,收割、脱粒、粉碎秸秆等工序一气呵成。
在白箬铺镇淑一村,一块面积1160亩的再生稻示范片在今年8月中旬迎来了湖南省作物协会的现场考察和实割测产验收,亩产近1400斤的好成绩让种粮大户饶辉笑开了花。在验收现场,田间地头站满了本地的种粮大户们,他们怀着期待和喜悦,等待着今年该镇第一割再生稻头季收割。作为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饶辉于2022年开始种植再生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植了258亩“试验田”,增收效益明显,“一次插秧、两季收获,省种、省药、省肥、省人工,每亩增收500多元。”
据了解,白箬铺镇拥有耕地2425.3公顷,水稻种植面积5.8万亩,“金色”产业在田间地头澎湃。白箬铺镇积极探索发展途径,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努力扩大村集体经济增收来源。重点支持村社区能创收的项目,目前已建立由“村集体+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提高站位、主动谋划,用中央衔接资金、省、新区配套资金,筹建了齐富大米加工厂、龙莲育秧大棚、胜和米粉厂等项目,促进农业产业链提档升级,村社区以股本金入股参与分红。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对新区范围内早稻米的精深加工,预计增加村集体经济470万元/年。
值得欣喜的是,如今的白箬铺镇,“金色”的产业已然不再只是水稻种植等传统农业,文农旅协调发展成了聚力发展的引擎。
田间地头不仅仅是农民们收获粮食之处。今年暑期,白箬铺镇自然教育妈妈团的老师们紧张备课,她们迎接着白箬铺镇自然教育主题夏令营的开营。“我们的自然教育,让孩子更真切地走进自然、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成长。”自然教育妈妈团成员艾草告诉记者,本次夏令营孩子们走入田间地头,走进竹林深处,在大自然中学习,玩耍。
随着白箬铺镇儿童友好的名气越唱越响,2023年白箬之光儿童友好夏令营课程成为远近闻名的“暑期明星品牌”,包括综合能力提升夏令营、天文学主题夏令营、“我是小主人”夏令营在内的主题课程广受好评,师资配备除本土妈妈团外,还包括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师范大学阳光教育协会、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等多家院校。
在孩子们的课程里,白箬“一帧一画”的多彩风光被诗意地描绘。走入白箬铺,一幢幢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村间公路宽阔平坦,屋内窗明几净,屋外鸟语花香,2021年,这里25个美丽宜居村庄高质量建设完成,在2022年内,更是3个月建成美丽宜居村庄20个,获评市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先进单位,胜和村获评长沙市美丽乡村特色创建村。
2022年,白箬铺镇打造“1917年青年毛泽东游学特色路线”,申报集红色文化、教育、旅游、研学为一体的白鹤山美丽宜居村庄示范片,成群成片打造美丽庭院,覆盖面积8.1平方公里,涉及4个行政村34个村民组,游客纷至沓来,“金色”的产业在乡村跃动。
如今的白箬铺镇,已集中连片打造52个美丽宜居村庄片区,建成光明大观园4A级景区,贝拉小镇、光明蝶谷·飞鸟乐园、光明松鼠谷景区,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打卡游玩,描绘着“一帧一画”的金色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