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湖南一百岁妈妈离世,儿子一句话让人泪目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湖南 > 正文

湖南一百岁妈妈离世,儿子一句话让人泪目

来源:潇湘晨报2022-09-29 08:03

  转自 | 潇湘晨报

  记者 | 王芊

  9月20日,湖南衡阳,网友浩铭陪伴母亲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视频中他一边呼唤着母亲一边给家人打电话,无助的样子看哭不少网友。

  2021年5月,潇湘晨报曾报道这位网友浩铭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自己和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的对话,患病的“迷糊”母亲好似天真的小朋友,不断向儿子提问,儿子浩铭耐心地回答母亲的每一个问题,母亲还总是说出麻烦儿子照顾自己的话。让网友们看着看着就哭了。

  这对母子的生活一直被很多网友牵挂着,9月27日晚,浩铭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宣布百岁妈妈已经离世,感谢给他安慰和鼓励的网友,并表示接下来会做公益,延续母亲的爱。

湖南一百岁妈妈离世,儿子一句话让人泪目

  百岁母亲离世,儿子陪伴母亲走到了最后一刻

  9月26日,湖南衡阳男子浩铭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记录了他陪伴母亲的最后一刻,视频中,他一边给家人打电话一边不停地叫着妈妈,他打给侄女告诉她奶奶从医院回家了,一边跟妈妈讲哥哥快来了,等哥哥一下。但母亲还是没能等到家人,在小儿子的守候下安详离世,视频的最后,儿子哽咽着说“我没有妈妈了,你不管我了。”看哭无数网友。

湖南一百岁妈妈离世,儿子一句话让人泪目

  9月28日,这位52岁的儿子浩铭向潇湘晨报记者讲述,母亲在9月19日下午7点左右身体就出现了一些异常,呼吸加快,他赶紧将母亲送到医院。“我妈妈身体一直没有什么大毛病,就是年纪大了,抵抗力弱一些,以为她是又感冒了没什么大事。”但是晚上11点多,医生告诉他要做好心理准备,老人的情况不太好。此时的浩铭还不太相信母亲即将要离开他了。9月20日凌晨2点,母亲的情况更加不好了,上了呼吸机,心脏跳动也一直恢复不了正常的指标,这时浩铭才开始慌乱起来,他开始给哥哥姐姐们打电话,距离他最近的姐姐赶过来也有70多公里远。

湖南一百岁妈妈离世,儿子一句话让人泪目

  凌晨6点,医生建议他将母亲带回家里,7时许这位百岁母亲最后一次张嘴回应了一下儿子,随后在儿子的守候下安详离世。浩铭在母亲床前坐了一个多小时,帮她擦手、穿衣,直到哥哥姐姐们赶来。

  最遗憾的是没有陪母亲多回老家看看

  很多网友得知消息后,到评论区留言,鼓励安慰浩铭,从前发布的一些母子相伴日常的视频也有很多网友前来回顾。“回来看看这个最初温暖我们的视频,希望老奶奶一路走好。”

  回顾从前的视频,浩铭的母亲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觉得我对不起你,我在这里让你伺候我。”每次母亲这样说,浩铭都安慰她说这是自己应该做的,“我是你儿子嘛。”此外母亲最常提起的就是东平老家,母亲从山东远嫁到湖南,在离世前总是想回到老家去看看,但终究没有看成,这也成了浩铭心里的遗憾。

湖南一百岁妈妈离世,儿子一句话让人泪目

湖南一百岁妈妈离世,儿子一句话让人泪目

  2017浩铭陪伴母亲回了一趟山东东平老家,还分别赴济南、泰安、北京、沈阳、南京等地,看望了母亲的弟弟、朋友及其他亲人。回来后母亲摔了一跤,从此行动就不太方便了,一直没能再回老家去看看。

  母亲的离世非常突然,让浩铭也病了一场,重感冒到嗓子说不出话,“她离开之前的这段时间一直都很正常,没觉得她身体突然出现什么问题,只是最近一段时间说话比之前少了,都是我跟她聊天,没想到突然之间我就没有妈妈了,还是被打击了一下。”

湖南一百岁妈妈离世,儿子一句话让人泪目

  9月28日,母亲离开已有一周的时间,浩铭也逐渐收拾好心情。他打算自己身体好些之后就去到山东老家,替母亲再看看家乡。“我母亲生前是个很有爱的人,热心开朗又善良,我希望能将她的爱延续下去,我之前就有在敬老院做公益,以后还会继续做下去。”

[ 责编:孙满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