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白首不移报史心 — 读张兴脱贫大调研系列纪实作品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贵州> 要闻 > 正文

白首不移报史心 — 读张兴脱贫大调研系列纪实作品

来源:贵州日报2024-07-04 18:28

白首不移报史心 — 读张兴脱贫大调研系列纪实作品

  张兴以脱贫为主题的大调研系列纪实作品陆续出版,包括《十年一剑》《乡场上下》《大扶贫一线手记》三种七本书在内,可谓皇皇巨著。

  《十年一剑》对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的跨越式发展做了一个基层的全景式扫描。可以说,《十年一剑》是在《乡场上下》《大扶贫一线手记》基础上的升华,同时,三者又形成一个体系彼此印证。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感受。三种书放在一起,要概括其要旨,就更难了。不过,通读下来,这几本书给人的感受有共性。这个共性,体现在一位知名、资深新闻工作者对纪实作品孜孜以求的新闻情怀和强烈的历史意识,而且这种情怀“老而弥坚”令人肃然起敬。

  这种历史意识体现在作者对贵州历史性成就的自觉记录。《十年一剑》序章开宗明义,讲清楚了为什么是十年一剑。而这几段短短的文字,恰恰体现了这种深邃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历史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终于实现了从发展滞后到赶超跨越的巨大转变。……脱贫攻坚实现了历史性全胜。”

  “创造奇迹,要有一山望着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眼光,更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仅仅为一个阶段的战果沾沾自喜,不想向更高的地方攀登,不是贵州人的脾气……”

  写大事,为时代留痕,是史家和记者都追求的共同目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时代著史需要脚力、眼力,更需要脑力和笔力。行走乡村,很多新闻记者、普通作家甚至普通人都做得到,但超越乡村站在贵州发展史乃至更长更宽广的视野下观照、思考贵州巨变,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再如,在讲到贵州工业大突破的成绩时,作者不仅以史家眼光评价这段发展历程,而且豪情万丈的笔调富有感染力。

  “新时代的贵州像一艘巨轮,驶离了港湾,有了明确导向,闯过千重险难,行了万里路,还要继续破浪向前。”

  “乘风而行,逐鹿‘云’端;‘云’上筑梦,波涌浪急。一个站上‘高峰’的战略选择——抢夺先机发展大数据,让贵州在中国、向世界展现出不甘落后、先行先试的胆识和勇气,迸发出来的是从未有过的青春活力。”

  “可我心里却有个越来越清晰的想法:这‘贵州魂’或许真有些像我们在核桃林遇上的微微的风,并没有固定的形状,抚过时也不会有多大响动,但它就流淌在每一个不安于现状的贵州人血脉中,他们默默无言为贵州干的事,积累起来便是无声的惊雷。”

  “辨方位而正则”。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这当然也是我们认识新闻、报道新闻、做好新闻的依据和经验。

  报史不分,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优良传统,是新闻界的自觉追求。蔡元培在为徐宝璜《新闻学》一书所做的序中说:“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李大钊在《报与史》一文中论述:“报的性质,与纪录的历史,尤其接近,由或种意味言之,亦可以说‘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

  也就是说,像《十年一剑》这样的作品,不仅本身体现了作者的历史意识,也体现了作品自身的史料价值。大量充满泥土气息的基层素材,事例鲜活,跃然纸上。这些文字,无疑为将来阅读或研究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读者提供了民间视角,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官方叙事。

  在《十年一剑》的后记中,作者夫子自道,“或许因为我是学历史出身,又搞过几十年传媒工作,因此总想让报告文学作品带上一些‘史’的味道。为创作这部作品,相当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参阅一些好的作品和新闻报道上,我把它们看成‘史料’,既启发思维,又言之有据。”实际上,这几本书自身也成为“史料”的一部分。

  张兴的脱贫大调研系列纪实作品,不仅在以历史眼光写贵州成就方面为年轻新闻记者作出了榜样,也在新闻情怀方面为年轻新闻记者作出了榜样。无论《十年一剑》还是《乡场上下》或《大扶贫一线手记》都是在讲故事,除了文学性以外,有些故事本身就有很强的新闻性。没有故事的新闻是失败的,有故事却没有新闻性也是有缺憾的。难就难在,两者如何结合,对有心人来说不妨学习上述纪实作品,相信会有如入宝山的感觉。

  以今天年轻人的新闻认识来看,这些纪实作品和新闻的区别是有自己的观察。比如,“过去的十年,如果给它画一个坐标,横轴是发展,纵轴是生态;伴随发展和生态上行的,是和贫困的不断征战,人民的幸福安宁,是原点,也是终点。”其实,这种个体的观察和思考其实本来就是新闻的传统。如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就不完全是客观叙事,而是以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征服读者。有见解,有思考,不仅体现个人魅力,也增加新闻魅力。

  梁启超的写作特点之一是“笔锋恒带情感”,在张兴笔下,我们也能看到他总是流露出深厚的乡土情结。对贵州这片土地,他不仅用脚步丈量,也不仅用大脑思考,更是像艾青眼里噙着泪水一样满怀着赤子深情。

  这种深情,不仅体现在他自己身上,也体现在他报道的人物身上,有时又互相渗透难解难分仿佛庄周梦蝶一般玄妙。比如:

  在中华山村见到五十六岁的毛照新时,这人十分不起眼,就是个朴实的山乡老农民模样。可他有句话都说得很有分量:“我在这里生,我在这里长,别的漂亮话讲不来,但我要对得起这方土地的老乡!”

  ……贵州蝶变,显现着这样一些普普通通的贵州人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与党中央亲切关怀、社会各界鼎力支持融汇一体,便是一曲改天换地、奋斗向前的磅礴乐章。

  在这几段简短的文字中,书写者和被书写者已浑然一体,家国和个人也浑然一体。泾河水,渭河水,最终一起汇入文字的黄河奔流向前。新闻也好,纪实报告也好,文字不是冷冰冰的公文语言,而是带着个体温暖的叙事。

  更重要的是,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以人民为视角的叙事,不等于纯粹民间的自发写作,而是应当体现出做好政府和民间桥梁的自觉性。在《十年一剑》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新闻担当和文学自觉融为一炉,这种水乳交融的政治自觉随处可见。如: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说明路在贵州人民的心中和生活里,分量比山还重!修路的步子,不能停;交通建设的战鼓还要向天狠擂,敲得天摇地动。

  “二0二一年,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为普遍认可的共识是:修路,是最大的民心和民生工程。为贵州交通大展身手,贵州交通人仍然肩负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这正切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一切为了人民!”

  翻阅这100多万字的作品,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厚重感外,也不禁令人感叹一个老新闻工作者的奋斗精神是如此厚重。他在《乡场上下》的后记中说:“写完《乡场上下》,只是一个起点。这个伟大时代的‘蝶变’还需要我们继续观察、发现和书写,我们将一如既往,砥砺前行。”果然,《十年一剑》又破空而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已退休多年的张兴身体状态不是很好,一方面密集行走跋山涉水不已,另一方面伏案工作奋笔疾书未已。这么远的行程,这么大的写作量,其强度对年轻人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个中艰辛不言而喻。

  面对壮心不已的新闻前辈的力作,品读再三,深感服膺。这不能不让人想起王勃那句名言——“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作者:李卫红,系贵州日报报刊社总编辑、高级编辑[专技二级])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