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贵州> 要闻 > 正文

贵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来源:贵州日报2023-03-12 09:16

  三月贵州东风劲,和美乡村添新彩。

  乌江边上,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桃红李白为奇山秀水“景上添花”,宜居宜游苗寨开门迎客,乡村旅游乐了游客富了农家。

  武陵山下,万山区黄道乡丹阳村,蔬菜大棚基地忙得热火朝天,村民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将一车车龙牙白菜发往粤港澳大湾区。

  广袤的乡村大地,坝区里的连片油菜花绽放出一个个农旅一体的“金色田园”,坡地上的茶山果园吐露出一片片红白绿相间的“多彩世界”,更有新农人开足农机马力闹春耕,各方游客进村入寨赏春景。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的美好蓝图,正在各级干部各族群众同心同力描绘中全面铺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春节前夕视察贵州时指出,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贵州牢记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新国发2号文件和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要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引擎,奋力谱写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农业增产增效:

  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

  一斤鲜嫩的豌豆尖能卖多少钱?

  龙里县湾滩河镇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给出的答案是100元以上。

  取豌豆尖嫩梢3个节,去掉卷须,尖部保留1厘米嫩茎,形状似2个展开的大贝壳和1个闭合的小贝壳,就是当地群众称为“贝壳”的豌豆尖。

  “摘法的不同,豌豆尖的价格差异可以从2元到180元每斤不等。‘捡贝壳’摘法,既保障了口感,又便于航空运输,每斤能卖到100元以上。”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在田间的精品种植和精心采摘,豌豆尖延长了增收产业链,成为热销“北上广深”的抢手货。

  立足生态、土壤、气候孕育的特色资源禀赋,贵州围绕粮油生产和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扶持、固基础、延链条、拓空间、提效益,全省特色产业持续巩固,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带动脱贫群众增收明显。

  在位于镇宁自治县的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块小小的生姜正在“变身升级”,从最初级的干姜片、姜黄粉,到姜汁饮料、老姜咖啡,再到生姜沐浴乳、洗发水、护发素等,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远销俄罗斯、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外市场。覆盖带动当地农户4.2万余户,户均收入超过2万元。

  从随风摇曳的刺梨金果到享誉全国的贵州茶园;从红红火火的贵州辣椒到满口沁甜的猕猴桃……一大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链条完备的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变了过去依靠千家万户“弯腰种地”、耗时耗力的生产状况,推进了“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果盘子”的复合种植、粮经兼收,以及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循环转化利用,有力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贵州20万亩蔬菜、10万亩茶园、10万亩中药材种植县分别达34个、25个和19个,88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2万个农民合作社、2万个家庭农场深入参与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农民创收增收:

  确保脱贫成果成效更实

  “要是没有政府的帮助,我们全家又要回到过去的苦日子。”提起前年家里发生的难事,镇宁自治县简嘎乡磨上村村民韦卫明表示。

  2021年6月,韦卫明的孩子突患疾病入院,韦卫明与妻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且收入微薄,返贫的风险剧增。

  当地帮扶干部得知情况后,及时把韦卫明儿子纳入低保,又给他找了保洁员的工作,全家人的生活终于得以稳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已经摘帽的脱贫户提供政策保障,扶上马再送一程很重要。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贵州鞍马未歇,继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通过动态监测守住就业规模、协作联动稳住就业岗位、落细政策保住收入,多措并举保障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收,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圈舍修建、购买牛等都有政策优惠,还给每头牛都购买了保险,保底收购,我们养牛基本是零风险。” 说起养牛,凤冈县琊川镇朝阳村脱贫户邱佑志直夸政策好,发展产业的信心足干劲大,每年稳定收入10余万元。

  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样板区,关键在于兴产业带就业,帮助低收入群众实现持续增收,为此,贵州通过扶持培养特色优势产业,加大稳岗就业力度,并大力推广以工代赈。2022年,贵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32万元,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人口减少190万。

  同时,贵州还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作用,搭建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推广使用就业帮扶直通车,通过东西部协作新增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35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6.34万人。

  农村宜居宜业:

  和美乡村建设增颜提质

  初春,走进修文县大木村,从村口远远望去,黄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艳,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白墙黛瓦的民居高低错落,墙面上绘满了对新时代的礼赞。

  “城里来的游客都羡慕我们,住着舒服咧!”提起家乡,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村民张明自豪满满,这些年,他深刻感受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的大木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发展起以“红色大木绿享田园”为主题的休闲避暑观光旅游业。同时,还发展猕猴桃、李子、杨梅等产业,实现“富在农家”增收入。

  乡村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人居环境。

  过去一年,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贵州乡村建设行动再谋新篇,全省新(改)建农户厕所 22万户,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0%;30户以上自然村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超过60%,村民的幸福感持续攀升。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上下功夫。

  在湄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乡风文明已成为村民的行动自觉。5438名“寨管家”,构建了“你管我、我管他,大家管大家”的基层治理模式,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得到群众积极拥护的“红白理事会”,提倡“车不过十、礼不过百”,革除陈规陋习,厚植文明乡风。

  户户皆美景,村村留乡愁。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富民增收的强大动力。

  要知细叶谁裁出,且看东风铺锦绣。贵州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将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在感恩思进中矢志奋斗,推动和美乡村全面振兴,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满生机活力,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记者 刘莹 吴传娟)

[ 责编:李昱莹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看直博会上的新机型

  •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四角坪遗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报告称,2024年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创下历史最大增幅,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5-10-17 09:51
10月17日,《科学》发表了庾强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5-10-17 09:46
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消息,今年夏粮旺季收购已于9月底结束,累计收购小麦10795万吨。
2025-10-17 09:42
监测显示,15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出现7至8级大风,局地阵风10级;新疆、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最高气温下降6℃至10℃,局地12℃以上。
2025-10-17 09:41
10月14日,随着满深502-H3井钻头穿透8380米地层,这口历经岩层卡阻、垮塌风险与高含硫考验的超深井成功完钻,成为塔里木油田“十四五”期间第223口8000米级超深井。
2025-10-17 09:38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