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卫生 > 正文

大夫摆摊教“救命”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3-08-04 10:30

  男子打篮球突然晕倒在地,路过女生连做十多分钟心肺复苏”“晨跑心跳骤停,医生市民接力施救”……如果你在马路边或者在其他公共场所看到有人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在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

  夜幕降临,在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广场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摊主,他的“家当”是:一块有“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标语的纸板、一张蓝色的“无菌手术单”、一个半身医用急救假人。

  “摊主”张军桥,是山东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摆摊教“救命”,他把“急诊室”搬到地摊上,又把“地摊”摆进了学校、企业,让更多人了解心肺复苏急救知识。

  “学会心肺复苏,关键时刻能救命”

  “如果人人都懂一些急救知识,能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心肺复苏术对于心脏骤停急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我们的心肺复苏普及还远远不够。”张军桥说。

  发生在身边活生生的例子让张军桥痛心不已。一个亲戚的小孩子在吃棉花糖时噎住了,家人不会急救方法,只知道抱着孩子往医院跑,因为路上耽误了时间,活泼可爱的孩子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在医院工作的张军桥看到过很多因缺少急救知识导致猝死的案例,根源在于民众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匮乏。于是,他萌生了利用空闲时间做心肺复苏公益科普宣传的想法。

  2019年年底,正准备启动心肺复苏公益科普活动的时候,新冠疫情暴发,他积极报名参加了援鄂战“疫”,援鄂归来后,张军桥普及心肺复苏的想法更加强烈。

  随着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练摊”在一些地方兴起,张军桥有了新的想法:“走,今晚就去‘摆摊’!”

  “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路过的每100个人中,有1个人驻足观看,每一个观看的群众都能学会一点急救知识”。张军桥跪地演示心肺复苏流程,详细讲解急救要点,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一遍遍地做演示,大声解答提问。小摊吸引了很多路过的市民,有的模仿急救动作,有的蹲下身在模拟人上练习。“为张医生的无私精神点赞,这是最牛的地摊经济!”一位经常来“光顾”的大叔夸赞道。

  教救命,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张军桥火了。在他科普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短视频下方,不少网友留言:如果我在的城市也有这样的“地摊”该多好!

  张军桥看到了普通民众对心肺复苏培训的需求。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疾控中心等部门专家组织撰写的《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显示,我国心脏骤停总体发病率97.1/10万,冬季早晚发病率最高。

  心脏骤停由于其高致死致残率,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在4分钟内接受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大家参与学习的意识都有了,但做急救技能普及的人太少了。作为医疗工作者,我希望尽一分力。”

  张军桥是行动派,他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一个医院、一个地区甚至全国的医务人员参与到心肺复苏科普公益项目的推广中。

  作为一名麻醉医生,术前评估、术中监护、术后复苏,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下班,他又化身科普达人,沟通培训场地、准备培训课程、组织培训人员,努力协调工作、公益与家庭三者间的平衡,雷厉风行。张军桥把自己逼成了“时间管理大师”,“我能把时间细分到每一分钟干什么”。

  一张垫子,一个模拟假人,跪地演示的身影,有点喊哑了的嗓音......这样的场景出现在了许多学校、企业中。不同的是,现在不只有张军桥一个人,还有一群与他并肩作战的队友。

  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张军桥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设立了全市第一个公益教授急救复苏知识的“心跳行动”体验中心,面向普通民众和一线医务人员开放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这对挽救心源性猝死“黄金搭档”的专项培训班。

  2020年6月至今,张军桥坚持每周开设两次公益培训班,截至目前,团队已经举办300余场公益科普活动。

  在张军桥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加入到了这场“生命的赛跑”中。

  “有没有医生!孩子噎住了!谁能抢救一下……”

  今年7月的一天,青岛地铁1号线井冈山路站站台上传来一阵惊呼,一位年轻妈妈崩溃大哭,而她怀中的女孩脸部紫绀、已没有了反应。车站工作人员在拨打求救电话后,安抚母女的同时,不停向周围人群挥手寻求帮助。

  “我来!”“我是潍坊医学院的学生!”潍坊医学院的学生王辰宇、常国臣、郭子豪正在候车,听到救助后,立刻赶了过来。

  在课上,王辰宇积累了丰富的急救知识,学校对于急救技能培训的严格要求,让她对自己的操作规范非常确定,她有信心能帮助孩子。判断女童是因异物堵塞气道造成的呼吸困难后,王辰宇迅速抱起女童施救。一次接一次的用力推挤,经历了漫长又短暂的两分多钟,随着孩子“哇”的一声,险些致命的罪魁祸首——一颗完整的蚕豆喷到了地上。看着孩子持续的哭泣,瘫坐在地上喘着粗气的王辰宇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她知道,孩子得救了!

  见证光、追随光、成为光,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越来越多的“张军桥”在尽己所能挽救着生命、践行着医者的誓言。

  “做了,一定能比不做更有可能挽回生命”

  今年3月的一天,张军桥在结束应急救护培训返家途中,发现一名女士倒在主道与辅路中间的地面上,一动不动,不远处有一辆电动车倒在一边,旁边还停有一辆机动车,驾驶员正在打电话。当时现场有多名围观群众,但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救治。“我发现伤者的头部流血了,需要紧急止血。”他立即把自己的车停在伤者前方,放上三角警示架,为其创造安全环境,避免二次伤害。

  张军桥从车内的急救箱取出了纱布等急救用品,确定伤者有意识后,他表明自己的医生身份,为其止血,包扎受伤的头部。为受伤妇女包扎好伤口后,他又安抚她的情绪。很快,120救护人员赶到了现场。协助救护人员把伤者送上救护车后,他才放心离开。

  “遇到突发情况,非专业人员也可以运用相关急救知识施以援手。多了解一些知识,生机就多一分。”张军桥说。

  路遇突发情况,可以及时帮助,但在网上,张军桥经常能看到各种不正确的急救科普视频,比如路上遇到有人癫痫发作立即拿筷子或者硬物放到嘴里?对溺水者立即实施“倒挂”急救?当有人晕倒,立即掐人中穴?这些都是错误的急救方法!张军桥很着急,担心网友们照着做会有巨大隐患。

  张军桥平时也会关注网络上的各种急救视频,有时看到错误的急救方法,张军桥虽然对在危难时施以援手的行为表示肯定,但更多觉得自己科普急救知识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一个人经过我们这种科普纠正,5分钟就能学会,就能做得非常标准了,这样就挺好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慢慢地积少成多,一定会管用的。”张军桥说。

  有网友在张军桥的视频下评论道:你的教学很好,但是遇到陌生人,有些学习了这项技术的普通人依然不敢出手抢救。

  面对这样的担忧,张军桥表示理解:“当危险出现时,永远是身边人先发现,所以现场人员对他进行第一时间抢救非常重要。如果身边人懂得急救,并且努力去做,那患者就有获救的希望。”(记者安俐 实习生 楚颖盈 韩文艺 通讯员 冯震宇 马道法)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