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驼铃声声,千年不绝。在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上,有一座重要的节点城市,它的兴衰与盛唐沉浮相伴,至今仍矗立在天山之北,以不朽身姿见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吸引着无数学者和游人探寻其中的奥秘。它,就是北庭故城。
北庭故城遗址航拍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天山博格达峰以北,新疆吉木萨尔县境内。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2014年北庭故城遗址列入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世界遗产名录;2016年,北庭学研究院正式成立。
北庭故城遗址如今是国家AAAA级景区,遗址呈长方形,分内外两重城,从空中俯瞰,两重城组成一个巨大的“回”字。两重城都是完整的城池,均有城墙、壕沟和城门,城墙每隔60米左右设一马面,每一段城墙中部有一座和马面合二为一的高大指挥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郭物多年来从事相关研究,他表示,古代天山以北是游牧区、天山以南地区以小国寡民的绿洲城郭为主,西域总体态势是“北可以制南,南不可制北”。因此,汉唐要稳固地经营天山以南地区,就必须完全控制天山以北,而北庭城所在地区水量充沛、土地肥沃,正是汉唐持续在这里建设有效管辖西域的军政体系的原因。
北庭故城历史悠久。汉代,北庭故城是车师后部的王庭金满城,东汉时期戊己校尉耿恭曾率数百人在此屯田驻守;唐代,中央政权先后设置了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公元702年,唐朝设立北庭都护府,后升级为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北、楚河以西至里海以南的广大地区,北庭成为唐朝在天山北路的政治军事中心。
北庭西大寺
20世纪70年代,北庭故城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特别是唐代遗物,包括铜质官印——“蒲类州之印”、石狮、铜狮、刻花石球和开元通宝、乾元重宝等。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的正是北庭故城景象。
交脚佛像
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是文物保护工作的肩上重任。在不久前刚刚闭幕的第七届新疆北庭学研讨会上,来自全国新疆北庭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80余人齐聚一堂,就如何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大遗址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北庭体系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等15个课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北庭学可以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历史的多维现场与核心价值的丰富阐释,对于落实文化润疆,增强各民族历史、文化和政治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新疆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勇东表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尚杰、赵明昊、王艺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