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绿色出行创造更好环境(深阅读·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厦门> 要闻 > 正文

为绿色出行创造更好环境(深阅读·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2022-07-04 13:34

规划城市慢行系统,改造提升步行街,开展人行道净化行动——

为绿色出行创造更好环境(深阅读·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记者 王崟欣 李 蕊 洪秋婷

  绿色出行是一种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多地深入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通过因地制宜建设慢行步道、改造更新步行街、净化人行道等方式,提升市民绿色出行体验,让城市环境更加优美、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建设慢行步道

  连通美好生活

  出门、乘地铁,工作日一早,福建省厦门市市民陈缔欣像往常一样选择了公共交通。从地铁口走出,踏上步道,几分钟就到公司,陈缔欣感慨:“原先通勤多选择打车或自驾,很容易堵车。自从公司门口的健康步道贯通,我就很少开车挤早高峰了。”

  与城市山水景观相融的一条条绿道,是厦门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城市与建筑设计处处长陈琦介绍,2017年前后,厦门开始打造城市慢行系统,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更好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期建设、重点推进”的思路,经反复论证、公开征集方案,厦门市规划设计了包括滨海步道、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和林海线在内的7条线路,并逐步推进落地,形成本岛“一环三水两横两纵”的步道总体布局,后来将范围扩展到全市。

  陈缔欣上下班走的步道是厦门南北向健康步道林海线中的一段,原是一条空中自行车道。今年1月,为提高使用率,厦门将半幅自行车道改为步行道,并将林海线向南延伸进入东坪山景区,同时与云海线串联,衔接沿途地铁站和快速公交站点,打通出行网络,在满足市民通勤需要的同时,又增加了休闲健身功能。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延伸和补充,步道很好地缓解了交通拥堵,促进了低碳环保。”厦门市政集团开发公司项目经理柳永团介绍,步道的设计充分结合厦门山、海、湖等天然生态景观,最大程度实现了与自然风貌的融合。

  截至目前,厦门全市已建成健康步道165公里,形成了集快速公交、地铁、公交、慢行步道、自行车道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公共出行系统。

  工作之余,陈缔欣常到公司旁一条长4.5公里的环湖步道散步。步道沿途,定点设置的公厕、服务驿站等一应俱全。“饭后休闲、娱乐健身,慢行步道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城市发展不仅带来经济增长,更带来了高品质生活。”陈缔欣说。

  改造步行街道

  营造舒适空间

  “朝观壁画夜赏灯,购物休闲在台东”。在不少山东省青岛市市民眼中,有一种时尚叫“逛台东”。

  台东商业步行街历史悠久。曾经,这里人流车流混杂,出行不便成为市民逛台东的头疼事。

  “人车混行,转三圈才能找到停车位,绿化也很单调。”谈起过去的台东商业步行街,市民张墨池说。如今,这里正在发生变化。

  2020年,台东商业步行街列入全国第二批步行街改造试点,山东省同步启动步行街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科学制订步行街改造提升总体规划方案。

  在台东商业步行街,蓝色围挡内的施工人员正在忙碌。“为方便市民通行,我们启动了威海路地下工程项目。地下工程共有4层,其中负三层开辟了停车场,设置停车位800多个。负四层为一条双向四车道,能有效提升通行效率。”台东商业步行街管委会工作人员李晓晖说。

  要实现绿色通行,仅解决停车难的问题还不够。“5条24小时过街通道,能有效实现人车分流。”李晓晖拿出一张施工进度图说,“我们调整优化街区周边现有路网和交通设施,构建便捷通畅的公共交通系统,商场、地下停车场与地铁站、地下道路联通,实现了绿色出行。”

  步行街改造,既要“出行畅”,还要“环境美”。“我们同步启动步行街综合管网和景观环境优化提升工程,持续更新雨污水、通信、电力等老旧管路。”李晓晖说。

  华灯初上,放眼望去,台东商业步行街灯光明亮,人头攒动。站在过街天桥上,台东商业步行街管委会副主任万圣韬望向远处:“步行街绿化是街区整体规划的重要部分。接下来,将采用多种乔木结合自然花境的种植形式,融入更具现代感和艺术感的流动曲线,让市民漫步在绿意之中。”

  2020年以来,山东已确立30余条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街区,实施街区绿化、亮化、美化“三化”改造,完善交通设施,促进绿色出行,让一条条步行街成为扮靓城市的新名片。

  净化人行通道

  实现畅通出行

  在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大道贯穿了城市中心区,这条总长2.8公里的道路,不仅是东莞的交通干道,更是一条承载着乡愁记忆的城市中轴线。

  然而近年来,人行道空间局促、非机动车道之间不连通、机动车占用慢行系统停放等问题,不仅影响市民出行体验,也使得东莞大道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为了改善出行条件,我们对东莞大道及其周边的体育路、簪花路等9条道路进行了全要素综合改造。”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建筑退让红线区域综合整治、清退违规停车位等措施,原来狭窄的人行道拓宽了,道路品质不断提升。

  此外,非机动车道新增了9.8公里,沿线景观与设施修整一新,形成了舒适连贯的慢行通道,串联起街心花园、休憩亭廊等,“一刻钟”慢行生活圈日渐成型。

  人行道景观提升,不仅方便市民出行,还能有效助力城市环境美化。

  “以前,洪梅镇府前路和中兴路的慢行交通不畅、乱停车、设施破损、建筑外立面残旧等问题突出。这次工程从道路景观、公共空间、公共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规划改造。”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铺设透水砖平整地面,完善街面无障碍设施,优化街道绿化带,点缀街头小景……改造后的府前路和中兴路漂亮极了,来散步的市民更多了,步行空间更加舒适和友好了。

  人行道畅通工程、“千箱美化”、“万池修整”、城市照明整治专项行动……2021年以来,东莞市完成整治路段848条,消除人行道梯级高低差问题3696处,清理人行道废弃设施983处,提升树池2.7万个。

  “今年我们将对全市100公里的慢行交通示范街道进行提升,让市民通行顺畅、安全、舒适。”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人行道提升后,市民可以在平整、宽敞、无障碍的慢行道上骑车或步行,享受活力、健康、低碳的绿色出行方式。

[ 责编:李宜蒙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疆阿禾公路正式通车

  • 新生代科研力量助推人形机器人加速成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屠光绍认为,金融机构在应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在服务投资人与消费者之间寻求平衡,避免AI鸿沟,坚守金融服务大众的初心。鲍建敏倡导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开放共赢的人工智能金融生态体系,搭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2025-07-01 10:13
6月30日,2025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在英国伦敦拉开大幕,引发球迷关注。在草地球场,球的速度更快且弹跳不规则,比赛回合较短,发球就成为球员们的重要“武器”。红土球场并不是天然土壤,而是分层分布着碎砖粉、白色碎石灰石、碎石等。
2025-07-01 10:09
7月1日起,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在销售药品时,必须按要求扫药品追溯码后方可进行医保基金结算;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医药机构都要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步,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或进入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对话页,点击医保服务、药品追溯信息查询,进入查询页面。
2025-07-01 10:09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1日,该局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供图)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2025年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2025-07-01 10:08
龙芯中科近日正式发布基于国产自主指令集龙架构研发的服务器处理器龙芯3C6000系列芯片、工控领域及移动终端处理器龙芯2K3000/3B6000M芯片以及相关整机和解决方案。
2025-07-01 10:06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