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21日,首届玉米新农荟在深圳坪山区举行,来自各地的农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智慧农业科技、种业协作扶农、新型农文旅等,探索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路径,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
“AI+农业”,培育未来新农人
随着“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作为深圳的制造业大区、创新大区,坪山如何以AI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玉米地,轨道式高通量田间表型平台正高速运转,装上多种先进传感器,给植物做“全身CT扫描”,30秒即可完成一个种质材料的采集,实现植株性状的精准捕捉与海量监测。
“我们通过训练好的模型,让AI能够自动识别情况,比如农作物正在遭受什么样的虫害,需要加强哪方面的营养,一扫便知。”深圳市农检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新技术效率较人工提升4—5倍,培育未来新农人。”
当AI遇上田野,坪山智慧农业“黑科技”令人惊叹:智能育苗温室搭建的“温光水气肥”智能环控系统,为幼苗生长提供理想的人工气候;菜心自动剔苗机通过激光手段代替人工剔苗和农药除草,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从育种研发、工厂化生产到田间管理,硬核科技嵌入每一个链条上。
活动现场,深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试验示范基地与深圳技术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携手打造岭南特色药用植物园;坪山区工信局与深圳市果菜贸易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推进基本农田产业化开发与高效利用。“这些举措构建了‘课堂-田间-产线’全产业链条,实现了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也将为深圳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现场一位农业专家表示。
“良种助农”启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当天,“良种助农”帮扶计划正式启动。依托深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的种业、技术优势,坪山区向汕尾陆河、潮南陇田镇等对口协作地区现场捐赠优质种苗及配套栽培技术资料,推动构建“良种+良法”的精准帮扶模式。
乘着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东风,以种子为纽带,坪山区把种业创新、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有效辐射至协作地区,探索建立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区域协作新机制。
农文旅融合,让市民乐享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从网上看到了这个消息,准备周末带孩子体验不一样的田园风光。”家住南山的麦女士介绍,“平时上班挺累的,周末想要逃离城市喧嚣。孩子们也少见玉米地,看叶片、摸玉米棒、采摘玉米,也把课堂搬进大自然了。”
在坪山,千亩良田与都市肌理相融,都市栖居绿意新生。活动举办地的龙田街道拥有2700多亩连片永久基本农田,是深圳最大连片农田之一。农田带南北衔接松子坑森林公园与田头山自然保护区,构成坪山“一环、二带、三心、多廊”生态空间格局中的生态农业带。
农文旅融合是释放县镇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一招。当天下午,“十五五”坪山“百千万工程”农文旅高质量发展畅想会举行。11月22日-23日,园区将围绕“种、苗、花、果、枝”五大主题板块,精心推出农创市集、本土特产展销、沉浸式农耕体验等活动,农文旅融合让市民乐享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玉米地外,随手招来一辆无人驾驶“萝卜快跑”,可以接驳换乘;满大街打扫卫生的是AI环卫机器人;云巴在高架上行驶,依次掠过比亚迪“六角大楼”与荣耀智能工厂……玉米地“串”起新风景,坪山不断拓展农文旅新场景,推动高质量发展。
撰文/拍摄/剪辑:黄诗妤
编辑 文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