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泉州石狮市人民法院祥芝法庭,每天早上七点,总能看到一位身着整洁制服、精神抖擞的老人准时出现在调解室。他手持保温杯,步履从容,即便年逾古稀,仍保持着军人般的挺拔姿态,他就是石狮法院祥芝法庭的驻庭调解员林炳新,同事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林”,自从2016年担任驻庭调解员以来,老林成功调解各类纠纷超3000件,从乡村会计到企业高管,从民间调解能手到专业法庭调解员,九年间,老林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匠心诠释公平,在三尺调解桌前书写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篇章。
从“门外汉”到“调解匠人”的蜕变
为何会成为一名驻庭调解,这还得从老林的亲身经历说起。时间拨回到17年前,一场欠款纠纷,让从事瓜子生意的老林初次直面司法困境,该纠纷历经村委会调解、法院诉讼,最终老林却遭遇败诉,没能要回欠款,指纹鉴定技术的局限性让他深刻认识到专业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那时才明白,调解不能仅靠热心肠,更要靠真本领。”这场刻骨铭心的教训,成为他人生转折的起点。
2016年,当时任祥芝法庭庭长郭清漂向老林发出任调解员的邀约时,老林陷入了沉思。“我能胜任调解工作吗?”当时老林已年过花甲,对自己能否做好这份工作没有太大把握,况且之前的经历也让他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没有足够的信心,他不敢轻易接受这份邀请,但心中对调解工作的热爱却从未改变。
“你人生阅历丰富,在村里工作期间又经常化解村民纠纷,既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又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我相信你肯定可以做好的。”
林炳新整理工作台账
有了庭长的鼓励,老林有了底气。最终,对调解事业的执着与对公平正义的坚守战胜了迟疑,他毅然接过这份重担。从此,法庭调解室成了他的新战场。
为方便上下班,老林60岁考取驾照,65岁熟练操作电脑和智能手机,调解之余认真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常用法律法规。他的调解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3000件案件的调解心得,从“三必问”(纠纷起因、情感症结、利益诉求)到“三步走”(释法明理、情感疏导、利益平衡),每一条经验都凝结着对基层矛盾的深刻洞察。正是这种永不言弃的学习精神,让这位“半路出家”的调解员迅速成长为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
柔情调解守护文化根脉
“之所以会有纠纷,很多时候是因为双方没有找到利益平衡点。”为此,在调解纷争时,老林特别注重平衡各方的利益,达到案结事了人和。
“不用急,先喝杯热茶,慢慢说。”在老林的调解室里,没有冰冷的法槌声,只有热茶与温情。去年临近年关,因薪资纠纷,高甲戏演员蔡某将石狮某高甲戏剧团诉至祥芝法庭,案件分流至老林调解室后,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剑拔弩张,互不相让。
“当初谈的时候就说好了每一场演出的报酬是450元,到支付工资的时候就反悔了。”蔡某从2022年12月开始受雇于石狮某高甲戏剧团,据蔡某陈述,当初双方约定每一场演出的报酬为450元,通过微信支付不定时结算。因为都是乡里乡亲,也并未签订书面合同,但到目前为止尚欠9600元工资未支付。
“表演也有淡旺季,不可能每一场都是按照450元来计算的。”林某表示现在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剧团常常入不敷出,演员的工资也是浮动的,并主张已经支付完全部劳动报酬。
工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仅影响演员的生计,也对高甲戏的日常排练、演出计划产生不利影响,这样会进一步扩大剧团的损失,不利于高甲戏的长远发展。
“年关将至,你急需要回工资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也知道,剧团这几年确实演出场次少,入不敷出也是常有的事,看你们是否同意分期或者其他方式支付工资款。”
“剧团的困难我也有所了解,但是拒绝支付工资不仅影响剧团的声誉,也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调解经验丰富的老林,面对剧团经营困境与演员维权诉求的尖锐矛盾,巧妙引入高甲戏传承这一情感纽带。他向双方讲述高甲戏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以及在新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强调演员与剧团是传承高甲戏的共同体,只有携手共进,才能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生机。这番话语触动双方内心,使他们从对立走向合作,共同为解决问题努力。最终,在老林的不懈努力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剧团以一次性支付蔡某7000元了结纠纷,蔡某也愿意重返舞台,继续为传承高甲戏贡献力量。
“太好了,能重返舞台不仅解决了我的生计问题,也让我能继续在热爱的舞台上发光发热。”蔡某高兴地说道。
林炳新调解一起劳动合同纠纷
情理法交融的艺术实践
“多观察、多倾听,在表情和言语中把握当事人的心理,从而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调解方案。”在长期的调解工作中,老林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调解方法。
“老林,过几天村里普度,到时候你可一定抽空来我们家热闹热闹啊!”来邀请老林参加民俗活动的不是别人,正是四年前老林调解的一起离婚案件的当事人阿云和阿强,谁能想到当初两次到法庭起诉离婚的夫妻俩如今生活过得这般和谐。
阿强和阿云原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两人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孩子上学后,阿云在闺蜜阿梅的邀请下,两人合伙做起了服装加工生意。因忙于生计,阿云时常早出晚归无暇照顾两个孩子,和丈夫时常因家庭琐事发生激烈争吵。2020年5月,阿云以两人性格不合为由向祥芝法庭起诉要求与阿强离婚。
案件流转至老林处,老林随即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是你自己不会赚钱,心里有落差,还好意思怪我。”你一言我一语,老林发现两人并非真心想结束这段婚姻,之所以婚姻亮起“红灯”,是由于夫妻双方社会地位的转变。经过分析,老林认为这个案件调解成功的概率很大。
老林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建议阿强与阿云一起经营一家新的公司,阿云负责接订单、与经销商交流,阿强负责内部生产、出货等。最终,在老林以及阿云家人的劝说下,夫妻双方愿意采纳老林的意见,看着阿强与阿云重归于好,一起面对面吃饭,一起接送小孩,老林由衷为他们感到高兴。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播撒法治的种子。”老林的调解日记本扉页工整写着一行字,老林希望每一起纠纷经过调解都能让当事人满意而归,让法治观念根植于他们心中。
磨破的调解笔记本、写满批注的法律书籍,以及那辆陪伴他穿梭乡间的锃亮小汽车。祥芝法庭负责人鄞志练笑着说道,这是老林调解的“三件宝”,这车子的里程表,就是他的“调解地图”。
夕阳西下,祥芝法庭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柔和。老林伏案整理新收的调解卷宗,窗外海风轻拂,带来远处渔船的汽笛声。在这片法治与乡情交融的土地上,他正用毕生热忱,书写着新时代人民调解员的赤诚篇章。
作者:吴春华 许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