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鸿蒙终端5000万是个“坎” !鸿蒙开“悟”:从鸿蒙系统悟道中国科技创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深圳> 要闻 > 正文

鸿蒙终端5000万是个“坎” !鸿蒙开“悟”:从鸿蒙系统悟道中国科技创新

来源: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2025-08-11 15:53

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到

要聚焦操作系统关键领域

加快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

7月30日,@华为终端 发布

HarmonyOS 5终端数量突破1000万

华为鸿蒙操作系统一路发展

从一端到多端

成为“十四五”期间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成果之一

鸿蒙开物,是鸿蒙系统从无到有的过程

开悟,则是中国高科技行业

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悟道之途

  本期嘉宾:方兴东博士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求是特聘教授,是全球互联网口述史发起人。近30年,方兴东全程见证、参与和研究全球科技互联网发展。在华为鸿蒙系统不断演进的当下,方博士带着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深刻洞察,专访超百位行业关键人物,从近200万字的一手素材中沉淀思考。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鸿蒙?

  鸿蒙的历史不是一部英雄史,

  而是一部血泪史,一部悲壮史

  方兴东不是在讲故事

  而是在记录一场硬仗

 

  终端5000万是一个“坎”

  中国高科技以鸿蒙为界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作为一个新诞生的操作系统,您认为鸿蒙目前的表现如何?站在行业观察者的角度,您对它的未来有怎样的判断?

  方兴东:

  它就像一个一夜之间完全新造起来的生态。我自己用了以后,感觉存在一些小问题,但总体上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我百分百相信鸿蒙会成功,但这个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来帮助我们自己的系统启动正循环。

  终端数量到5000万会是一个坎,能证明这个生态留得住人,吸引得住用户,未来它整个生态能够自循环。我在书里写,中国IT业以鸿蒙为界,高科技就是鸿蒙之前和鸿蒙之后。 鸿蒙之前我们没有真正的根技术,我们没有真正的生态,我们原先所有的生态都是建立在美国根技术的基础上。鸿蒙如果成功了,整个中国高科技的格局会不一样。

 

  全球的高科技不能依赖单一体系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大家还是用脚在投票的,能不能留住用户,得看华为的本事。鸿蒙从研发到落地,被视为一场 “豪赌”,您认为这场冒险意味着什么?

  方兴东:

  今天这个时代,全球的高科技,不能依赖于一个单一的体系。过去我们几十年都是美国的核心技术,美国的生态。那现在你看特朗普上台,他随时都会给你加税,不稳定性很高。有个很好的例子,今年年初的时候,中国的用户突然不能访问Github了,第二天官方说是配置问题。他们只要失误一下,中国网民的移动生活就没了,整个移动生态被颠覆。 有了鸿蒙以后,我们真正的主导权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头。

  所以必须得有第二个系统。当两个系统形成竞争以后,政客就没办法再来威胁你了,如果有政治影响,大家有另外的选择。在数字时代,国家的每个领域,比如政治和商业,都需要依赖数字系统。 拥有自己的系统是大势所趋。原先,国内的厂商跟着美国的安卓、苹果系统,没有任何地位,受尽折磨。它可以说你违规,随时把你从应用商场里踢出来。 我们的国家,企业和用户,都需要由自己主导的系统,大家共同沟通,协商规则。

 

  鸿蒙会否引发垄断?

  “华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当鸿蒙的生态影响力持续扩大,外界难免也会担忧,新兴系统在未来会不会用“黑寡妇”的竞争模式,给其它企业造成生存上的威胁?

  方兴东: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半导体,这次美国科技战最大的卡脖子技术就是半导体。这个时候,华为必须得派大量的技术人员去帮助整个产业发展,投入资金,用订单发展带动产业链。可以说,华为带动了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链,但它并不会去控制这个行业。目前华为还在做手机,拉动更多的用户。用户拉起来挺过生死关后,我觉得他是可以放弃手机业务的。如果未来,麒麟芯片的产能和工艺都上来了,他可以大量地给外界提供芯片,靠芯片赚钱,手机业务就可以让给别人了。我觉得这是不同阶段的问题,华为今天做很多东西,是为了明天不再做。 它一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

  华为现在已经越来越开放了,但是我觉得还可以加大开放力度,越开放越有力量。华为的整个战略,不仅仅是为了自家企业的生存,也把中国的产业带到一个新的境界。 我们真正有了自己的根技术,有了自己的生态,可以在未来跟美国的两个生态之间形成竞争和合作。等全球高科技进入两个体系相持的状态,才能有良性的发展。

 

  (二)从鸿蒙系统

  看中国的高科技创新路径

  方兴东:

  在一个读书会上,有个很资深的中关村的企业家问我,你写这本书,最大的触动是什么?我说,我不怕得罪大家,我们这些人都以为很懂中国高科技。但我只有做了这几本书以后,才认识到,我们过去实际上都没有真正深入到高科技的核心,只有周边的销售,组装和服务。包括这些互联网大厂,都只是核心科技上的一个应用而已。

图片由AI生成

“根技术”,也称底层技术、基础技术

即处于科技体系底层、具有不可替代性

和广泛渗透性的基础性核心技术

如芯片设计与制造领域、操作系统领域都涉及根技术

  

  路径一:

  底层根技术构建科技生态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所以你在书中说,我们其实是最近几年才真正开始接触和研发“根技术”?在这之前并没有触及科技的核心?

  方兴东:

  是的。根技术它不是一个纯商品,边界也不清晰,再加上我们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年限也有限,大家实际上都还是很务实的。你要做根技术,就要把它当做一个准公共物品来做,这跟做商品的打法和思维都不一样。企业需要大公无私,把自己的根技术开源,供其他企业使用。愿意这样做的企业还是太少。包括华为现在做的根技术,鸿蒙操作系统,也不是一开始规划出来的。确实也是情况危急,它不得不去启动鸿蒙的研发。现在鸿蒙有了一定的发展,大家应该一起来围绕鸿蒙来做,不管是华为还是其他企业,单打独斗是很困难的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别家企业凭什么要加入鸿蒙?华为又凭什么说服他们“放弃一点、开放一点”?

  方兴东:

  中国企业到了今天,要形成一个生态。它不是简单的供应链上下游的关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共生关系。我死了,你也活不了。对于华为来说也是这样,它也知道,中国的这些产业链不起来,它也没有未来是吧?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我觉得也是才刚刚开始。在中国企业来说,我觉得这都是一个新的课题。

  

  路径二:

  提高科研投入抢占未来先机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如果说生态和系统建设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使命,那眼下中国企业最紧迫的是什么?

  方兴东:

  目前来看,研发投入很重要。中国的IT业在鸿蒙以前,我把它称为低创新时代。在美国的根技术和科技生态上,我们只需要做应用,省略了很多研发投入。我们不需要去考虑核心技术研发,也不需要去建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尤其不懂得如何为新的技术做准备。仅仅看研发投入,基本上我们的企业,包括互联网大厂,科研投入只有5%

  你看三四十年来,基本上一波企业起来了,然后又一波企业起来了,新旧不断交替,为什么企业的周期都这么短?因为它没有为下一代技术做足够的投入和储备。只有华为这么多年一直在前沿,而且不断进步。关键就是研发投入。像华为这么高的研发投入,在中国好像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当华为进入硅谷,就和任何一家公司没有差别了。硅谷的软硬件企业,互联网公司,半导体公司,以及通讯设备公司,研发投入都是在15%左右。5%跟15%,这是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为什么说“内卷”?实际上大家创新都不大,没有什么差异化。现在中国需要进入到一个高创新时代了。你看扎克伯格,这个小小扎,虽然他的元宇宙里面几百亿美金都打了水漂,但人家必须得投。高科技这个游戏规则里,你如果没有足够的投入,你是没有未来的机会的。当然就是你足够投入以后,也不见得你有未来。

  2014年,阿里的市值比亚马逊和Facebook都要高。但到了今天,人家已经超越你许多。本来那个时候,看着好像我们很快就跟他们接近了,但是现在反而一下子被人家拉开了,为什么会拉开?一方面你没有全球化,另一方面你的整个创新投入,你根本没有为接下来的十年做好基本的准备。

  我们的人工智能在起步的时候,规模比硅谷还要大。但是没有足够的投入,没有长期战略的眼光,没有坚持要自己研发的信念,后来研发人才就慢慢流失了。如果这些企业能把15%、20%的收入投入到研发,那现在整个格局就完全不一样了。15% 、20%投下去你不见得活,但是你不投以后肯定要死。高科技这个游戏是非常残酷的。它跟传统行业还是不一样。像我们义乌小商品,或者开餐馆,同时存在几千家、几万家都可以活的很好。为什么硅谷这么多企业“生生死死”?高科技的游戏规则就是赢者通吃。

  

  路径三:

  产业引领激活关键人才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你前面提到研发投入少导致研发人才的流失,可以帮我们解释这个现象吗?

  方兴东:

  你看这次小扎(扎克伯格),他就用一亿美金挖一个华人工程师,相当于你一下子就有七个亿人民币。用这么多年薪就拼一个人。虽然我们目前的GDP在努力追赶美国,但是真正跟产业有关的科研投入还是很少的。人才是跟着钱走的。在全球化时代,年薪1亿美金和年薪100万人民币,那我肯定选择一亿美金。如果有更多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发展起来,我们可以拿个1000万美金,1亿美金来挖人,人才肯定还是可以回来的。我们目前跟美国的差距在应用研究层面,现在投入不够,和美国还有数量级的差距。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这种抢人大战一直都有,表面上是薪资的问题,但根本上还是产业的引领

  方兴东:

  是的。像年初的DeepSeek,出来之后市场情绪很振奋。它出来之后,作为一个公共物品,开源共享,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

  

  (三)从鸿蒙看

  中国科技创新的未来

  科学没有国界,但外国政客有。方兴东指出,当前中美科技战的本质,是硅谷与白宫政客的合谋,这场博弈早已背弃科学精神。

  

  2030年,美国打不动科技战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您认为科技战的本质是什么?还会持续多久?鸿蒙能成为我们突破科技战的关键因素吗?

  方兴东:

  2019年到2028年,我们用十年时间补课。到了2029年,华为在全球一定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中国高科技一定会跟美国平起平坐,那个时候美国只能选择跟中国合作。我觉得到了2030年以后,美国就打不动科技战了,再怎么打也没用,越打损失越大

  过去半个世纪,硅谷代表了时代精神,是全球的风向标,但是这场科技战说明硅谷有问题。为什么美国要打科技战?本质上就是光靠硅谷竞争,它感觉它打不过你了,必须有政治来帮忙。表面上,我们看到美国政客在表演,但科技战的真正推手是硅谷。原来硅谷在历史上,是瞧不起华盛顿和华尔街搞金融资本的那帮人。但今天的硅谷,跟华盛顿、华尔街,已经抱成一团了。硅谷需要借助金融资本和政治力量来为自己保驾护航,但这违背高科技的本质,违背科学精神,也违背企业家精神。

  

  人类应携手捍卫科学精神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您认为这种 “违背高科技本质” 的模式,会如何影响全球科技生态的长远发展?

  方兴东:

  我觉得硅谷的行动给了中国一个机会。毕竟高科技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有些事情不可取,它最终一定不可持续。科学从一开始诞生,它就是倡导全球互联互通,开放共享,自由平等。如果说人类社会有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就是科学共同体。浙大的数学系跟斯坦福的数学系,浙大的计算机系跟斯坦福的计算机系,大家都是相通的。应该鼓励人才自由流动,这才能有利于每个国家,也包括中国和美国。

  但目前世界的秩序比较乱。特朗普限制了美国高校的老师和学生们的科研自由,尤其是中国学生,实际上是违背科学精神的。但我们之所以对这个世界有希望,就是凭借着对科学精神的信任。在面对共同危机的时候,科学共同体能够发挥作用,帮助解决问题。

  长远来看,中国要在全球崛起,不仅仅是要出来很多大的公司和好的产品,更应该成为整个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科学精神扛大旗的成员。如果硅谷不扛了,中国来扛。这才是真正的崛起,会比其他东西重要得多,而且持久得多。

党的二十大锚定

2035 年建成科技强国目标

未来 10 年

中国将进入科技变革的关键窗口期

鸿蒙从突围到扎根

是中国科技破浪的缩影

未来已来

我们翘首以待

  编审 | 陈桦峰 主编 | 映映 责编 | 文坍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昆明:东风坝开合浮桥正式对市民开放

  • 美国联邦政府再“停摆”的首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