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到
要聚焦操作系统关键领域
加快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
7月30日,@华为终端 发布
HarmonyOS 5终端数量突破1000万
华为鸿蒙操作系统一路发展
从一端到多端
成为“十四五”期间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成果之一
鸿蒙开物,是鸿蒙系统从无到有的过程
开悟,则是中国高科技行业
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悟道之途
本期嘉宾:方兴东博士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求是特聘教授,是全球互联网口述史发起人。近30年,方兴东全程见证、参与和研究全球科技互联网发展。在华为鸿蒙系统不断演进的当下,方博士带着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深刻洞察,专访超百位行业关键人物,从近200万字的一手素材中沉淀思考。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鸿蒙?
鸿蒙的历史不是一部英雄史,
而是一部血泪史,一部悲壮史
方兴东不是在讲故事
而是在记录一场硬仗
终端5000万是一个“坎”
中国高科技以鸿蒙为界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作为一个新诞生的操作系统,您认为鸿蒙目前的表现如何?站在行业观察者的角度,您对它的未来有怎样的判断?
方兴东:
它就像一个一夜之间完全新造起来的生态。我自己用了以后,感觉存在一些小问题,但总体上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我百分百相信鸿蒙会成功,但这个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来帮助我们自己的系统启动正循环。
终端数量到5000万会是一个坎,能证明这个生态留得住人,吸引得住用户,未来它整个生态能够自循环。我在书里写,中国IT业以鸿蒙为界,高科技就是鸿蒙之前和鸿蒙之后。 鸿蒙之前我们没有真正的根技术,我们没有真正的生态,我们原先所有的生态都是建立在美国根技术的基础上。鸿蒙如果成功了,整个中国高科技的格局会不一样。
全球的高科技不能依赖单一体系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大家还是用脚在投票的,能不能留住用户,得看华为的本事。鸿蒙从研发到落地,被视为一场 “豪赌”,您认为这场冒险意味着什么?
方兴东:
今天这个时代,全球的高科技,不能依赖于一个单一的体系。过去我们几十年都是美国的核心技术,美国的生态。那现在你看特朗普上台,他随时都会给你加税,不稳定性很高。有个很好的例子,今年年初的时候,中国的用户突然不能访问Github了,第二天官方说是配置问题。他们只要失误一下,中国网民的移动生活就没了,整个移动生态被颠覆。 有了鸿蒙以后,我们真正的主导权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头。
所以必须得有第二个系统。当两个系统形成竞争以后,政客就没办法再来威胁你了,如果有政治影响,大家有另外的选择。在数字时代,国家的每个领域,比如政治和商业,都需要依赖数字系统。 拥有自己的系统是大势所趋。原先,国内的厂商跟着美国的安卓、苹果系统,没有任何地位,受尽折磨。它可以说你违规,随时把你从应用商场里踢出来。 我们的国家,企业和用户,都需要由自己主导的系统,大家共同沟通,协商规则。
鸿蒙会否引发垄断?
“华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当鸿蒙的生态影响力持续扩大,外界难免也会担忧,新兴系统在未来会不会用“黑寡妇”的竞争模式,给其它企业造成生存上的威胁?
方兴东: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半导体,这次美国科技战最大的卡脖子技术就是半导体。这个时候,华为必须得派大量的技术人员去帮助整个产业发展,投入资金,用订单发展带动产业链。可以说,华为带动了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链,但它并不会去控制这个行业。目前华为还在做手机,拉动更多的用户。用户拉起来挺过生死关后,我觉得他是可以放弃手机业务的。如果未来,麒麟芯片的产能和工艺都上来了,他可以大量地给外界提供芯片,靠芯片赚钱,手机业务就可以让给别人了。我觉得这是不同阶段的问题,华为今天做很多东西,是为了明天不再做。 它一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
华为现在已经越来越开放了,但是我觉得还可以加大开放力度,越开放越有力量。华为的整个战略,不仅仅是为了自家企业的生存,也把中国的产业带到一个新的境界。 我们真正有了自己的根技术,有了自己的生态,可以在未来跟美国的两个生态之间形成竞争和合作。等全球高科技进入两个体系相持的状态,才能有良性的发展。
(二)从鸿蒙系统
看中国的高科技创新路径
方兴东:
在一个读书会上,有个很资深的中关村的企业家问我,你写这本书,最大的触动是什么?我说,我不怕得罪大家,我们这些人都以为很懂中国高科技。但我只有做了这几本书以后,才认识到,我们过去实际上都没有真正深入到高科技的核心,只有周边的销售,组装和服务。包括这些互联网大厂,都只是核心科技上的一个应用而已。
图片由AI生成
“根技术”,也称底层技术、基础技术
即处于科技体系底层、具有不可替代性
和广泛渗透性的基础性核心技术
如芯片设计与制造领域、操作系统领域都涉及根技术
路径一:
底层根技术构建科技生态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所以你在书中说,我们其实是最近几年才真正开始接触和研发“根技术”?在这之前并没有触及科技的核心?
方兴东:
是的。根技术它不是一个纯商品,边界也不清晰,再加上我们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年限也有限,大家实际上都还是很务实的。你要做根技术,就要把它当做一个准公共物品来做,这跟做商品的打法和思维都不一样。企业需要大公无私,把自己的根技术开源,供其他企业使用。愿意这样做的企业还是太少。包括华为现在做的根技术,鸿蒙操作系统,也不是一开始规划出来的。确实也是情况危急,它不得不去启动鸿蒙的研发。现在鸿蒙有了一定的发展,大家应该一起来围绕鸿蒙来做,不管是华为还是其他企业,单打独斗是很困难的。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别家企业凭什么要加入鸿蒙?华为又凭什么说服他们“放弃一点、开放一点”?
方兴东:
中国企业到了今天,要形成一个生态。它不是简单的供应链上下游的关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共生关系。我死了,你也活不了。对于华为来说也是这样,它也知道,中国的这些产业链不起来,它也没有未来是吧?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我觉得也是才刚刚开始。在中国企业来说,我觉得这都是一个新的课题。
路径二:
提高科研投入抢占未来先机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如果说生态和系统建设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使命,那眼下中国企业最紧迫的是什么?
方兴东:
目前来看,研发投入很重要。中国的IT业在鸿蒙以前,我把它称为低创新时代。在美国的根技术和科技生态上,我们只需要做应用,省略了很多研发投入。我们不需要去考虑核心技术研发,也不需要去建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尤其不懂得如何为新的技术做准备。仅仅看研发投入,基本上我们的企业,包括互联网大厂,科研投入只有5%。
你看三四十年来,基本上一波企业起来了,然后又一波企业起来了,新旧不断交替,为什么企业的周期都这么短?因为它没有为下一代技术做足够的投入和储备。只有华为这么多年一直在前沿,而且不断进步。关键就是研发投入。像华为这么高的研发投入,在中国好像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当华为进入硅谷,就和任何一家公司没有差别了。硅谷的软硬件企业,互联网公司,半导体公司,以及通讯设备公司,研发投入都是在15%左右。5%跟15%,这是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为什么说“内卷”?实际上大家创新都不大,没有什么差异化。现在中国需要进入到一个高创新时代了。你看扎克伯格,这个小小扎,虽然他的元宇宙里面几百亿美金都打了水漂,但人家必须得投。高科技这个游戏规则里,你如果没有足够的投入,你是没有未来的机会的。当然就是你足够投入以后,也不见得你有未来。
2014年,阿里的市值比亚马逊和Facebook都要高。但到了今天,人家已经超越你许多。本来那个时候,看着好像我们很快就跟他们接近了,但是现在反而一下子被人家拉开了,为什么会拉开?一方面你没有全球化,另一方面你的整个创新投入,你根本没有为接下来的十年做好基本的准备。
我们的人工智能在起步的时候,规模比硅谷还要大。但是没有足够的投入,没有长期战略的眼光,没有坚持要自己研发的信念,后来研发人才就慢慢流失了。如果这些企业能把15%、20%的收入投入到研发,那现在整个格局就完全不一样了。15% 、20%投下去你不见得活,但是你不投以后肯定要死。高科技这个游戏是非常残酷的。它跟传统行业还是不一样。像我们义乌小商品,或者开餐馆,同时存在几千家、几万家都可以活的很好。为什么硅谷这么多企业“生生死死”?高科技的游戏规则就是赢者通吃。
路径三:
产业引领激活关键人才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你前面提到研发投入少导致研发人才的流失,可以帮我们解释这个现象吗?
方兴东:
你看这次小扎(扎克伯格),他就用一亿美金挖一个华人工程师,相当于你一下子就有七个亿人民币。用这么多年薪就拼一个人。虽然我们目前的GDP在努力追赶美国,但是真正跟产业有关的科研投入还是很少的。人才是跟着钱走的。在全球化时代,年薪1亿美金和年薪100万人民币,那我肯定选择一亿美金。如果有更多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发展起来,我们可以拿个1000万美金,1亿美金来挖人,人才肯定还是可以回来的。我们目前跟美国的差距在应用研究层面,现在投入不够,和美国还有数量级的差距。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这种抢人大战一直都有,表面上是薪资的问题,但根本上还是产业的引领。
方兴东:
是的。像年初的DeepSeek,出来之后市场情绪很振奋。它出来之后,作为一个公共物品,开源共享,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
(三)从鸿蒙看
中国科技创新的未来
科学没有国界,但外国政客有。方兴东指出,当前中美科技战的本质,是硅谷与白宫政客的合谋,这场博弈早已背弃科学精神。
2030年,美国打不动科技战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您认为科技战的本质是什么?还会持续多久?鸿蒙能成为我们突破科技战的关键因素吗?
方兴东:
2019年到2028年,我们用十年时间补课。到了2029年,华为在全球一定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中国高科技一定会跟美国平起平坐,那个时候美国只能选择跟中国合作。我觉得到了2030年以后,美国就打不动科技战了,再怎么打也没用,越打损失越大。
过去半个世纪,硅谷代表了时代精神,是全球的风向标,但是这场科技战说明硅谷有问题。为什么美国要打科技战?本质上就是光靠硅谷竞争,它感觉它打不过你了,必须有政治来帮忙。表面上,我们看到美国政客在表演,但科技战的真正推手是硅谷。原来硅谷在历史上,是瞧不起华盛顿和华尔街搞金融资本的那帮人。但今天的硅谷,跟华盛顿、华尔街,已经抱成一团了。硅谷需要借助金融资本和政治力量来为自己保驾护航,但这违背高科技的本质,违背科学精神,也违背企业家精神。
人类应携手捍卫科学精神
深圳卫视《科创最前沿》:
您认为这种 “违背高科技本质” 的模式,会如何影响全球科技生态的长远发展?
方兴东:
我觉得硅谷的行动给了中国一个机会。毕竟高科技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有些事情不可取,它最终一定不可持续。科学从一开始诞生,它就是倡导全球互联互通,开放共享,自由平等。如果说人类社会有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就是科学共同体。浙大的数学系跟斯坦福的数学系,浙大的计算机系跟斯坦福的计算机系,大家都是相通的。应该鼓励人才自由流动,这才能有利于每个国家,也包括中国和美国。
但目前世界的秩序比较乱。特朗普限制了美国高校的老师和学生们的科研自由,尤其是中国学生,实际上是违背科学精神的。但我们之所以对这个世界有希望,就是凭借着对科学精神的信任。在面对共同危机的时候,科学共同体能够发挥作用,帮助解决问题。
长远来看,中国要在全球崛起,不仅仅是要出来很多大的公司和好的产品,更应该成为整个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科学精神扛大旗的成员。如果硅谷不扛了,中国来扛。这才是真正的崛起,会比其他东西重要得多,而且持久得多。
党的二十大锚定
2035 年建成科技强国目标
未来 10 年
中国将进入科技变革的关键窗口期
鸿蒙从突围到扎根
是中国科技破浪的缩影
未来已来
我们翘首以待
编审 | 陈桦峰 主编 | 映映 责编 | 文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