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华为云落子,九企齐聚,宝安从制造链到智能体,以系统能力打造“具身智能港”
当人工智能进入“具身”时代,一场跨越感知、行为与制造的系统跃迁正加速逼近。AI若想真正融入现实世界,不仅需要算力和算法,更需要物理的身体、真实的场景与可持续演化的生态系统。
就在这场全球跃迁的风口上,深圳宝安与前海管理局、华为云共同开启了一项意义非凡的布局——打造全球首个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这不仅是一次算力与制造力的协同实验,更是一个连接科技源头与产业终端、连接创新策源与全球市场的“具身智能港”成型过程。这场未来产业的坚定选择,勾勒出宝安产业逻辑的生动视角。
为什么是宝安?
如果说具身智能是机器人产业的未来方向,那么宝安早已准备好了。
机器人并非凭空而生,它的智能需要算力和算法支撑,身体则需要扎实的制造能力与完整的产业链。这正是宝安的独特优势所在。
作为深圳制造业大区,宝安深耕智能制造领域多年。机器人产业已在此形成深厚积累,拥有近200家核心企业,构建起完整产业链条。数据显示,宝安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企业达83家,涵盖了控制器、电机、减速器、传感器、关节模组等关键环节。
举目望去,这是一条中国机器人产业中为数不多的“成色极高”的链条:拓邦股份的控制器国内市占率77%;兆威机电空心杯电机打入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供应链,具备全球竞争力;同川科技谐波减速器全国第四,服务工业机器人与航空航天;长盈精密的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正在进入全球头部客户体系……
这是一张写满产业力量的底牌。华为云看重的,正是宝安扎实可靠的硬件基础。对于具身智能来说,只有“软”“硬”结合才能成事。即使算法再先进,若没有世界一流的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机器人就无法实现流畅且精准的动作。
另一方面,宝安的产业层次梯度极为合理。既有全球性头部企业,也有成长迅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还有大量初创团队充当创新活力源泉。这种生态,既能支撑华为云高端技术的产业化,也能激发上下游协同创新,推动整个具身智能领域快速迭代。
相比全国其他制造基地,宝安的“产业韧性”尤其突出。全球供应链多次遭遇波动,宝安凭借紧密协同的本地链条,展现了强大的自主调节能力。这种稳定性,对于需要快速试错、密集更新的具身智能产业至关重要。这使得宝安成为全国能够“托得起”具身智能创新中心全链条需求的城市之一。
宝安有什么?
具身智能创新,需要的不只是产业链和制造能力,还需要一个开放、互信、协同的产业生态圈。
宝安,恰好具备这样的土壤。
从“无忧空间”到灵巧手专业园区,宝安逐步形成了支持硬科技企业成长的完整闭环。前者通过注册审批、办公配套、测试场地、人才落户、金融对接等环节,打造出一套系统化、针对性强的“服务型政府”机制;后者则为机器人“身体智能”关键部件端口提供全链条的测试与迭代土壤,为具身智能技术提供物理着陆场。
与此同时,宝安具备广阔而多样的应用试验场。从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到特种与人形机器人,从智能焊接、柔性装配到电力巡检、医疗辅助,丰富的整机方向与多行业交叉应用,为AI模型的训练和演进提供了真实高强度的场景加速器。这不仅降低了技术验证成本,更让具身智能在“边训练边应用”的过程中快速成长。
更为关键的是,宝安具备全球视野与本地快速响应能力兼具的产业文化。许多本地企业早已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对前沿技术趋势敏感,同时又能迅速根据华为云等平台需求调整自身研发方向和制造流程。这种“全球接轨+本地响应”的能力,恰恰是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驱动力。
宝安不仅有“做得出”的产业基础,更有“跑得快”的创新生态和“接得住”的市场能力。
宝安和华为的结合能带来什么?
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的落地,并非落子一楼一地,而是嵌入宝安正加快成型的一项全局性产业部署——“具身智能港”。
当前,该中心已吸引锦鹏机器人、亿嘉和、奇点工厂等9家企业进驻,多个联合创新项目在垂类场景中率先落地,技术验证不断提速:在柔性自动化装配场景中,精密力控插装算法已实现部署,典型任务如LOGO贴装的成功率已提升至95%;首批联合创新项目已覆盖工业焊接、螺钉装配、油田巡检等垂直领域,电力行业巡检作业场景的机器人也已进入现场测试阶段。但比成果更具想象空间的,是其所处区域背后的产业结构。
创新中心所在的湾区产业投资大厦,坐落于宝安中心区与大铲湾片区交会处,周边密集分布着世界500强、上市企业及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宝安正以此为重要支点,统筹湾区产业投资大厦、“互联网+”未来科技城、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园等多个关键平台,共同构建“具身智能港”的核心功能体系。
这一体系涵盖了从部件打样、算法部署、整机验证到跨行业测试的完整闭环,同时依托深圳机场、空港会展区、大铲湾港区、石岩智造城等节点资源,打通了产品从验证到出海的快速通道。企业不再孤立作战,而能在这里实现算法、硬件与场景的高效协同,让具身智能的训练与应用同步推进,技术落地周期显著缩短。
在这一过程中,华为云持续提供算法工具链、AI训练能力与云边协同平台,制造企业通过高精度工程响应不断优化部件与整机性能。技术、制造与市场三端之间,正在形成滚动式协同飞轮,加速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标准化与全球化。
宝安所打造的,不只是一处载体的集聚区,而是一整套系统支撑未来智能体演化的现实结构。“具身智能港”所代表的,正是这座制造强区在通往下一代智能时代时所展现出的组织能力、结构能力与全球链接能力。
宝安日报记者 高山
■记者手记
他们为何向宝安走来
“我们团队基本都住在广州,前期选址也在很多地方做过调研,但最后决定落在宝安。”谈及选址,锦鹏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尹鹏仍记得那个让他“震惊”的日子。
“早上10点去准备资料,不到一个半小时公司营业执照就办下来了,我们团队都震惊了。”尹鹏说,下午公章也已刻好,全流程不到一天。“这种响应速度,在我们走过的多个城市中,前所未见。”对一家初创机器人公司而言,这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难得的信心注入。
他们原本并不在深圳,“方向很新、团队年轻”,但宝安强大的机器人产业集群、高科技制造基础,以及密集的新兴行业客户,让他们觉得,这里不仅是可以“落下去”的地方,更是可以“长出来”的地方。
亿嘉和(深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德平也道出了类似的选择逻辑。“其实早在2021年,我们就在深圳组建了研发团队。宝安最吸引我们的,不只是制造链完整,更是这里对机器人产业的理解和支持。”
在他看来,机器人是一门融合机械、电子、AI等多学科的复杂系统,光靠一家企业从端到端闭门造车是远远不够的。“AI专业领域人才在深圳非常好招;产业上下游沟通畅通无阻;更重要的是,场景开放、协同高效,不论是地铁车辆巡检、电网维护,还是康养陪护,宝安都能找到合适的试点入口。”
“我们正在测试的新一代康养机器人,预计三季度就可以试点应用。”他说,推动机器人智能从“程序化执行”走向“泛化理解”,是全行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华为云提供的具身智能平台,就像给机器人装上了‘大脑’和‘小脑’,让它们能在复杂场景中不断学习、适应。而政府强有力的服务机制,也帮企业打通了‘研发—测试—应用’的全过程闭环。”
在奇点工厂机器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春看来,这片土壤最鲜明的标签有三个:“制造业链条完整、落地场景丰富、人才密度高。”
“公司一直在寻找一块适合具身智能长期发展的土壤,最终在宝安找到了。”他说,具身智能不同于传统AI,更依赖真实的产业结构和快速的试验验证,“宝安不仅有完整的机器人制造基础,更关键的是各种真实、高强度的场景就在身边,能迅速投入迭代。”
让他尤为认可的,就是宝安政府的服务方式。“我们落户过程中,区里的各个部门响应速度、专业程度都超出预期。”他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可以并肩推进’的力量。”
从技术落地,到企业扎根,从人才集聚,到平台共建,这三家企业,讲述的是同一件事:为什么落子宝安。
宝安,不仅是一片产业集聚区,更是一座面向未来的“具身智能港”。当智能长出“身体”,算法融入世界,未来便在此刻拥有了触手可及的力量与形态。
宝安日报记者 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