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分论坛将在深圳举行。论坛举行前夕,深圳晚报记者就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战略意义与深圳实践这一话题,采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教授。
郑永年教授认为,一个文明或者国家的文化的核心是知识体系。一个时代的知识体系在方方面面的体现和反映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中外文明演进史都说明了知识体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这就是近年来我们国家这么重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原因。
他以古希腊文明举例:古希腊几千年前就已消逝,然而古希腊文明的这套知识体系却影响深远,这就是知识体系对于文明持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国如今的发展,最终要体现成为思想的聚集、知识体系的构建。所以,应当建立符合自身国情和实践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贡献。他称:“这就是当今国家高度重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原因。”
当前,在数据驱动、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新环境下,郑永年认为,要做好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劳动分工。人工智能的创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之上,进行知识的再加工,并不具备原创性。所以,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道路上,可以把人工智能看作工具,将更多实证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而留出更多时间,让学者转向原创性的工作。“人工智能的工作是从1到N,但从0到1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还是要交由学者,不要寄希望于人工智能。”郑永年教授称。
“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深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典型案例,郑永年教授认为,从一个边陲小镇到如今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包括其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与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都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者应该深入深圳实践,挖掘这些素材和资源背后的深层逻辑和经验,将其融入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中。
他强调,深圳的实践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也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案例,对于理解中国现象、探索中国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他呼吁学者通过立足本国、脚踏实地的实践和理性的思考,在学术探索中有所创造,最终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