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不断深入发展,志愿服务在参与国家战略、服务民生大计、融入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同时将“健康中国”纳入现代化强国建设核心目标,明确卫生健康工作需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强调将人文关怀融入医疗服务体系。可以说,用好志愿服务,不仅有助于打造更高品质、更有温度的人文医院,还能促进现代医疗体系从“疾病治疗”向“全人关怀”转型,从而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这是我从深圳市人民医院近年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
以目标导向为牵引抓好提升。一是促进政策目标转化。依据国家《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深圳市医院医疗服务“双改善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核心目标,制定医院阶段性志愿服务任务清单,短期聚焦就医服务流程优化、中期聚焦志愿服务矩阵构建、长期聚焦医学人文品牌培育。二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落实《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推动医院与社区共建志愿服务平台,比如深入基层常态化开展义诊、健康科普等志愿活动,实现专业能力与社区需求精准匹配。探索“党支部+社工+志愿者”协同服务机制,支持和组织医院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以党建引领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
以问题导向为突破抓好整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掌握需求动态。精准识别志愿者需求,针对医护志愿者开展医疗救助、急救技能等专业培训,通过诊疗解决患者生物层面问题,非医护志愿者侧重导诊流程、医患沟通技巧等基础服务能力提升,通过社会支持、资源链接等回应患者心理和社会层面诉求,二者协作实现“技术+温度”双向驱动,共同推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和人文医学精神实践。二是聚焦服务短板,分层服务匹配需求。?聚焦解决服务场景痛点,基于临床一线反向定制服务内容,比如通过“音阅绘”“安宁疗护”等项目精准对接住院儿童、末期患者等民生需求,从门诊导诊、陪诊到病区关怀,形成“前端分流—中端支持—后端延续”服务体系,分层分类覆盖全流程需求。制定服务操作手册,明确岗位职责与流程规范,明确导诊、心理疏导与社会支持、信访矛盾化解等岗位职责,避免重复劳动与资源浪费。
以结果导向为检验抓好长效。一是量化服务效能。建立志愿服务评估目标与标准体系,设定基础指标、效能指标、社会价值指标等分级分类评估维度,构建分析模型与效能画像,直观展示志愿服务覆盖密度、资源分配合理性等关键指标,辅助医学人文管理决策。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将效能评估结果与志愿者荣誉体系挂钩,通过“优秀志愿者”评选、服务积分结果运用等,增强归属感与认可度,提升志愿服务可持续性。二是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以“需求精准化、服务专业化、资源社会化、形象符号化”为路径,通过党建引领聚合资源、专业赋能提升效能、文化浸润增强认同,最终实现志愿服务从“活动化”向“品牌化”的升级。
(作者叶秀峰,系深圳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