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深圳:宝安制造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深圳> 要闻 > 正文

深圳:宝安制造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来源:经济日报2025-04-27 18:01

  从广受喜爱的北鼎养生壶到亚马逊办公家具类目销量前三的西昊人体工学椅,再到连续6年稳居全球运动相机市场首位的影石Insta360全景相机……这些知名品牌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坐标——“深圳市宝安区”。

  自全国最早一批“三来一补”企业扎根宝安以来,一大批本土制造品牌崛起引发消费新浪潮。如今,宝安制造正以全新姿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创新提升产品实力

  近日,“宝安制造”喜报连连:深圳小阔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口腔护理品牌“参半”在海外市场销量可观,深圳市索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松典相机在相关排行榜获评“数码相机十大品牌榜首”“国货相机十大品牌榜首”。从技术、产品到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这些品牌得以站稳市场的关键。

  “做消费品,产品永远是第一位的。”小阔科技创始人、CEO尹阔表示,充分借助内容电商、兴趣电商等新业态平台,快速切下市场,才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走出从线上到线下的全新发展路径。

  以创新为核心,是宝安区各家企业的共性。多年来,索达数码深耕数码相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成功推出支持8倍光学变焦、防抖、黑彩等功能的多款数码相机,拥有相关专利400余项。索达数码总经理赵坤典表示,公司着眼市场所需,推动产业链条向终端延伸,构建起涵盖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全链式发展模式,形成了产品与市场相互促进、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目前,宝安区拥有5.45万家制造企业。其中,在全景相机、骨传导耳机等23个细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微电机、LED超高清显示屏等36个细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筑牢制造业基本盘

  从制造大区到品牌强区,驱动产业向上生长的核心动力是什么?“长期主义”是企业的共同回答。究其原因,既源自企业内部对于创新的孜孜以求,也源自外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给予企业安心发展的信心与预期。

  自2019年起,宝安区连续7年出台“一号文”,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紧扣“制造业当家”的战略,宝安区擘画了四大制造业重点片区,以及2大市级中心,持续完善政务服务体系,不断推动企业合规体系建设,每年投入约30亿元,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企业,提供项目落户、人才、用地用房、金融等全方位综合性配套政策服务,全面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我们处于传统口腔护理与新消费产业结合的行业。这需要企业的发展土壤具备产业链的敏捷性、政策的包容性及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同时这片土壤的消费市场活力、国际化开放程度也很重要。宝安区恰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尹阔表示,宝安区不仅交通便利、人才众多,而且政策扶持体系完善,从保姆式政务服务、专人对接政策解读到搭建企业与市场的对接平台等,为新兴企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2024年,宝安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家、总量达277家,位居全国区县第三;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6家、上市企业5家,均为深圳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7397家、连续8年领跑全国;拥有各类人才总量突破140万人,推动宝安区专利授权总量近50万件、连续6年居深圳第一。

  2024年,宝安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050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471亿元、占深圳20.5%,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加值实现2405.4亿元,占GDP比重45.4%。此外,2024年,宝安区还位列新质生产力指数全国百强第五,并荣获全国新型工业化综合实力五百强第二。

  推动产业向新而兴

  随着《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的深入实施,依托前海现代服务业优势,叠加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宝安区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提速,以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聚链成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4年,宝安区低空、空天、智能机器人企业数量居深圳第一;低空无人机、激光获评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软件与信息服务3个集群产值超千亿元。

  站在新起点的宝安区,将走向何方?深圳市宝安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立德表示,构建具有宝安区特点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三化三性一力”,把工业“基本盘”建得越来越坚实;因地制宜,打造“视半工备、海陆空网”八大支柱产业,撑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更精准的产业发展蓝图,如何落地?宝安区的努力方向是有场景、有空间、有资金、有生态。

  近日,宝安区提出以“全域开放”为抓手,打造场景全域开放标杆城区。“宝安将转向开放场景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首试、新产品首用的‘试验场’。”宝安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王凌云表示,今年起,每年开放100个以上创新应用场景,发布1000项以上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撬动应用金额超1000亿元。宝安区还将推出政府开放清单、政府采购清单及企业需求清单、企业能力清单,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

  在资金支持方面,宝安区财政局局长李烨华表示,目前,2只深圳市种子基金已落地,将深度融入“视半工备、海陆空网”重点产业布局,为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在保障空间要素方面,宝安区公共物业管理局局长马东表示,宝安现有工业厂房、研发用房、商业办公、仓储物流四类产业空间近1亿平方米,围绕不同的产业定位,精挑细选出了超百万平方米低成本、高品质、定制化优质产业空间,为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平台。

  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宝安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沈彦表示,宝安将着力打造优质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高标准、强实效建设一批产业支撑力强、成果转化率高的开源创新服务平台。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杭州:电报业务即将退市 通信爱好者排队发报

  • 雄商高铁河北段架梁施工全部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六合区是南京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2025-04-27 09:16
工厂化育秧选良种、精培育,提高秧苗成活率,减少农药使用,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户的“心头好”。
2025-04-27 09:13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