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重大前沿成果不断涌现,正全方位深度赋能经济社会发展。3月中旬,《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对外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人工智能加速应用期。
日前,在广东举办的中国建筑国际集团第三届信息化大会发布了14名AI员工。AI助理设计工程师、AI助理结构师、AI初级安全工程师纷纷亮相,成为建筑业首批通过多岗位胜任力模型认证并正式启用的AI员工。这标志着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开启了新篇章。
“过去三年来,我们不断推进数字化赋能业务发展。首批上岗的14名员工,有6名是嵌入系统的隐形AI员工,有8名是对话型AI员工。”中国建筑国际集团信息化管理部负责人李雁飞介绍道。
据介绍,隐形AI员工在系统中静默运行,能够自动完成如AI审单设计、图纸自动分类整理等标准化任务。对话型AI员工则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为员工提供项目材料报批指引、工程造价信息查询、财务单据核验等智能服务。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努力推动人工智能真正能够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建筑业这个古老的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凌文表示。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老师傅的经验尤为重要。无论是工程细节处理、安全风险预判、突发情况应对还是成本精细化管控,这些施工经验都需要长年累月地积淀。中国建筑国际按照不同的场景将老师傅的经验进行数字化,用专业数据针对性训练AI模型,生成了AI工程数据分析师——可以快速分析施工安全隐患、工期滞后症结和成本管控问题等,为项目的高效推进与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欧洲科学院院士蒋洪波认为,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知识的传承、迭代、更新以及建模。为了让员工能够快速有效使用AI,中国建筑国际春节后就完成Deep Seek R1大模型的“满血版”的专有云部署,推出涵盖“个人助手+AI知识库”双核心功能的AI办公助手——“闪闪助手”。这不仅解决了信息碎片化、知识孤岛等问题,还迅速搭建起包含公司制度、业务流程标准、各类运维指引等多种类数据库,让员工可以高效、安全地拥有定制化的专属智能助手,提升办公效率。
“实现AI从预设被动工具向自主智能体的演进,关键在于构建‘小模型+大模型’的协同智能体系。”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宋梁指出,通过整合行业细分场景数据的小模型,将终端领域知识与通用大模型深度耦合,有望培育出具备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的行业智能体专家。
为了训练建筑业细分场景的智能体,中国建筑国际还打造了AI员工在线生产工厂——“耀耀工厂”,采用“模型广场+插件广场+知识库+智能体广场”四位一体的架构体系,依托大模型的技术和能力,实现零代码快速生产个性化AI员工。
据介绍,中国建筑国际去年获得中国管理杰出奖、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IDC中国区“2024数字创新特别奖”等国内外数字化奖项共31项。据悉,该建筑央企已成功申请了167项软件著作权或专利,并参与了《智慧建筑控制系统数据通讯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的制定,为建筑业数字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圣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