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伦敦首演“令人惊叹!”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深圳> 要闻 > 正文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伦敦首演“令人惊叹!”

来源:深圳特区报2024-08-31 12:27

  “太美了”

  “舞蹈与武术的结合

  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

  “深圳带来了超级震撼的作品,

  你们应该感到骄傲”

  ……

  舞剧《咏春》伦敦首演圆满落幕,主演谢幕致谢观众。

  8月30日晚,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于伦敦观众的瞩目与期待中拉开了英国首演首场演出的大幕。观看完演出,观众们不吝赞美之词,纷纷对《咏春》竖起了大拇指。

  谢幕环节,观众席掌声与欢呼声与尖叫声不断,素来含蓄、内敛的英国观众此刻情绪大胆释放。演员们多次冲台、返场,给观众带来“意外之喜”,大家纷纷站立致敬、鼓掌,并拿起手机记录下这珍贵一刻。

  演出谢幕时,许多观众站立鼓掌,观众席掌声如雷,经久不绝。

  首场演出当日门票售罄,观众席满满当当。如此盛况,在沙德勒之井剧院也属难得。当日的观众中不乏英国文化界、艺术界名流大咖、政商界要员以及英国本地媒体记者,他们对《咏春》亦赞赏有加,表示会推荐家人、朋友前来观看。

  《咏春》伦敦首演首场演出大获成功,更加坚定了《咏春》主创团队的信心。演出接受后,“叶师傅”常宏基表示,“接下来就是一场一场的拼,争取越来越好。”

  法鲁克.乔达里“求合作”

  期待携手讲好“中国故事”

  演出于当地时间19:30正式开始,下午5时许就有观众陆续来到剧院。在二楼特设的《咏春》背景板以及香云纱展区,观众们纷纷拍照、打卡留恋。英国观众塞伊特意穿上了黑色香云纱长袍前来看戏。赛伊还在《咏春》背景板前比划起咏春拳,吸引更多观众效仿、加入。赛伊说:“我看过咏春主题的电影,非常喜欢中国武术文化,期待未来到中国观光。”

  演出海报。

  英国阿库·汉姆舞蹈团监制法鲁克·乔达里也早早来到剧院。他指着剧院大堂橱窗里展示的《咏春》文创周边对记者说,“你看,《咏春》文创旁边就是我舞蹈作品的光碟,真是奇妙的缘分。”

  法鲁克·乔达里与中国情感深厚,2000年他以制作人的身份与编舞家阿克兰·汗共同创办舞团,并成为杨丽萍工作室的国际创意制作人。杨丽萍的《十面埋伏》、《春之祭》国际版的背后就有他的身影。他介绍说,自己曾与《咏春》总编导韩真、周莉亚在中国有过一面之缘。他称赞,近年来中国舞剧发展迅速,涌现出大批优秀人才。他同时表示,武术与舞蹈融合“非常难”,“《咏春》不一般!”

  在与韩真、周莉亚以及《咏春》编剧、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会和”之后,法鲁克·乔达里表达了希望与中国舞蹈界、舞剧《咏春》进一步合作的意愿。

  希望我们从创作之初就开始合作,打造国际版。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舞蹈是世界语汇,以舞蹈为载体传播历史文化是非常好的路径。

  专业舞者、 “跨艺” 项目创始人、米德塞克斯大学克里斯多夫·班纳曼教授曾到访过北京舞蹈学院。他说:中国舞蹈的历史很长。但是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很多事情在改变,舞蹈也是。过去中国舞蹈学习了西方的芭蕾,现在它又回到自己的根脉,与传统建立起很强的连结。《咏春》就是这样,通过舞蹈与武术的融合把它带给观众,这非常重要。

  演出“鼓掌点”超过10次

  含蓄的英国观众“尖叫”了

  由于沙德勒之井剧院的剧场与国内剧场的“大舞台”在进深、宽度上有很大不同,当晚的演出,也是《咏春》主创团队为了此次英国首演准备的“特调版”。

  “在演出内容上,我们根据英国观众的喜好,更加突出和强化了舞武融合的部分。”《咏春》总编导韩真、周莉亚说。

  《咏春》编剧、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表示,此番《咏春》在沙德勒之井意义重大,这个剧院是全世界舞者心中的殿堂。《咏春》以70余人的演出规模与12场的演出场次登陆沙德勒之井剧院难得且罕见。首演门票售罄非常了不起。我想邀请我们的朋友的来看,听说前三天的票源都很紧张,只能再等等了。

  他同时表示,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伦敦观众的反馈,“倾听各种声音,我想这就是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意义之一。”

  当晚19:30,大幕拉开,观众席灯光渐暗,舞台上一束光投向“灯光师”大春,《咏春》的故事徐徐展卷……

  《咏春》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电影拍摄片场的故事:“戏外”,深圳《咏春》剧组在拍摄叶问的故事;“戏内”,叶问赴香港打拼创业,弘扬咏春武学之道。舞剧中,戏内外两个故事并行展现、无缝切换,两个场景在舞台上旋转交替。虽然剧名为《咏春》,该剧讲的却不仅仅是英雄叶问的故事,而是同时在“戏外”塑造了以灯光师大春为代表的一群“追光”的平凡人。

  演出开场不久,第一个“鼓掌点”就出现了——欢快、活泼的七十二房客群舞令观众门雀跃不已。当“叶师傅”登场击退欺行霸市的恶棍时,观众席再次响起热烈掌声。“叶师傅”与电影剧组灯光师“大春”的隔空互动、一段精彩的双人舞再次震撼了观众席,掌声一次比一次响亮。上半场结束鼓掌点多达4、5次。

  下半场开场即高潮。“高光时刻”——“叶师傅”与四大门派过招引来观众席一次又一次雷鸣般掌声。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每一次过招不仅套路、风格迥异,在舞美设计上亦大有区别。此时,观众们已不满足于鼓掌,难掩兴奋,一向含蓄的英国人也忍不住为之尖叫了。

  在谢幕环节,演员们鞠躬致谢,并多次返场冲台,引发观众席情绪“炸裂”,许多观众都忍不住起身站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我想要再看一次

  首演圆满结束后,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和夫人华梅专程到后台向演职团队表示祝贺:“大家看了以后热血沸腾!把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展现了出来!”

  文艺界人士之外,《咏春》英国首演首场演出也吸引了不少英国商界重量级人士参与。英中贸易协会主席古沛勤说:“舞剧《咏春》将舞蹈与武术完美融合,其深厚底蕴源自于古老文明的精髓。我们由衷地赞叹舞蹈的优美,同时也为技艺与品位的精妙结合而欣喜。”

  英中贸易协会总裁彼得伯内特说:“《咏春》让我惊叹。这是一场美丽、震撼、精彩绝伦的完美融合。可以看到舞者们进行了精心的排练,他们的动作精准无误,我完全被吸引了。整场表演美轮美奂,是优雅舞蹈与武术的完美结合。衷心感谢深圳带了如此优秀的作品。”他同时告诉记者,他在香港生活了30年,曾在渣打银行工作,后来又回到伦敦的英中贸易协会任职,“我对深圳的了解颇深,这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城市,与香港毗邻。”采访尾声,彼得伯内特忍不住再次表达感叹:“我想要再看一次,因为我感觉错过了一些精彩瞬间。现场气氛太热烈了,我觉得自己遗漏了许多细节,计划‘二刷’中。”

  曾在清华大学学习1年的英国年轻人马克斯对《咏春》用“惊叹”形容自己的此刻的心情。他说:“我曾经去过深圳,这是一座非常年轻且具有活力的城市。” 马克斯对深圳的产业、企业如数家珍。他甚至笃定,记者手中的采访麦一定是“大疆制造”。“科技、人工智能之外,这次深圳又带来了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咏春,让我看到深圳的另一面,作为深圳人你们一定很骄傲吧?” 马克斯反问记者。他同时表示,在当下的节点,中英更应该交流、对话,《咏春》是一个很好的开始。“8月8日至18日,英国皇家爱乐乐团在中国7个城市演出9场。我们期待中国的作品来到英国,也期待英国的作品在中国上演。”

  《咏春》将在伦敦连续演出12场,直至当地时间9月7日。在伦敦演出结束后,《咏春》还将准备第三次出海:2024年10月4日至6日,《咏春》将在享誉全球的艺术殿堂——巴黎会议宫开启全新旅程。

  编辑:陈占友

[ 责编:张璐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闭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