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成立三周年之际,第三届新时代改革开放论坛在深圳前海召开。本次会议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城市治理”为主题,由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深圳大学主办,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政党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承办。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话城市治理创新。前海合作区工委委员、前海管理局副局长王锦侠,深圳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晨,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副院长陈家喜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副院长董海涛主持。
关注全球视野下的城市治理创新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深圳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教授以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和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为例,归纳了全球城市治理创新的普遍趋势,包括:城市治理的范围日益扩大、主体日益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治理创新的主要目标、参与式治理成为城市治理创新的新亮点、城市生活日益网络化和智慧化、超大型城市治理成为世界性的课题等。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亚林教授提出,城市群和大都市连绵带构成国家发展新型战略平台、新空间与新动力,在一国范围内生成新型城市聚落形态,在跨国范围生成跨国节点城市发展共享联盟新型城市治理形态。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托马斯·海贝勒(Thomas Heberer)教授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城市外交的作用日益凸显,提供了一个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契机。全球各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共性发展问题,需要通过地方层面提出具有建设性、务实且长期有效的方案。
关注中国城市治理创新的最新趋势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教授以三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为例,从创新的规模、质量、格局、驱动力、规律等方面总结了中国城市治理创新的主要特征,并提出这些创新经验可以为世界城市化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样板和中国理论。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吴晓林教授以“理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为题,分享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最新动向。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韩福国教授指出,中国城市(群)作为一种最典型的国家现代化指征,需要从物质资源的有效集聚和空间形态的持续更新来理解城市(群)演化的现代性。
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谷志军教授指出,深圳从“主权求变”到“竞争推动”再到“开放应对”在本质上是党领导下通过市场化驱动、不断回应改革创新所塑造的社会差异性过程。
重视中国城市治理创新的鲜活经验
当前,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变化。四川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姜晓萍教授指出,有必要通过建立伦理风险治理的共同体、健全伦理风险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坚持伦理风险治理的原则、完善伦理风险治理的标准、明确伦理风险治理的路径、探索全景式伦理风险治理模式、建立伦理风险治理知识互动平台等方式对数智驱动城市韧性治理的伦理风险进行防控。
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副院长陈家喜将政党视角引入城市数字治理,回顾了深圳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的开展过程,并以深圳“民意速办”改革为案例,全面分析技术驱动的城市数字治理创新举措,展示了从技术赋能到规范标准,从再造流程到注重反馈的全过程,解析党建引领民意速办的实践机理,包括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筹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线上接单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贯彻作用;推动服务平台与党建平台相互嵌入的整合作用,回答了“党建如何引领城市数字治理”这一重要命题。
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与区域发展
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研究员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提升治理能力有四个要点,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先民生为要;坚持大治理观;坚持系统观和辩证思维。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桑玉成教授提到,政治发展不仅仅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应有之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郝雨凡教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对于深圳而言,实现“新”的突破重在:一是构建更为开放的发展理念,加速与港澳的制度衔接、机制对接,形成制度叠加效应;二是进一步调节“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打造服务型政府、稳健型市场和活力型社会;三是城市建设上要以“人”为核心,以人流汇聚带动智慧、资本、技术等的汇聚。(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严圣禾 通讯员 郭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