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前海湾畔,碧波荡漾。
2023年6月10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向南村,一年一度向南侯王诞祭典盛大登场。古庙香火鼎盛、彩旗招展,小朋友为醒狮擂鼓,老一辈向侯王敬香。大盆菜流水席从郑氏祠堂到大板桥巷尽头,一路人头攒动、盆菜流香……
向南村侯王诞祭典盛况
近年来,南山街道党工委持续挖掘辖区村史文化遗存,助力南山区建设世界级创新型滨海中心城区和“一城一路一圈”(南头古城、南新路、赤湾文博圈)。系统挖掘红色文化、宗祠文化、粤剧文化等,运用“统分”相宜、“抓放”相促、“长短”相成、“点面”相连的矛盾治理法,提升群众知晓度、参与度,传承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统分”相宜,谋划村史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戏
“统”即南山街道党工委立足文化发展全局统筹统管,不断破解超大城市基层治理难题。“分”即结合区域特点划片,推出“一带两定位三区划”工作布局,形成岭南特色文化带,构建山海连城城市新画卷、同宗同源文化新地标,分解出前海片区、宜居区和历史文化区,精准施策、分类治理,将历史文化区的保护深度融入基层治理。
南山街道“一带两定位三区划”工作布局
岭南特色文化带位于前海、后海两个世界级CBD之间的南新路两侧,有南山、南园、向南、北头、南光5个广府系村落,以及陈郁故居、深圳树王、宗族祠堂等文化遗存近50处。
镇国将军祠 林泰民/摄
“抓放”相促,打造遗迹修复与文化传承的闪亮点
南山街道党工委“抓”文化职能一次统管,并作二次分解,“放”权至部门、社区推落实。打造文化、文明、智慧、安全四维城中村,形成应急+执法牵头,联动公安、交通、消防、市监的“2+4”大综合大执法格局,推动村容村貌城市环卫测评成绩持续攀升。
近两年,南山街道完成明清文物遗址春牛堂修复、举行落成典礼暨鞭春仪式、开展“走进陈郁·传承红色精神”系列党课186次,让传统民俗不断走进大众视野。
陈郁同志故居 许国雄/摄
修复后的春牛堂 许国雄/摄
2023年立春日 春牛堂“土牛鞭春”仪式
南山街道创新4FU(孵化、扶持、辅导、赋力)工作法则,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加强非遗文化传承推广。南山粤剧团每周3次向小学送课上门,向南醒狮队青少年占比约27%。
南山粤剧团向青少年传授粤剧技艺 梁永基/摄
“长短”相成,激活多元齐力宣传村史文化的新动能
南山街道汇聚群众力量,将“长”期宣讲展示与“短”期活动相配套,实现文化建设长期发展与短期提升相辅相成。建立由老干部、原居民等组成的“村史讲师团”,开发的《于繁华处见传承》村史文化课,被列入深圳市委组织部“十百千万”项目系列党课。
北头陈列馆 梁锦龙/摄
南山街道推进文化硬件设施长期展示,建成的北头陈列馆是深圳市第一家村级博物馆,面向公众常态开放。采取街道总编与各村分编的方式,编制村史文化系列图书,将代代相传的村史文化落到纸面、进行固化。
近年来,南山街道结合桂庙渠改造,组织2期文化古迹打卡欢乐跑。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南园同心邻里互助会组织30余次邻里互助行动,由人化文、以文化人。
南光村居民在村内文化广场翩翩起舞 胡烨煜/摄
“点面”相连,擦亮“岭南瑰宝、南山五村”的远景图
南山街道党工委以辖区为基本面,开展舞狮比赛、大盆菜、蚝美社区等活动,形成岭南客家文化点和面的有效结合。现存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处,通过“一遗存一故事”,形成具有南山特色的非遗及文物保护清单。
南园村吴氏宗祠美轮美奂 黄建华/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2022年7月,一场热烈的“外国人看南山”走进前海活动,将南山街道村史文化拉进了国际视野。
“外国人看南山”走进前海
为促进深港融合,2022年初南山街道组织“光影南山·永远的家园”主题摄影展,200多位摄影爱好者(含港籍)同台竞技,将“岭南瑰宝、南山五村”之美用镜头呈现,擦亮作为深圳的文化名片,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长风浩荡,文明长存。南山街道将继续推动村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文化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赶考中勇立潮头、争创一流。
(深圳市南山区南山街道办事处供稿 作者:周志华 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