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公益救援二十年,“狗队”石欣的多重宇宙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深圳> 要闻 > 正文

公益救援二十年,“狗队”石欣的多重宇宙

来源:读特2023-03-20 13:48

  奋斗者,正青春!

  在深圳这座造梦之城

  不燃怎么YOUNG?!

  这里有用创造力改变世界的科创大神

  有用互联网+助力乡村振兴的政务专家

  还有专利拿到手软的行业先锋……

  他们的面孔够YOUNG

  他们的灵魂够不一YOUNG

  榜YOUNG 2023系列全新启航

  别眨眼!

  土耳其7.8级地震后的废墟上,河南特大暴雨后的洪流中,云南海拔4000米的深山里……哪里有灾情,哪里就能看到一群人的身影,他们是深圳公益救援队的志愿者,从2008年建队至今,已从60人发展至近两千人规模,石欣是这支队伍的创建者和组织者,队员们都亲切地称他为 “狗队”

  今年是石欣从事公益救援的第二十年,他是如何踏上公益救援这条道路的?深圳公益救援队是怎样炼成的?二十年的逆向而行,他曾经历过哪些惊险时刻?又靠着怎样的理想信念坚持了下来?石欣的公益救援故事,还得从“狗队”这个称呼说起。

  01登山爱好者“老狗”

  时间回到2000年,彼时的石欣刚开始接触户外运动,他形容当年的自己是“大玩家”,登山、攀冰、滑雪、铁人三项都不在话下,甚至还获得了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的称号。

  为了跟更多户外运动“玩家”交流,石欣在当年最大的BBS论坛乐趣园注册了账号,用户名就叫“男人老狗”。

  被问及为什么起了这样一个网名,石欣笑道:“‘男人老狗’是一个广东俚语,大意是指不修边幅、无拘无束的人。而我是处女座,在现实中很多人觉得我很挑剔、吹毛求疵,索性我就反其道而行之。”

  就这样,“老狗”这个名字成了石欣在深圳户外运动爱好者群体中的代号。

  户外运动爱好者石欣。

  02第一次救援经历

  户外运动兴起,风险也随之而来。石欣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参与应急救援行动时的情形。

  2003年7月的三伏天,正在睡午觉的石欣接到朋友电话称,有人在大鹏山上中暑晕倒,口吐白沫,情况十分危急。事发地位于一条挑战难度很大的登山路线上,希望他们擅长户外运动的人去帮帮忙。

  当下石欣就约上了山爷、假行僧、阿潘、行云等一行六人驱车赶往大鹏。据石欣回忆,事发地接近最高峰的位置,树木稀少,路径不明,他们抵达现场时已是下午五点。

  “尽管还有人在做心肺复苏,但当事人已经不行了。”石欣遗憾地说道。直到晚上7点,医护团队抵达现场宣布了死亡。

  医护团队撤离后,现场只剩下领队和石欣一行,六人扎了一个简单的担架,开始将死者往山下抬。然而,在山路陡峭、光线不足、人力短缺的情况下,下撤变得异常艰难。

  “当天正值三伏,夜里的气温都达到了30度。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尽快把人运下山,让家属尽快见到他。”最终,整个行动持续到了次日清晨6点,用时整整11个小时。

  正是这次的经历开启了石欣长达二十年的公益救援之路。在往后的几年里,石欣和山友们时不时参与到山地救援的行动中,渐渐地,组建一支队伍的念头诞生了。

  “换作专业的队伍,这样的任务会派出24个人,8个人抬一个人,三班轮换,才能保证较快的行进速度,通常四个小时就能完成。”事后回想起当时的行动,石欣意识到六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

  03深圳山地救援队诞生

  尽管石欣早已有了组建队伍的念头,但正式拉起这支队伍,放下企业高管的本职工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搭建平台是在2008年。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在深圳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的组织下,石欣和同伴赶赴灾区支援,这一去就是一年。

  “当时看到灾区一片废墟,感到需要干的事情特别多,而自己能做的事情又太少,时常会有一种挫败感。”石欣被分配到的绵竹市遵道镇是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距离震中直线距离仅30多公里,400余人遇难,95%以上的房屋倒塌,学校、卫生院均严重损毁。

  石欣在四川灾区现场。

  在遵道镇的一年时间里,石欣与同伴从最初的发放物资,到后来为全镇14个村子设立了14个儿童活动中心,组织孩子们做游戏、背古诗、学算术,更重要的是在不断的余震中保证他们的安全。在群众生活逐步稳定后,石欣又参与到灾后的产业帮扶工作中,帮助村民重建刺绣、养兔、年画等当地特色产业。

  从和石欣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沉着、冷静、理性且内心强大的人,而他的太太苏敏向我们透露了他感性的一面。“汶川地震带给他的触动特别大,当他跟我说起从废墟里救出的人和小动物的时候,说他看到他们眼神里没有了光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我就知道,他做这件事是认真的,他想一直做下去。”

  2008年9月,深圳公益救援队的前身,深圳山地救援队经深圳市体育局批准正式注册成立,石欣成为队长,“狗队”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04“不仅要做好事,更要把事情做好”

  队伍建起来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救援志愿者行列中,石欣感觉到“能做的事情更多了”。2012年深圳山地救援队注册为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简称深圳公益救援队),石欣先后担任秘书长、会长。自此,救援队开始从单一的山地救援队向综合型专业救援队发展。

  “从建队起我们的口号一直都是:不仅要做好事,更要把事情做好。”在这样的共识下,队员们自掏腰包,多次参加国际救援教练联盟(IRIA)、中国国际救援队、国家地震紧急救援培训中心等机构的各种救援课程,在多项急救赛事中斩获佳绩,2019年成为国内首个获得综合性城市搜救2级能力认证的社会应急队伍。

  前后方联动是深圳公益救援队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科学、高效、精准的作业方式。据石欣介绍,作为民间志愿者组织前往灾区,水、电、通讯、食物等后勤工作往往需要自我保障,而救援信息也更多的来自民间。

  “在复杂多变的灾后环境中,前方队员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这时候就需要后台来支持整个行动,包括对社会资源的调动,对前方需求的响应,信息搜集、技术研判、风险评估、信号区域覆盖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提供,以及后勤物资保障等等。”这一成功经验也写进了国家应急管理部《社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分级测评标准》与《社会应急力量救援队伍建设规范》中。

  石欣在尼泊尔联合国救援现场协调中心。

  15年来,石欣带领深圳公益救援队参与了雅安地震、尼泊尔地震、荆门洪灾、粤北水灾、土耳其地震等50起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工作,参与全国山野区域救援280余次,救助危难群众千余人。如今这支队伍已经成长为拥有山地、水上、高空、城市、医疗、应急通讯六个专业队,近2000名公益救援志愿者的专业应急力量。

  05因为热爱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坚持

  回顾种种救援现场,令石欣感到最惊险的经历当属2010年云南大理的一次山地救援行动。

  事发地在海拔4000米的苍山上,经过3天时间完成了搜救失踪“驴友”的任务后,石欣带队开始下撤。

  据石欣回忆,他们当时身处人迹罕至的峡谷中,可以说“无路可走”,要下山必须绕过一条20多米高的瀑布。苍山气候潮湿,植被茂密,路上的石头十分湿滑,救援队只能抓着藤蔓一点点向前。

  就在穿越峡谷的过程中,石欣脚下不慎打滑,抓着藤蔓整身子悬空在了悬崖边。“当时感觉几乎要抓不住了,身上还背着20来斤的救援包,底下全是尖尖的乱石。”即便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石欣仍然保持着乐观和理性。“悬空时我脑海里想的是,如果我掉下去了,也许背包还可以起到一点缓冲作用,说不定脊柱可以保住。”

  值得庆幸的是,同行的队友和村民合力将石欣拉了上来,最终有惊无险。而像这样的危险情景在救援行动中时有发生,余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都是救援中可能遇到的次生灾害。那么,是什么让石欣和队员们一次次主动涉险,矢志不渝地坚守着公益救援事业?

  “一开始从事这个是因为情怀,后来做得多了,也钻研和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比别人经验丰富一些,更专业一些,可以去做一些推动领域发展的事情时,就变成了一种责任。”石欣把他对公益救援的坚持归结为 专业和热爱。

  06

  始于深圳,兴于深圳

  深圳公益救援队的蓬勃发展与深圳这座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城市有着紧密的联系。石欣介绍,应急救援是随着户外运动而产生的,深圳正是当年国内最早兴起户外运动的城市之一。

  “我们最初能建起深圳山地救援队,也是因为深圳有着户外运动群体的基础,当年大家都觉得去山里帮忙找个人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过多思考,也不值得拿出来大说特说。”石欣并不愿意用“伟大”去标榜公益救援,在他看来,可以挽救生命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深圳公益救援队在河南水灾现场。

  每年深圳公益救援队都能收到上千份的加入申请,深圳人对公益事业的热情也一直打动着石欣。“深圳的年轻人都非常愿意关注公益和参与志愿服务,这也为我们这样一支专业的队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可以说我们是在深圳‘志愿者之城’的建设中成长起来的。”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栏目主编 赵偲容

  采写 严偲偲

  视频 孙钰胜

  海报 平安琪

  编辑 张铃佳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徐雅乔

  三审 余晓泽

  (作者:读特融媒实验室)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举行“体育力量 闪耀香江”大型无人机表演

  • 银川:做好供热保障 群众温暖过冬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
2025-11-19 09:52
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2025-11-19 09:51
2020年至2024年间,全球光热发电装机年复合增长率为4.24%,我国同期增长率达11.7%,显著高于全球水平;技术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释放出产业加速发展的强劲信号。
2025-11-19 05:35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2025-11-19 05:55
日前,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讯联合编制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报告正式发布。
2025-11-19 05:55
新疆的孩子们在“流动科学课”上被磁悬浮演示、机器人互动、矿物标本展示等吸引了目光;甘肃张掖的科技工作者为大伙儿演示经典科普实验“火焰掌”;上海的科学家们踏上科技节的红地毯赢得公众的掌声……这些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印记。
2025-11-19 05:55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