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线观察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深圳> 要闻 > 正文

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线观察

来源:新华网2023-02-20 10:16

  新华社深圳2月19日电题:新平台、新通道、新衔接——深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四年来,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从不断涌现的科技创新平台,到不断“扩容”的基础设施新通道,再到不断深化的机制、规则衔接进程,深圳聚焦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主动谋划、积极作为,着力服务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新平台引领湾区科技创新迈向更高层

  2023年伊始,集中承载包括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高校等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的深圳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又忙碌了起来。设备安装、联调联试、科研人员入驻……合成生物研究等大科学装置正在紧张有序组装,预计今年将部分投入使用。

  从光明科学城放眼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四年来,深圳发挥引擎作用,引领大湾区科技创新迈向更高层次。

  组建70多个研究团队,总人数超过900人,发表300多篇学术论文,在脑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牵头建设的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成立三年多来交出“成绩单”。目前,该院牵头建设的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已经吸引近50家企业和科研团队,部分企业的融资规模超过10亿元人民币。

  “以脑科学为代表的基础研究正成为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新平台,我们将进一步整合大湾区的科创资源和人才资源,实现学术研究与产业转化‘双轮驱动’。”该院院长王立平说。

  来自深圳市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深圳已累计资助深港澳科技计划项目超过2亿元,9730万元已跨境投入科研活动。此外,6所香港高校累计在深圳设立了88个与产业高度契合的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孵化了265家科技企业。

  新通道促进交往交融“心联通”

  2月6日,随着深港陆路口岸全面恢复正常通关,在深圳东部又增添了一条跨境新通道——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启用旅检通关。

  文学渊来自深港两地骑行爱好者组成的龙坊俱乐部,他说:“早上7点入境,在深圳盐田海滨绿道骑骑车、品尝下美食,都来得及回去返工,真是方便。”

  除了莲塘/香园围口岸,多个深港要素跨境流动的“主动脉”正在升级转型:沙头角口岸已开工建设,连接香港和内地历史最久的“第一口岸”罗湖口岸正在推进改造升级前期工作,而皇岗口岸重建项目已进入基坑施工阶段,新口岸将衔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及新田科技城规划,并推行具有深港特色“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高效便捷查验模式。

  立足大湾区枢纽定位,深圳也在加快打造畅达互通交通运输体系。深港直升机空中航线复通,深中通道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深江铁路深圳段首桩正式开钻,深汕铁路全面开工建设,深惠城际、穗莞深城际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深圳机场三跑道建设如火如荼、雏形初现……未来,深圳还将用不断延伸的立体交通体系,构造与其他湾区城市的“1小时生活圈”。

  新衔接推动规则对接更加完善

  日前,前海国际仲裁大厦迎来一个新机构——京师浩然(前海)联营律师事务所。至此,全国16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已有8家入驻前海,在前海执业的港澳籍律师超过70名。

  近年来,前海围绕现代服务业,持续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推动内地与港澳人员跨境便利执业。目前,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执业范围扩大到18类。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则紧抓科技创新领域推动深港规则衔接。首个在深港双方共同制定的“联合政策包”支持下,由深港两地专家和部门联合评审的科研项目——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国际化应用基础研究机构获得通过,未来将入驻位于河套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

  深港协同评审破除内地与香港关于科研项目的评审规则、体系差异化障碍,将深港两地专家、资源接轨,为深港协同发挥科研优势搭建联动平台,助力河套合作区建设与国际学术、制度接轨的国际化一流科创中心。(记者王攀 陈宇轩 赵瑞希 毛思倩)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黑龙江开行首趟民族非遗文化列车

  • 西部科学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文化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机遇。
2025-01-09 02:05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2025-01-08 09:43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2025-01-08 09:36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08 09:35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2025-01-08 09:31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2025-01-08 09:30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2025-01-07 09:56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5-01-07 09:51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发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2025-01-07 09:50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2025-01-07 09:47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2025-01-07 09:4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