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一带一路”的文化支撑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深圳> 要闻 > 正文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一带一路”的文化支撑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01-20 15:57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新时代十年“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并强调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推动了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一带一路”的文化支撑。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创造发展的结果。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5000年,之所以能够博大精深,正是因为有很好的顶层设计和文化传统。文明是沉淀下来的文化,而文化是活跃着的文明。在中华文明的伟大基业里,有“一带一路”的深深烙印,这是丰厚的文明遗产,也是我们今天重新大力开拓“一带一路”的深厚文化基因。

  建设“一带一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一带一路”的建构,将会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壮丽景观。

  (以下为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讲话中正式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并强调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此,我谈两个问题:一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解和认识;二是解析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一带一路”的文化支撑。

  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创造发展的结果。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5000年,之所以能够博大精深,就是因为我们有很好的顶层设计和文化传统。虽然论述中国文化的著作和理论有很多,但我认为,能够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最重要因素,还是中华民族关于文化和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天人合一”,而最能体现其本质意义的,就是《周易·象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它是“天人合一”理论的集中代表和实质,也是中国文化的顶层框架结构,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本价值观。一方面,它说明了天地和人之间的内在根本关系,反映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的大格局。另一方面,它强调了“以人为本”。这里的“君子”,既是指个人,也可以认为是指整个中华民族,前者是对自身的期许和要求,后者是对他者和万物的担当。这句话的两个关键字是“强”和“德”,并由此演化出中华民族整个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可以说,集后来的“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形成了广博而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切地体会、发掘和探讨。也正是“强”和“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如何自强、厚德,我认为就是中国人世世代代孜孜以求的核心价值,以及各种探求的最终指向。即以“德”而论,正像老子所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德”是“圣人之道”的集中体现,它的核心是善待万物、包容万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发展强大,除了自己自强不息以外,就是它能向世间万物也包括人类,释放出爱和善的信息,用“大爱”和“大善”对待其他民族和世间万物,而这正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这样的民族精神与天地之间的大道完全吻合,而这样的一个民族,没有理由不能创造出新的文明形态。

  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与世界文明互鉴的结果。任何一个伟大的文明一定是向其他文明和文化主动虚心学习的典范。即以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进程而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华民族向其他文明学习的伟大进程。可以说,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向别人学习、自强不息的历史。文化因多样性而可爱,不因单一性而高贵;可爱在于提供了相互借鉴和学习的空间;文化因多样性而生动,不因单一性而精彩,因为只有世界各种文明的群星闪耀,整个世界才能璀璨辉煌。我们必须坚持虚心地向其他文明形态继续学习,切不能妄自尊大,谦虚是更强大的自信。

  其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五大文明”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崭新文明,注重协调各个领域平衡关系的文明形态。“五大文明”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导向:经济发展是为了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政治发展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社会发展是为了人民公平正义,文化发展是为了实现人民精神富足,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的可持续发展。五大文明融合发展、互促互进,共同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创造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相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新格局。

  其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探索和实践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先后成功提出和实践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治国理政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它们的根本依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法律体系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特征。当然,这种制度体系、理论体系、法律体系,还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其五,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科技创新发展、文化创意繁荣的结果。决定一种文明形态的,最终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像人类所经历的那样,石器决定原始社会形态,青铜器决定奴隶社会形态,铁器决定封建社会形态,蒸汽机和电力决定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等等。同样的,人类要走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一定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上,有一场大的革命,而这场革命现在正在发生。比如,我们进入的数据时代、万物互联时代,正在进入的量子科技时代。可以说,科技创新是决定文明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必将对人类社会有根本性的提高和改变。我认为,科技创新的大发展,离不开“全民创意”的推动,试想每个人都成为创意的主体,那这个社会该会有多么强大的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将会有多么光明的前景。

  “一带一路”的文化支撑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一带一路”的文化支撑

  2022年7月26日在克罗地亚科马尔纳拍摄的佩列沙茨大桥通车仪式上的焰火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学军 摄

  围绕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有不同的解释。我认为,文明是沉淀下来的文化,而文化是活跃着的文明。在中华文明的伟大基业里,有“一带一路”的深深烙印,这是丰厚的文明遗产,也是我们今天重新大力开拓“一带一路”的深厚文化基因,要大力弘扬。

  首先,弘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如前面所说,就是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价值观。一是要持续筑牢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根基,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强大、实力强大、凝聚力强大的蓬勃力量,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推手。二是厚德载物、善待友邻、善待万邦,用包容精神展示我们的广阔胸襟。通过开放、宽容和对话,处理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党的二十大以后,中央展开了一系列频密的外交活动,从近邻蒙古国、日本、韩国、泰国,到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再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和遥远的非洲、南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同50多位外国政要面对面交流……

  这些就是很好的范例。我们强调的文化多样性,绝不意味着世界上的各种文化都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反之,每种文化都要不断地与其他文化进行信息、能量、资源的流通和交换,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继续向世界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在学习中继续实行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将“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等内容写进党章,就是我们在发展自身文明的基础上,向世界学习借鉴的态度和认识,也就是文明新形态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创造全方位的文化交流机制,尤其是在“一带一路”上形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企、民企、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的立体的多样化交流体系。国之交在于民相交。没有民间的交往,不可能有当年的“一带一路”,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文明交流和互鉴。这里特别要强调城市的作用,因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文化发展最活跃的主体,也应该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主体。在某种意义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比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更便利、更深入,也更容易达成合作的理念和意向。以深圳为例,从1986年起,深圳先后与美国的休斯敦市、日本的筑波市、波兰的波兹南市等90个国际城市结成友好城市关系,在科技、教育、医疗、经贸、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互利合作,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更极大地实质性推动了“一带一路”的建设。

  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个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等进行的交流,更应该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其三,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创新合作。既然最终决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是科技的力量,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在“一带一路”的建构中,也要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内容。有一种声音,中国搞“一带一路”,大规模地进行基建投资,实际上是想对沿线国家形成高额债务,以解决自己的生产过剩问题。这是不正确的。事实是,截至2021年末,中国与8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支持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累计投入29.9亿元,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启动的“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累计吸引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千余个国别组织参与,涉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实施152个项目,支持建立或筹建30家区域科技组织、36家国际科技组织联合研究中心、5家国别科技问题研究中心,培养11.9万多名科技人才。中国主导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员单位达到67家。此外,中国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国家、非洲、上合组织、拉美建设8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并在联合国南南框架下建立“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史无前例的机遇正在降临。在这里,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密集的城市群,特别是随着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的实施和逐步崛起,可以预见,将出现一个世界级的巨型科技创新高地。根据《美国2050年展望》,巨型城市群被认为是未来美国参与全球竞争、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空间单元和动力来源。而香港和深圳,在北部都会区的无缝衔接,为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巨型城市联合体提供了契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它完全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科创高地,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源源不绝的科技动力。

  其四,充分发挥文化流动的力量。“一带一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构建和形成过程中,不可能回避东方和西方的矛盾、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全球和局部的矛盾,这是隐藏在资源、市场、经济、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背后,深层次的也是根本性的问题,也就是文化的问题。

  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所言:“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这个论断至少不符合中华文明的逻辑。因为,我们的文明恰恰相当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而处理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推动文化流动。

  要树立崭新的文化观,那就是,文化不仅仅是积淀的结果,也是流动的结果。文化流动越频密,文化的力量越强大。建构“一带一路”和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要做的就是,要将各个国家和民族都纳入世界范围内多向、多元的文化流动之中。从好奇、倾听和对话开始,最后形成普遍意义的共识,通过融入经济、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之中的文化,超越语言、领土的界限,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总而言之,建设“一带一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我们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让我们共同期待,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一带一路”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壮丽景观。

  (本文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在2022“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陕西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4号机组12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实现陕西电网大型调节电源的新突破。
2024-12-13 04:20
12月12日15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远征三号上面级,成功将高速激光钻石星座试验系统发射升空,5颗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2-13 04:20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通过补齐技术短板、拉长优势长板、锻造未来新板,推动产业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12-13 10:21
《自然-医学》12月12日发表年度预测文章,介绍了未来一年可能对医学产生影响的11项临床试验。
2024-12-13 10:16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华的都市,那么每个角落都有一群默默奉献的“人”,共同维持着这座都市的活力与秩序。后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期间,罗敏敏更是贯彻了跨学科的想法。
2024-12-13 10:15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在疾病防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12-12 10:05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
2024-12-12 09:46
“化石研究发现,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随着更多身体部位的化石不断被发现,30万年前华龙洞“居民”的体貌特征逐渐清晰。
2024-12-12 09:45
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同时,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产品应用推广等也成为多方发力布局重点。同日,豪森智能(688529)表示,目前已同步开始在人形机器人应用与装备领域进行技术储备,可提供人形机器人、AMR机器人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并同步布局人形机器人生产线、测试台。
2024-12-12 09:35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家携手,首次观察到一类特殊准粒子——半狄拉克费米子。2008年和2009年,来自法国南巴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从理论上预言了半狄拉克费米子的存在。
2024-12-12 09:31
据新华社电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2月10日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因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卢琦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中国林草事业特别是治沙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肯定和激励。
2024-12-11 1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的电脑里有个文件夹,保存了同一论文的329个不同版本。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即当两种金属间作用强于氧化物中金属自身相互作用时,氧化物载体将包覆金属催化剂。
2024-12-11 10:12
到医院看病,迎面而来的可能是智能机器人;检查结果出来,人工智能迅速给出诊断意见……随着AI技术飞速提升,诊疗应用越来越广。上述由医生团队发起、参与研发的人工智能医学大模型,在上海一家医院已经投入应用,给医生提供辅助。
2024-12-11 10:11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对地球空间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太阳爆发事件,大多起源于日冕中。
2024-12-12 10:16
根据《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篇论文,谷歌最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实现突破,即将错误抑制在一个关键阈值以下。美国谷歌研究院此次报告了名为“Willow”的最新一代超导量子处理芯片架构,该芯片能实现低于表面码关键阈值的量子纠错。
2024-12-11 10:10
“本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全国性农业普查。“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12-11 10:10
香港目前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12月9日起正式投入服务,为本地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等提供算力支持,助力香港国际创科中心建设。
2024-12-10 10:10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俞晓春团队在解析小鼠参考基因组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得了完整的端粒到端粒小鼠参考基因组序列,意味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看清”了小鼠基因组DNA全貌。
2024-12-10 10:10
中国有两位学者入选,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徐沪济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李春来。
2024-12-10 10:09
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后,我国正在实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目标是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2024-12-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