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新时代十年“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并强调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推动了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一带一路”的文化支撑。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创造发展的结果。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5000年,之所以能够博大精深,正是因为有很好的顶层设计和文化传统。文明是沉淀下来的文化,而文化是活跃着的文明。在中华文明的伟大基业里,有“一带一路”的深深烙印,这是丰厚的文明遗产,也是我们今天重新大力开拓“一带一路”的深厚文化基因。
建设“一带一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一带一路”的建构,将会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壮丽景观。
(以下为原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讲话中正式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并强调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此,我谈两个问题:一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解和认识;二是解析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一带一路”的文化支撑。
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创造发展的结果。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5000年,之所以能够博大精深,就是因为我们有很好的顶层设计和文化传统。虽然论述中国文化的著作和理论有很多,但我认为,能够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最重要因素,还是中华民族关于文化和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天人合一”,而最能体现其本质意义的,就是《周易·象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它是“天人合一”理论的集中代表和实质,也是中国文化的顶层框架结构,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本价值观。一方面,它说明了天地和人之间的内在根本关系,反映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的大格局。另一方面,它强调了“以人为本”。这里的“君子”,既是指个人,也可以认为是指整个中华民族,前者是对自身的期许和要求,后者是对他者和万物的担当。这句话的两个关键字是“强”和“德”,并由此演化出中华民族整个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可以说,集后来的“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形成了广博而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切地体会、发掘和探讨。也正是“强”和“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如何自强、厚德,我认为就是中国人世世代代孜孜以求的核心价值,以及各种探求的最终指向。即以“德”而论,正像老子所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德”是“圣人之道”的集中体现,它的核心是善待万物、包容万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发展强大,除了自己自强不息以外,就是它能向世间万物也包括人类,释放出爱和善的信息,用“大爱”和“大善”对待其他民族和世间万物,而这正是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这样的民族精神与天地之间的大道完全吻合,而这样的一个民族,没有理由不能创造出新的文明形态。
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与世界文明互鉴的结果。任何一个伟大的文明一定是向其他文明和文化主动虚心学习的典范。即以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进程而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华民族向其他文明学习的伟大进程。可以说,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向别人学习、自强不息的历史。文化因多样性而可爱,不因单一性而高贵;可爱在于提供了相互借鉴和学习的空间;文化因多样性而生动,不因单一性而精彩,因为只有世界各种文明的群星闪耀,整个世界才能璀璨辉煌。我们必须坚持虚心地向其他文明形态继续学习,切不能妄自尊大,谦虚是更强大的自信。
其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五大文明”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的崭新文明,注重协调各个领域平衡关系的文明形态。“五大文明”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导向:经济发展是为了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政治发展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社会发展是为了人民公平正义,文化发展是为了实现人民精神富足,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的可持续发展。五大文明融合发展、互促互进,共同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创造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相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新格局。
其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探索和实践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先后成功提出和实践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治国理政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它们的根本依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法律体系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特征。当然,这种制度体系、理论体系、法律体系,还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其五,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科技创新发展、文化创意繁荣的结果。决定一种文明形态的,最终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像人类所经历的那样,石器决定原始社会形态,青铜器决定奴隶社会形态,铁器决定封建社会形态,蒸汽机和电力决定工业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等等。同样的,人类要走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一定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上,有一场大的革命,而这场革命现在正在发生。比如,我们进入的数据时代、万物互联时代,正在进入的量子科技时代。可以说,科技创新是决定文明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必将对人类社会有根本性的提高和改变。我认为,科技创新的大发展,离不开“全民创意”的推动,试想每个人都成为创意的主体,那这个社会该会有多么强大的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将会有多么光明的前景。
“一带一路”的文化支撑
2022年7月26日在克罗地亚科马尔纳拍摄的佩列沙茨大桥通车仪式上的焰火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学军 摄
围绕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有不同的解释。我认为,文明是沉淀下来的文化,而文化是活跃着的文明。在中华文明的伟大基业里,有“一带一路”的深深烙印,这是丰厚的文明遗产,也是我们今天重新大力开拓“一带一路”的深厚文化基因,要大力弘扬。
首先,弘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如前面所说,就是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价值观。一是要持续筑牢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根基,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强大、实力强大、凝聚力强大的蓬勃力量,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推手。二是厚德载物、善待友邻、善待万邦,用包容精神展示我们的广阔胸襟。通过开放、宽容和对话,处理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党的二十大以后,中央展开了一系列频密的外交活动,从近邻蒙古国、日本、韩国、泰国,到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再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和遥远的非洲、南太平洋发展中国家……短短一个多月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同50多位外国政要面对面交流……
这些就是很好的范例。我们强调的文化多样性,绝不意味着世界上的各种文化都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反之,每种文化都要不断地与其他文化进行信息、能量、资源的流通和交换,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继续向世界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在学习中继续实行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党的二十大将“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等内容写进党章,就是我们在发展自身文明的基础上,向世界学习借鉴的态度和认识,也就是文明新形态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创造全方位的文化交流机制,尤其是在“一带一路”上形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企、民企、社会团体乃至个人的立体的多样化交流体系。国之交在于民相交。没有民间的交往,不可能有当年的“一带一路”,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文明交流和互鉴。这里特别要强调城市的作用,因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文化发展最活跃的主体,也应该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主体。在某种意义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比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更便利、更深入,也更容易达成合作的理念和意向。以深圳为例,从1986年起,深圳先后与美国的休斯敦市、日本的筑波市、波兰的波兹南市等90个国际城市结成友好城市关系,在科技、教育、医疗、经贸、文化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互利合作,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更极大地实质性推动了“一带一路”的建设。
同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个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等进行的交流,更应该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其三,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创新合作。既然最终决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是科技的力量,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在“一带一路”的建构中,也要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重要内容。有一种声音,中国搞“一带一路”,大规模地进行基建投资,实际上是想对沿线国家形成高额债务,以解决自己的生产过剩问题。这是不正确的。事实是,截至2021年末,中国与8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支持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累计投入29.9亿元,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截至2022年12月,中国启动的“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累计吸引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千余个国别组织参与,涉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实施152个项目,支持建立或筹建30家区域科技组织、36家国际科技组织联合研究中心、5家国别科技问题研究中心,培养11.9万多名科技人才。中国主导发起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员单位达到67家。此外,中国面向东盟、南亚、阿拉伯国家、中亚、中东欧国家、非洲、上合组织、拉美建设8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并在联合国南南框架下建立“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史无前例的机遇正在降临。在这里,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密集的城市群,特别是随着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的实施和逐步崛起,可以预见,将出现一个世界级的巨型科技创新高地。根据《美国2050年展望》,巨型城市群被认为是未来美国参与全球竞争、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空间单元和动力来源。而香港和深圳,在北部都会区的无缝衔接,为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巨型城市联合体提供了契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它完全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科创高地,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源源不绝的科技动力。
其四,充分发挥文化流动的力量。“一带一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构建和形成过程中,不可能回避东方和西方的矛盾、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全球和局部的矛盾,这是隐藏在资源、市场、经济、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背后,深层次的也是根本性的问题,也就是文化的问题。
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所言:“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这个论断至少不符合中华文明的逻辑。因为,我们的文明恰恰相当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而处理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推动文化流动。
要树立崭新的文化观,那就是,文化不仅仅是积淀的结果,也是流动的结果。文化流动越频密,文化的力量越强大。建构“一带一路”和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要做的就是,要将各个国家和民族都纳入世界范围内多向、多元的文化流动之中。从好奇、倾听和对话开始,最后形成普遍意义的共识,通过融入经济、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之中的文化,超越语言、领土的界限,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总而言之,建设“一带一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我们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让我们共同期待,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一带一路”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壮丽景观。
(本文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在2022“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论坛上的主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