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深圳高新企业着力创新药研发,引领医药行业变革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深圳> 要闻 > 正文

深圳高新企业着力创新药研发,引领医药行业变革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10-15 22:07

  在所有的商业化产品中,药品是一类极其特殊的商品。药品研发企业虽然需要获得一定的商业利润,但相比而言,“临床价值”更为重要。通过一家企业在药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就可以看出其价值追求所在。2001年,当绝大部分中国药企还停留在制造专利过期或修改原创药品部分化学结构的“仿制药”阶段时,有这样一个团队毅然抛弃在美国稳定的生活,回到祖国进行创业,意图研制出独属于中国的“原创新药”。

  如今经过21年发展,该团队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蝶变,还独立自主研发出了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为中国临床医学在复发及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治疗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此团队所成立的企业,就是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芯生物)。

  近日,“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到微芯生物的深圳总部,与董事长鲁先平博士、企业初创团队及研发工作人员共同交流这家中国创新药领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秘诀。

  依托核心技术平台体系开展药品研发

  原创药的研发工作有着“三高一长”的特征——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药品的高回报要以超高的资金投入、研发风险和动辄数十年的研发周期为前提,然后才能有再次投入研发形成良性循环的机会。基于这样的产业特性,为了保证药品的核心竞争力——“临床价值”,如何建立一套快速、有效的早期综合评价体系,及早发现并预测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的潜在安全性及可能的临床有效性,是全球新药研发领域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

柜台前的人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为保证自己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微芯生物在建立之初就率先在国际上构建了“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及早期评价平台”这一核心技术平台体系。该体系利用大量已知的基因表达数据及其功能意义分析,通过对各种已知化合物及任何新化合物对全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并行研究,对新化合物可能的分子药理和毒理进行评价和预测。平台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利用基于大数据的分子药理和毒理机制进行信息学挖掘,实现了对药物分子的科学风险、差异化特征及可能的临床优势的综合评价,为降低新药开发风险、缩短开发周期、减低开发费、以及提高成功率等都有着突破性的贡献。

  这样一个颇显企业前瞻眼光的平台体系的建立,为微芯生物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药物的研发能力、探索适合国情的新药研发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微芯生物后续自主研发的多款创新药——已获批两个适应症(针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与乳腺癌治疗)的西达本胺、针对2型糖尿病(T2DM)治疗的西格列他钠与针对肿瘤多通路抑制(抑制肿瘤血管生产、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和调节肿瘤微循环)治疗的西奥罗尼,都离不开此核心技术平台的支持。

  此外,微芯的平台技术体系不仅降低了自己研发新药的风险,还帮助了包括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毒理研究国家中心、罗氏中国、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在内的其他企业和科研单位。

  利用“专利授权”巧渡难关

  作为中国创新药领军企业,微芯生物一路走来充满了艰难险阻。采访中,鲁先平博士对着记者回忆起了他创业历程中最难忘的一年——2005年。当时的微芯生物已成功发现了全新化学实体分子“西达本胺”,同年11月,微芯生物向中国CFDA提交西达本胺的临床研究申请。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原创药环境并不理想,针对原创新药的审批规范与体制也是一片空白,中国新药注册实行“审批制”,漫长的审批时间让鲁先平犯了难,原创药是一个大工程,每天都在数以万计的“烧钱”,拖得越久对微芯的发展就越不利。而且此时微芯的资金状况已不容乐观,第一轮顺利融到的6538万港币所剩无几,较长的回报周期让第二轮融资也遭遇了瓶颈。

  眼看着公司发展陷入危机,药品研发资金链断裂,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也不被外界理解,鲁先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并没有因此退缩。当时,一些公司的老股东产生了退出的想法,也有人要求鲁先平改变公司发展路线,做更受资本青睐的外包模式(CRO),对此鲁先平坚定反驳:“我放弃美国的生活,离开家人回中国创业不是为了做CRO的,我们一定要做出中国自己的原创新药。”

  在这公司发展的十字路口,为了谋求更长远的生存,鲁先平带领微芯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正在研发的西达本胺在国外进行专利授权。如今回望当时的决定,鲁博士的语气已十分平静,他表示,虽然这的确是一个无奈之举,专利授权如果放在今天能有10亿美元甚至更多的收入,但对于当时的微芯而言却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在与美国沪亚公司的谈判过程中,鲁先平一直坚持西达本胺只是授权专利,而非转让专利。此举是为了保护微芯生物对于西达本胺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维护微芯生物、乃至中国在西达本胺研制方面的重要权益。授权专利的谈判成功后,微芯生物成为中国医药企业首个实现国际专利授权给发达国家的案例,开创了中国创新药对欧美发达国家进行专利授权的先河。此举不仅救微芯于水火之中,也让中国原创新药出现在了世界舞台,中国医药行业向前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

  做坚持创新、兼怀大爱的医药改革引领者

  2014年12月,西达本胺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2015年2月,西达本胺生产基地通过GMP认证,产品正式上市销售。从发现到批准上市销售,微芯生物用了整整14年的时间。西达本胺的面世,填补了中国在世界原创新药研发领域的空白,改变了中国本土医药企业缺乏原创药的现状,更开创了药品行业从“中国仿制”到“中国创制”的先河。

  如今,微芯生物已走过21年的发展历程。除了西达本胺,微芯生物另一款独立发现、自主研发的原创新药西格列他钠于2021年10月获批上市,为2型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型且更为综合的手段;第三个原创新药西奥罗尼也进入了临床III期,且两个适应症被NMPA(中国食药监局)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一个适应症被FDA(美国食药监局)授予孤儿药认证资格。除了戮力研发更多针对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抗病毒五大领域的原创新药,微芯生物还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积极推动医药产业新生态的建立。

  一款药物价值的高低与否,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临床的使用上。为了走好这药物使用的“最后一公里”,微芯生物提出要“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创新药”。西达本胺获批的第一个适应症是单药治疗复发及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临床试验证明,西达本胺与全球已上市的三个PTCL治疗药物(普拉曲沙、罗米地辛和贝利司他)相比,疗效和安全性综合最优。而在价格方面,西达本胺上市初月治疗费用仅为26500元人民币/月,远低于每月动辄十几、二十万人民币的同类注射性药物。2017年,西达本胺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治疗费用降低至1.6万元/月,在医保支付比例较高的地方,患者实际自付月治疗费用仅千元。除此之外,微芯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至今为中国PTCL患者捐赠药品价值超5亿元,援助患者4500余名。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关系人命,应立足科学而非政治、宗教和商业利益。”这句鲁先平博士的名言被展示在其办公室门口的墙面上,是他个人的信念,也代表了微芯生物的企业追求。21年前,微芯生物以自己独有的坚持让中国原创新药实现从0到1的转变,而在创新发展仍处战略位置的今天,微芯生物将继续充当重要引领者,带领中国医药行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圣禾 通讯员张郗郡)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多种活动迎接世界环境日

  • 印度列车脱轨相撞事故现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2023-06-05 09:22
6月4日清晨,万众期待中,一顶红白相间的大伞如约绽放,守护着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稳稳着陆,“圆梦乘组”在完成6个月的飞行后平安“回家”。
2023-06-05 04:05
现代科技发展使人类交往实践日渐复杂,也使主体活动后果的深远性愈益凸现。
2023-06-05 05:5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3-06-05 04:15
提起元宇宙,大家最直观的感知,或许还是一个只能在视觉上模拟真实世界的VR眼镜。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古老的东方手工技艺“折纸”,率先实现了从虚拟到真实的关键突破。
2023-06-05 04:05
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
2023-06-05 04:0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全部安全返回、健康出舱,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3-06-05 04:05
5月31日,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弧光量子等合作伙伴发布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接入“祖冲之号”同款176比特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3-06-02 10:36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全力发展科技、支持经济建设、捍卫国家安全的主线始终贯穿其中。
2023-06-02 10:34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经过量变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如此,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守,长年累月的耕耘,才能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
2023-06-02 10:33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小恒星周围三分之二的行星可能会因为主恒星的潮汐力导致其上“寸草不生”,但剩余三分之一的行星可能位于宜居带内。
2023-06-02 09:23
据介绍,长江干线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系统还将加密现有气象站观测网,进一步增强长江气象监测的分辨率。
2023-06-02 09:17
进一步提高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科技部近日印发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023-06-02 09:16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2023-06-01 10:3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希望同学们立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读书,不负家长期望,不负党和人民期待
2023-06-01 10:16
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31日启动,本次增选名额共79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3名,化学部12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4名,地学部12名,信息技术科学部9名,技术科学部13名,特别推荐领域6名。
2023-06-01 10:15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设计研制的对接机构,为航天员进入空间站搭建了一条安全可靠的“太空廊桥”。
2023-06-01 09:52
2023年3月13日12时0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荷鲁斯2号遥感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新华社发(中科院供图)  遥感卫星在生态环境治理、基本农田保护、森林防火抢险、地震救灾等方面“大显身手”。
2023-06-01 09:50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