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深圳高新企业着力创新药研发,引领医药行业变革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深圳> 要闻 > 正文

深圳高新企业着力创新药研发,引领医药行业变革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10-15 22:07

  在所有的商业化产品中,药品是一类极其特殊的商品。药品研发企业虽然需要获得一定的商业利润,但相比而言,“临床价值”更为重要。通过一家企业在药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就可以看出其价值追求所在。2001年,当绝大部分中国药企还停留在制造专利过期或修改原创药品部分化学结构的“仿制药”阶段时,有这样一个团队毅然抛弃在美国稳定的生活,回到祖国进行创业,意图研制出独属于中国的“原创新药”。

  如今经过21年发展,该团队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蝶变,还独立自主研发出了全球首个亚型选择性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为中国临床医学在复发及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治疗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此团队所成立的企业,就是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芯生物)。

  近日,“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来到微芯生物的深圳总部,与董事长鲁先平博士、企业初创团队及研发工作人员共同交流这家中国创新药领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秘诀。

  依托核心技术平台体系开展药品研发

  原创药的研发工作有着“三高一长”的特征——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药品的高回报要以超高的资金投入、研发风险和动辄数十年的研发周期为前提,然后才能有再次投入研发形成良性循环的机会。基于这样的产业特性,为了保证药品的核心竞争力——“临床价值”,如何建立一套快速、有效的早期综合评价体系,及早发现并预测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的潜在安全性及可能的临床有效性,是全球新药研发领域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

柜台前的人 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为保证自己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微芯生物在建立之初就率先在国际上构建了“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及早期评价平台”这一核心技术平台体系。该体系利用大量已知的基因表达数据及其功能意义分析,通过对各种已知化合物及任何新化合物对全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并行研究,对新化合物可能的分子药理和毒理进行评价和预测。平台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利用基于大数据的分子药理和毒理机制进行信息学挖掘,实现了对药物分子的科学风险、差异化特征及可能的临床优势的综合评价,为降低新药开发风险、缩短开发周期、减低开发费、以及提高成功率等都有着突破性的贡献。

  这样一个颇显企业前瞻眼光的平台体系的建立,为微芯生物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药物的研发能力、探索适合国情的新药研发之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微芯生物后续自主研发的多款创新药——已获批两个适应症(针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与乳腺癌治疗)的西达本胺、针对2型糖尿病(T2DM)治疗的西格列他钠与针对肿瘤多通路抑制(抑制肿瘤血管生产、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和调节肿瘤微循环)治疗的西奥罗尼,都离不开此核心技术平台的支持。

  此外,微芯的平台技术体系不仅降低了自己研发新药的风险,还帮助了包括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毒理研究国家中心、罗氏中国、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在内的其他企业和科研单位。

  利用“专利授权”巧渡难关

  作为中国创新药领军企业,微芯生物一路走来充满了艰难险阻。采访中,鲁先平博士对着记者回忆起了他创业历程中最难忘的一年——2005年。当时的微芯生物已成功发现了全新化学实体分子“西达本胺”,同年11月,微芯生物向中国CFDA提交西达本胺的临床研究申请。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原创药环境并不理想,针对原创新药的审批规范与体制也是一片空白,中国新药注册实行“审批制”,漫长的审批时间让鲁先平犯了难,原创药是一个大工程,每天都在数以万计的“烧钱”,拖得越久对微芯的发展就越不利。而且此时微芯的资金状况已不容乐观,第一轮顺利融到的6538万港币所剩无几,较长的回报周期让第二轮融资也遭遇了瓶颈。

  眼看着公司发展陷入危机,药品研发资金链断裂,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也不被外界理解,鲁先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并没有因此退缩。当时,一些公司的老股东产生了退出的想法,也有人要求鲁先平改变公司发展路线,做更受资本青睐的外包模式(CRO),对此鲁先平坚定反驳:“我放弃美国的生活,离开家人回中国创业不是为了做CRO的,我们一定要做出中国自己的原创新药。”

  在这公司发展的十字路口,为了谋求更长远的生存,鲁先平带领微芯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正在研发的西达本胺在国外进行专利授权。如今回望当时的决定,鲁博士的语气已十分平静,他表示,虽然这的确是一个无奈之举,专利授权如果放在今天能有10亿美元甚至更多的收入,但对于当时的微芯而言却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在与美国沪亚公司的谈判过程中,鲁先平一直坚持西达本胺只是授权专利,而非转让专利。此举是为了保护微芯生物对于西达本胺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维护微芯生物、乃至中国在西达本胺研制方面的重要权益。授权专利的谈判成功后,微芯生物成为中国医药企业首个实现国际专利授权给发达国家的案例,开创了中国创新药对欧美发达国家进行专利授权的先河。此举不仅救微芯于水火之中,也让中国原创新药出现在了世界舞台,中国医药行业向前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

  做坚持创新、兼怀大爱的医药改革引领者

  2014年12月,西达本胺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2015年2月,西达本胺生产基地通过GMP认证,产品正式上市销售。从发现到批准上市销售,微芯生物用了整整14年的时间。西达本胺的面世,填补了中国在世界原创新药研发领域的空白,改变了中国本土医药企业缺乏原创药的现状,更开创了药品行业从“中国仿制”到“中国创制”的先河。

  如今,微芯生物已走过21年的发展历程。除了西达本胺,微芯生物另一款独立发现、自主研发的原创新药西格列他钠于2021年10月获批上市,为2型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型且更为综合的手段;第三个原创新药西奥罗尼也进入了临床III期,且两个适应症被NMPA(中国食药监局)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一个适应症被FDA(美国食药监局)授予孤儿药认证资格。除了戮力研发更多针对肿瘤、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抗病毒五大领域的原创新药,微芯生物还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积极推动医药产业新生态的建立。

  一款药物价值的高低与否,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临床的使用上。为了走好这药物使用的“最后一公里”,微芯生物提出要“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创新药”。西达本胺获批的第一个适应症是单药治疗复发及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临床试验证明,西达本胺与全球已上市的三个PTCL治疗药物(普拉曲沙、罗米地辛和贝利司他)相比,疗效和安全性综合最优。而在价格方面,西达本胺上市初月治疗费用仅为26500元人民币/月,远低于每月动辄十几、二十万人民币的同类注射性药物。2017年,西达本胺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治疗费用降低至1.6万元/月,在医保支付比例较高的地方,患者实际自付月治疗费用仅千元。除此之外,微芯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至今为中国PTCL患者捐赠药品价值超5亿元,援助患者4500余名。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关系人命,应立足科学而非政治、宗教和商业利益。”这句鲁先平博士的名言被展示在其办公室门口的墙面上,是他个人的信念,也代表了微芯生物的企业追求。21年前,微芯生物以自己独有的坚持让中国原创新药实现从0到1的转变,而在创新发展仍处战略位置的今天,微芯生物将继续充当重要引领者,带领中国医药行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严圣禾 通讯员张郗郡)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 甘肃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春播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