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深圳> 要闻 > 正文

深圳抗疫“辩证法”

来源:深圳特区报2022-03-03 10: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强 姚龙华 余海蓉 窦延文 罗莉琼

  才告别清冷的2月,深圳骤然阳光热烈。

  此刻,深圳疫情防控正进入最艰难的决战决胜阶段。全民抗疫的日子,每个深圳人都是一座堡垒。这里有最果敢的勇气,最沉着的行动,面对复杂的疫情形势,深圳在科学实战中更形成了一套充满哲思的抗疫辩证法。

  变与不变中的深圳定力

  疫情瞬息万变,深圳风雨不动安如山。昼夜交替,阴晴流变。我们目睹着、承受着突如其来的变化,心中也笃定着、澎湃着一份“历尽劫波,疫情终会消散”的信心与企望。

  无论疫情如何反复无常,深圳正以不变应万变的雍容气度和战略定力,顽强书写着一座超大型城市“一手抗疫情、一手谋发展”的辩证法与方法论。

  变的是不断变异的毒株,不变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定理念。一切为了市民,一切依靠市民。关键时刻,无论是风狂雨骤,还是烈日炎炎,核酸采样点雷打不动,与市民风雨同舟,与病毒顽强赛跑。“电话发我”的霸气,“深港在一起”的大义,“保供地图”的温暖,“移动帐篷”的坚韧……演绎着深圳抗疫路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磅礴大爱。

  变的是逐渐加大的防控压力,不变的是历久弥坚的使命担当。抗疫虽然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更加科学精准、更加坚决果断、更加快速有效,深圳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始终保持激活状态,源头防控、闻令而动,敏锐感知疫情、有效处置疫情,深圳用大写的责任担当,诠释着“你永远可以相信深圳”的铮铮誓言。

  变的是持续增加的防疫难度,不变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见招拆招的科技抗疫、智慧抗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深圳科技战疫既有短兵相接的亮剑,又有智慧城市的护体,更有产业发展的赋能。从率先推行的“健康码”,到声名远播的“火眼”实验室,到四处落地的测温机器人、消杀机器人,再到“电子哨兵”、“场所码”、AI+大数据“智能防疫”体系、无接触式电梯,“科技”成为深圳抗疫的“硬核担当”和鲜明特色。

  变的是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挑战,不变的是营造“命运共同体”的大局意识和家国情怀。深港两地同气连枝、手足情深。香港第五波疫情的严峻形势,牵动着深圳人的心。深圳各口岸、海关、相关供港农贸公司和企业等多个主体切实担起责任,特事特办,用心用情保障香港通关安全和市场供应,以兄弟般的真情和有力有效的作为撑起供港“生命线”,为香港战胜疫情注入信心和力量。

  疫情当前,变是常态,不变亦是常态。深圳在动态变化的疫情形势面前,坚定执着建构着“不变”的信念长城,总是能够迅速而有效达成“变与不变”的平衡,让这座超大型城市平稳有序运行,这背后体现的是强大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

  变与不变的交响曲,考验着深圳,也成就着深圳,保持激扬与奋起,保持耐心与定力,深圳将无往而不胜。

  硬核与柔情中的深圳温度

  深圳当下正处在本地和外部疫情交织的当口,防疫形势之严峻复杂前所未有。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以人为本”的深圳抗疫依然能做到既非常硬核,又十分柔情。

  所谓“硬核”,主要是防控措施的严格落实与精准高效。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隐匿性高、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为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深圳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像抓安全生产一样抓疫情防控,采取最坚决、最果断、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全力以赴与病毒赛跑,最大限度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加快流调溯源速度,快速精准锁定目标人群、查清活动轨迹、摸清传播链条;加大核酸检测精准度,确保应检尽检、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强化重点区域管控力度,精准划定封控、管控、防范区。决策快、响应快、落实快,防控体系全链条各环节随时待命、闻令即动、马上就办,全力打好疫情歼灭战,可谓“硬核”。

  硬核,来自于科技战疫的硬实力。“场所码”进行自动化登记,小型无人车配送快递,无人机喊话助力抗疫,电话机器人高效回复居民疑问……科技力量深度介入深圳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各种场景,让防控工作更加智能、高效。

  硬核,来自于依法防控的硬保障。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硬核,来自于硬干部的硬作风。疫情来临,深圳各级党组织以最快速度全面组织发动,部署开展党组织“堡垒行动”和党员“先锋行动”,把每一个支部都筑成一个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化身一面旗帜,坚决以硬干部硬作风硬措施打好打赢这场大仗硬仗。

  疫情防控有力度,人文关怀有温度。我们不仅要击退每一次病毒的侵袭,保护每一个市民的健康,更要让每一个深圳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和柔软。

  继1月8日“电话发我”的霸气回复后,1月10日,深圳卫健委又现“电话多少”的回复,这次是因为封控区的3只猫。“很幸运我们的留言能够这么快被看到,也很幸运深圳这座城市非常有温度,每一条生命在这里都是宝贵的。”两次“霸气”的四字回复,充分展现了深圳职能部门面对群众困难“主动向前一步”的服务精神,不仅关怀了个体,也让围观群众了解了何谓直抵人心的深圳温度。

  疫情防控中的柔情,更涌流于人与人之间的“双向奔赴”、守望相助中。前些日子,冷风冷雨中,在全市各个核酸检测点,工作人员风雨无阻地坚守,成为守护市民群众健康的“暖宝宝”。不少热心居民配合检测当起抗疫“小队长”的同时,自发拿出家中储备的棉手套、暖水袋、“小太阳”给工作人员御寒,有的甚至送来热饭菜、热奶茶、热汤圆给工作人员暖胃。

  “你关心我,我关心你。这是爱的‘双向奔赴’,也是对深圳这座爱心之城最温暖的诠释。”无论是硬核防控,还是柔情互动,都饱含着深圳人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与内生力量。

  开放与管控中的深圳态度

  开放是目标,管控是手段。管控是为了更安全的开放,开放是管控的终极目标。

  3月1日起,14个深港跨境货物运输综合接驳站全面运作,深港跨境货物运输开始实施定线定点全流程封闭运行,此举意味着,在保证跨境货物运输畅通的同时,深圳对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再次升级。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形势下,口岸成为防境外输入的一线阵地。作为超大城市、移民城市、口岸城市和外向型城市,深圳海陆空铁口岸俱全,出入境旅客众多,防控对象类型复杂,疫情防控难度极大。

  疫情发生以来,深圳一方面始终以开放的姿态保持口岸“开门防疫”,保持“客通货通”。另一方面,强化闭环措施落实,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坚持人、物、环境同防,确保“外防输入”全链条全流程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开放,事关城市发展和对外交流;防控,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深圳成立防控疫情境外输入工作专班,分别下设专项工作组、现场指挥部和区级专班,组建“市-区-街道-社区-小区”五级联防联控机制,运用系统思维加强管理,从全流程、全闭环的角度,筑牢外防输入严密防线。

  作为一线口岸,深圳入境防控对象十分复杂,既有普通旅客,又有跨境货车司机;既有流动渔民,又有国际船舶船员;既有国际航班,又有货运机组。针对复杂防控群体,深圳坚持以人为本,实行精细化管理。

  对入境重点旅客,深圳全部实施入境疫情监测、体温检测、健康申报、流行病学调查,落实核酸检测全覆盖,集中隔离,实现无缝对接、闭环运作。在严格疫情管理的同时,深圳以人为本,对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关怀,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跨境货车司机闭环管理一直是深圳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21年,深圳牵头建成全省“跨境安”系统,全面实施跨境货车预约通关,从严抓实“三点一线”全流程闭环管理,利用GPS、慧眼系统等科技手段,对货车、司机实时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启动社区联防联控。

  近日,深圳进一步升级对跨境货车司机的防疫要求,仅仅用了十多天时间,就在口岸区域或高速公路出口附近设置了14个综合接驳站,对跨境司机实行入境口岸与综合接驳站之间的定线行驶、限时返港,对综合接驳站司机、作业人员、管理人员实行全名单管理、一人一档、集中居住、闭环管理,确保最大限度降低跨境货物陆路运输疫情的风险,通过定向进出等措施,让深港两地跨境更加顺畅、更有保障。

  在全力做好自身抗疫的同时,深圳全力以赴保障供港民生物资供应。在确保陆路、水路运输畅通的基础上,深圳还积极筹划,推动铁路援港班列开通,首趟铁路援港班列于3月2日正式开行。深港跨境铁路货运,将成为深港风雨同舟携手抗疫的重要助力。

  开放与管控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高质量的疫情管控就不可能通向开放,同时深圳也是怀着“开放”的心态付诸管控,这就是深圳一以贯之的开放态度。

  空间与时间中的深圳战法

  深圳,这座地处南海之滨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这一次,面临着更强劲的对手——奥密克戎亚变体BA.2毒株。

  与更强劲的对手鏖战,深圳亮出此轮疫情防控的最新战法——“以空间抢时间”,快速排查新冠病例、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大面积传播。

  知己知彼,迅速溯源。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刘磊透露,这次深圳疫情是由奥密克戎变异毒株BA.2导致的。研究数据表明,奥密克戎亚变体BA.2毒株比奥密克戎原来的传染性更强,也是更危险的新变种。根据疫情数据进行测算,该亚变体比奥密克戎原始毒株BA.1的传染性又增加了30%。

  新型变异毒株汹汹来袭,深圳确诊病例数字持续攀升。从1月31日除夕开始,深圳持续报告发现新增病例,特别是2月15日至2月28日,全市累计报告165例阳性病例。疫情就是命令,“以空间抢时间”刻不容缓。

  “以空间抢时间”的核心要义,在于对存在感染病例的城市区域进行科学精准的条块分割,迅速予以封控管控,将疫情外溢风险降到最低。与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更具有传播隐匿性的奥密克戎变异株赛跑,我们只能跑得更快一点,以空间上的层层阻击赢得更多宝贵时间,这是更加科学的深圳战疫打法。

  “以空间抢时间”,是一种战法,一种策略,更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深圳这座超大城市以实际行动和实践智慧践行着“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庄严宣示。

  一张张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三区”地图快速绘出,封控区“足不出户”、管控区“足不出区”,深圳人积极配合各项防控举措,有序参加核酸检测。

  “三区”的划定主要是为了有效管控可能存在风险的重点人群,阻断病毒的传播,开展核酸的筛查,尽早控制疫情。与此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市民朋友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但有“不便”的地方,就有政府的身影。

  “三区地图”对应着“保供地图”,通过保障重点保供企业在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的运输配送、绿色通行和网点布局,解决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保障“最后一公里”“最后100米”“送不达”“送不畅”的问题。

  孕产妇、透析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就医需求,也一样被看得见。“三区”均有专业医疗团队,24小时解答居民的就诊需求,上门提供医疗服务,为有需要的居民转送到定点医院救治,忠诚守护广大市民群众生命健康。

  “以空间抢时间”成效显著,为与奥密克戎变异株鏖战赢得宝贵时间。近日,深圳新增病例绝大多数是在集中隔离观察的密接者或重点人群中发现,扩散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三区”之外的其他区域生产生活秩序均保持正常。

  我们生活在时间中,行走于空间中。时空构成了我们生命与生存的氛围和环境。在与疫情的反复鏖战中,深刻把握时间与空间的辩证法,在时空的转移和置换中找到更科学的防疫策略,深圳将更加游刃有余,更有信心和底气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硬仗。

  未知与已知中的深圳智慧

  “未知”是恐惧的来源,“已知”是行动的开始。

  对于迅速变异的新冠病毒,人类社会有太多的“未知”。病毒的传播、感染的后遗症、药物的防治等,科学家、医学家还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各国防控的政策也有所不同,防控形势也复杂多变。这是一个过于狡猾的对手,应对起来往往没有先例可遵循、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从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而“已知”的事实是,导致深圳新一轮疫情的毒株更难对付: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感染症状不典型、传播隐匿,传染行迹飘忽如迷。由于奥密克戎症状不典型,比其它新冠变异株的病程更短,对接种过疫苗的人群尤其如此,有的甚至没有症状,也许在查找源头时,源头已经自愈。往往发现时已经悄无声息出现了社区传播,留给政府的防控窗口期更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奥密克戎流行期间,全球一周发病最高峰接近2400万,和其它变异株最高峰相比提高了4倍,传染性非常强。

  客观上,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已知”或将长期处于“被动认知”阶段。我们看到了“结果”和“影响”,却不太明晰开始和过程。但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更有勇气去探究和揭示更多“未知”,哪怕是被动接招,也要保持最大程度的敏锐,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开展最有效的应对行动,时刻保持疫情防控体系处于激活状态,为了疫情防控而枕戈待旦。

  因为深知“未知”的东西太多,所以才要保持最深刻的清醒和警惕。深圳本轮疫情防控形势艰巨。本地疫情点多面广,传播链条复杂,存在社区传播和外溢风险。而相邻的香港,疫情防控形势亦不容乐观,“外防输入”的压力也很大。在“未知”的病毒和“已知”的后果之间,深圳正在全城戒备、众志成城。

  面对巨大的“未知”,我们并非完全束手无策,新冠病毒再狡猾,我们的基本策略——加强源头防控,强化社会面管控,精准流调溯源,有效核酸检测等,一直是奏效的。正如张文宏教授所说:“如果我们够快,防疫跑到病毒前面,就能赢得每场动态清零的胜利。”

  奥密克戎变异株防控“窗口期”短,溯源、流调、核酸筛查一切都要再加速。目前,深圳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采取迅速、果断、有力的防控措施,以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坚持过去有效的防控措施的同时,应对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不断地完善和升级防控措施,进一步筑牢防疫屏障。

  坚持“已知”的策略,作出“已知”的行动,就是对“未知”的最大抵抗。无论病毒如何变异,科学研究证明,过去坚持的防护措施,通风、勤洗手、戴口罩等,市民还是要坚持;从目前已知的临床实践来看,疫苗接种对于奥密克戎依然有效。

  无惧“未知”,在科学精准有效的防疫体系之下,不断适应“未知”、揭示“未知”,持续拓展和建构“已知”版图,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多科学理据和智慧支撑。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疫情当前,深圳人民正凝聚成一块“坚硬的钢铁”,2000万人勠力同心,战疫必胜!

[ 责编:杨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联合国中文日活动走进巴西里约热内卢

  •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