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上有老下有小”将是绝大多数家庭面对的责任,不仅关系到个体家庭幸福和睦,更是涉及国家利益和民生福祉的社会性问题。为此,我国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当中特别以专栏形式,提出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养老机构服务提升、普惠托育服务扩容等五大服务项目,旨在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深圳市龙岗区围绕“一老一小”群体,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加大养老、托幼等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创新都市托幼、养老服务模式,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构建“老有颐养”的养老服务体系
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的健康服务,是缓解养老、医疗供需紧张,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充分的重要议题。为此,龙岗区创新老年健康分级管理模式,在全市率先出台《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工作方案》,首创老年人身、心健康双分级管理模式,开展老年人健康等级评估,2021年1月至今,共组织3.45万名老年人参加免费体检,推动5.69万名老年人签约家庭医生,为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175张。
不久前不幸患上脑出血后遗症导致半身偏瘫的77岁林奶奶便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由于签约了肖茜芩家庭医生团队,每周上门对李奶奶进行血压等日常护理,还定期送药上门,将“医院病床建在家里”。
“多亏了肖医生,要不然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好了。”林奶奶感激地告诉记者,“感谢龙岗,让我们的老年生活少了许多担忧,有了十足依靠。”
当前,不论是养老,还是托育,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矛盾和失衡。“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对此,龙岗区在全省率先突破政策障碍,出台医养结合机构服务价格政策,首次明确规定医养结合机构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非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收费标准由医养结合机构以实际服务成本为基础,结合市场供求状况、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自主确定。目前,区七院简竹护理院已完成生活照料、养老床位费等自主定价项目。该举措不仅规范了全区医养结合机构的收费行为,更有利于公立医养结合机构的健康良性发展。
此外,为了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体系,龙岗区继续推动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加快推进位于平湖街道的区级公办养老护理院建设,规划建设养老床位350张,预计2023年底前完成主体建设;龙岗区第二中医院(规划养老床位500张)已于今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预计“十四五”末建成;龙城街道联合深业集团等国有养老服务平台,打造龙城街道长者服务中心、盛平社区长者服务站、小区长者服务点等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新标杆,建成后龙城街道将成为全市首个涵盖街道、社区、小区、居家四级养老服务网络的街道。依托建成的102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以社工人才为支撑,以长者助餐、保健康复、娱乐活动、辅助功能四大功能区为载体,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文化康娱、保健康复、老年教育等多元化康乐型养老服务,受到社区老年人好评。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累计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各类项目服务4432场次,服务老年群众22.28万人次。
同时,龙岗区还投入200万元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和意外医疗保险,并创新在全市实行不记名投保方式。累计投入57万元,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为我区失能、特殊群体户籍老年人提供1899人次的助餐助浴、代跑帮买、陪同就医等兜底性居家养老服务。依法依规向户籍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3815.43万元,惠及高龄15.32万人次,提高户籍老人消费支付能力,夯实居家养老的基础地位。
打造“幼有善育”的儿童发展体系
“我们是双职工家庭,平时工作都很忙,孩子年纪太小不够上幼儿园,外面的托育机构价格又贵,我们都烦得焦头烂额。”家住龙城街道愉园社区的罗娟夫妻经常对孩子的养育问题感到焦虑。
今年初,龙岗区首家普惠性托育示范园在愉园社区开园。“听说社区要建托育园,可把我们高兴坏了,天天盼着能早日开园。”当天,罗娟怀着喜悦的心情,将两岁半的小女儿送到了新落成的托育园。
既解决“托育难”,也要防止“托育贵”,这正是龙岗区积极落实“十四五”规划,为降低市民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所探索的普惠性照护托育模式。
今年,龙岗区专门制定《龙岗区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责任分工表》,首家普惠性托育示范园已于3月1日正式开托运营,为附近居民提供高质量、高标准、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务。此外,2021年还计划推动5个街道建设普惠性托育机构,推进托育机构备案。目前通过备案的托育机构已达10家,居全市榜首(全市通过备案的托育机构共27家),积极准备备案资料的有30多家,各托育机构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进一步提升托育服务质量。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