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三秦散文家 散文新势力

本期专栏作家访谈

以研究性写作深耕陕西文脉
书写文学陕军第四代新篇章
—— 访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史飞翔
文/张辉
在陕西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从柳青、杜鹏程、王汶石以现实主义笔触勾勒时代变迁,到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铸就“文学陕军”黄金时代,再到陈彦、红柯、周瑄璞等作家拓展创作边界,地域文化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精神根脉。当文学陕军面临代际传承与创新突破的历史拐点时刻,1977年生于陕西省乾县的史飞翔,以23部兼具文学质感与学术深度的著作,在终南文化、关学研究、陕西作家研究等领域深耕不辍,成为“作家学者化”的典型代表,更以“研究性写作”的鲜明特质,跻身陕西文学第四代作家、批评家的前列,为陕西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近日,记者专访了史飞翔,探寻他如何以笔为犁,在陕西文化沃土上开辟独特创作路径。
植根三秦大地:从地域启蒙到研究性写作的觉醒
“关中平原的麦浪、终南山的晨雾,还有故乡老人们口中的历史传说,是我最早的文学课本。”谈及文学初心,史飞翔的话语里满是对故土的眷恋。这种浸润在血脉中的地域文化基因,成为他日后创作与研究的精神底色。史飞翔长期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他深入研读《创业史》《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陕西文学经典,深刻领悟到陕西文学“扎根土地、关注现实”的创作传统。前辈作家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对本土人物的细腻刻画,让他意识到:陕西文学不是孤立的作品集合,而是与这片土地的历史脉络、人文精神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2003年参加工作后,史飞翔的职业轨迹始终与陕西文化领域深度绑定。从西安翻译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科研处办公室主任,到如今担任陕西终南学社秘书长、《陕西终南文化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他始终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沉浸式深耕陕西文化场域。前些年,他踏遍终南山的沟沟壑壑,走访隐士群落记录生活点滴;穿梭于关中各地的书院遗存,梳理关学思想的传承脉络;与陕西当代作家促膝长谈,挖掘创作背后的故事。大量一手资料的积累,让他的创作从早期的感性抒发,逐渐转向兼具理性思考与学术严谨的 “研究性写作”。“陕西有太多待挖掘的文化宝藏,终南文化、关学、关中人物、当代作家群体,每一个领域都值得用一辈子去探索。”正是这份对陕西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让他坚定了“以研究支撑创作,以创作传播文化”的道路。

作家学者化:以23部著作构建陕西文化研究体系
在陕西文学界,“作家学者化”是长期被关注的命题。柳青为写《创业史》扎根皇甫村14年,陈忠实为写《白鹿原》查阅海量关中历史民俗资料,这些前辈作家的实践,本质上都是“研究性写作”的雏形。而史飞翔则将这种“研究意识”推向自觉,以23部著作构建起系统的陕西文化研究体系,成为“作家学者化”的标杆。
终南文化是史飞翔研究的重要起点。2013年,《终南隐士》一书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被学界誉为“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终南山隐士的学术专著”,填补了终南隐士文化研究的空白。书中,他既以作家的细腻笔触描绘隐士“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图景,又以学者的严谨梳理隐士文化从先秦到当代的历史脉络,更将其置于陕西地域文化的大背景下,解读终南文化与关中人文精神的内在关联。同年出版的《终南守望》一书,不仅入选全国“农家书屋”惠及基层读者,更被翻译成英文出版走向海外,成为向世界传播终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后,他持续深耕这一领域,先后推出《终南文化散论》(2016年)、《终南文化通论》(2020年)、《终南文化新论》(2021年),形成“终南文化研究系列”,完整呈现了终南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
关学与关中地域文化是史飞翔研究的另一核心。2016 年,《关学与陕西书院》一书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国内首本研究关学与陕西书院互动关系的专著,该书通过梳理张载、冯从吾等关学大师与陕西书院的渊源,清晰揭示了关学“经世致用”思想对陕西文化的深刻影响,为关学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同年出版的《关中地域与关中人物》,则以文学化的笔法勾勒关中的地域风貌与历史人物群像,书中对于右任、张季鸾、吴宓等关中名人的解读,既有历史档案的严谨支撑,又有人文关怀的温度,该书被陕西省孔子学会评为“首届儒学学术研究与普及推广优秀成果”三等奖。此外,《华县皮影艺术》(2013年)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密码,《陕西人文旅游》(2019年)探索文旅融合的陕西路径,这些著作从不同维度丰富了关中地域文化的研究版图。
对陕西作家群体的系统研究,是史飞翔为“文学陕军”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2019年,《陕西作家研究》一书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分析了柳青、杜鹏程、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文学陕军”代表作家的创作特色与艺术成就,被中国全民阅读办公室誉为“一本带你读懂文学陕军的书”,成为读者了解陕西文学的重要窗口。2025年出版的《陕西当代作家研究》一书是继《陕西作家研究》之后,推出的又一本有关陕西文学的研究之作。该书立足陕西文化,书写时代精神,为陕西文学发声,为陕西作家立传。全书通过对陕西当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家郑伯奇、柯仲平、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魏钢焰、王老九、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邹志安、红柯、叶广芩、高建群、冯积岐、杨争光、京夫、方英文、王海、寇挥、吴文莉、周瑄璞等人作品的研读和分析,探讨了作家的思想观念、创作风格、表达方式以及审美趣味。该书从现代人的视角切入陕西当代文学,按照“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新世纪文学三个历史阶段,分别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逐一阐释,力图勾勒出陕西当代文学的精神传统、历史嬗变及发展概貌,同时试图勾勒出陕西当代作家的历史进程。全书通过对陕西当代文学史上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阅读和赏析,系统梳理了陕西作家的写作传统和精神特质,分析了“文学陕军”崛起的背景和原因,探究了“三秦文脉”“延安文艺传统”等历史文化元素对陕西当代作家的影响以及陕西当代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的独特性。该书重点探讨了时代特征以及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陕西当代文学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展望,以此来彰显陕西文化的影响力。此外,全书还重点关注了陕西文学的新生代力量以及陕西文学的一些新动向,堪称是陕西文坛老中青三代作家的一次集中展示和亮相。该书被学界认为是“新时期以来陕西文学的系统研究之作,具有开创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史飞翔的研究视野还延伸至全国文化名人与陕西的关联,2014年出版的《民国大先生》,以鲁迅、蔡元培、陈寅恪等民国文化名人与陕西的交集为切入点,展现了陕西文化在全国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该书还参展“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海内外引发广泛关注。
2025年出版的《刘半农年谱新编》,更是史飞翔学术实力的有力印证。该书由教育部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资助,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主任孔江平作序,一经问世便在学界引发广泛关注,为刘半农研究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带来了新路径。书出版后,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第一时间特致感谢信,对史飞翔“勤勤恳恳、孜孜矻矻的治学态度”高度认可,盛赞该书“以详实的考据、严谨的体例、丰富的文献收录与扎实的田野考察,为刘半农研究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开辟新路径,切实提升了该领域学术研究境界”。
代际传承中的新担当:陕西文学第四代的突出代表
谈及陕西文学的代际划分,学界普遍形成共识:第一代以柳青、杜鹏程为代表,奠定了陕西文学的现实主义根基;第二代以贾平凹、陈忠实、路遥为代表,铸就“文学陕军”的黄金时代,让陕西文学在全国文坛占据重要地位;第三代以陈彦、红柯为代表,在继承前辈传统的同时,不断拓展题材边界与表达形式;而第四代作家则面临着 “如何在前辈光环下突破创新,找到自身定位”的时代课题。
作为1977年出生的作家,史飞翔以“研究性写作”的独特定位,成为陕西文学第四代的突出代表,为新一代陕西作家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路径。“第四代陕西作家不能简单重复前辈的题材与风格,必须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史飞翔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 “研究与创作的深度融合”。当前辈作家更多聚焦于农村现实、历史叙事时,他将目光转向“文化研究”,通过对终南文化、关学思想、作家群体的系统挖掘,开辟了陕西文学的新题材领域;当传统创作更侧重感性表达时,他以学术研究为支撑,让作品兼具文学质感与思想厚度,实现了“文学性”与“学术性”的双向赋能。这种创新路径,不仅得到学界认可,更获得官方与行业的高度肯定。
2014年,史飞翔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入选陕西省委宣传部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此后,他先后获评陕西省“百青人才”“百优人才”,还获得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西部网联合颁发的“陕西省十佳优秀散文作家”称号。同时,他担任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西安市社科院老子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陕西(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学术职务,以及咸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宝鸡文理学院陕西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等教学职务,在“创作— 研究 — 教学”三个维度,为陕西文学的代际传承贡献力量。
作为陕西文艺批评新梯队的代表,史飞翔始终活跃在文艺批评一线。他通过撰写评论文章、参与文学论坛,对陕西作家的创作进行及时点评与深度分析,为作家提供宝贵反馈;同时,他关注文学发展趋势,提出“研究性写作应成为陕西文学新方向”的观点,为陕西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路。此外,他还积极承担“传帮带”责任:作为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西安市高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他组织文学论坛、采风活动,为青年作家搭建交流平台;作为《读者》杂志签约作家、西安市作协理事及签约作家,他借助全国性刊物与地方作协资源,推广陕西青年作家作品,助力“文学陕军”新生代成长。“陕西文学的传承,不是一个人的独奏,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前辈们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这一代的任务,就是把陕西文化的根脉守好、挖深,为下一代作家开辟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史飞翔说。
结语:以研究性写作守护陕西文学的精神根脉
采访尾声,史飞翔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书架——23部著作整齐排列,从《终南隐士》到《陕西当代作家研究》,从关中地域到陕西作家,每一本书都是他深耕陕西文化的见证。“我的创作永远不会离开陕西这片土地,终南文化、关学思想、‘文学陕军’的传承,这些都是我毕生要研究的课题。”
在陕西文学的代际更迭中,史飞翔以“作家学者化”的自觉、“研究性写作”的坚守,为陕西文学第四代树立了标杆。他的实践证明:只有深深扎根地域文化的沃土,以研究为犁、以创作为种,才能在文学的田野上收获丰硕果实;只有坚守“作家学者化”的追求,才能让陕西文学在代际传承中永葆活力,在全国文学格局中持续发出“陕西声音”。
【人物链接】

史飞翔,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西安市社科院老子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一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陕西省“百青人才”、陕西省“百优人才”、陕西省“双百人才”。曾获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西部网联合颁发的“陕西省十佳优秀散文作家”称号。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高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陕西终南学社秘书长、《陕西终南文化研究》杂志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出版《终南隐士》《终南守望》《关中地域与关中人物》《关学与陕西书院》《陕西作家研究》《陕西当代作家研究》《刘半农年谱新编》等著作23部,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并出版。
作者简介

张辉,1965年生于安徽,世界华人周刊社长,北美科发出版集团董事长,世界华人开放大学总干事,海外国医名家、大师评委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