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老远就听见“哐当”一声清脆的锣响,像是给傍晚下了道号令。阴雨停歇,10月18日傍晚,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长安镇的长安茶城照例热闹起来了。只见62岁的刘海和提溜着个布包,不紧不慢地走到那棵老木瓜树下坐定,包里装的是他擦得锃亮的马锣和锣锤。就这一声响,三三两两的村民便从旁边的驿站、茶店里笑呵呵地钻出来并围拢过来。有人扯着嗓子问:“老刘,今儿个还唱《庆丰收》不?”
这热闹光景,得从2017年说起。那会儿,有个在外打工的同乡回来了,带回几样乐器在茶城的广场上摆弄。会玩两下的、爱听个响的,就都凑了过去,成了个小堆堆。后来,同乡又出门谋生去了,那些锣鼓家伙事儿就撂下了,广场一下子变得空落落的,大伙儿心里也跟着空了。
最揪心的是刘海和。“我从小就是个爱热闹的,听不见个响动,吃饭都觉得没味儿!”他一跺脚,自掏腰包,把同乡留下的那些“宝贝家伙事儿”全盘了下来。打那儿以后,不用招呼,不用吆喝,只要有时间,村民们吃完饭,脚就不由自主地往广场赶。爱唱的亮开了嗓子,会敲的摆开了阵势,还有热心的老太太,提着篮子送来解渴的茶水和香喷喷的煮玉米。
刘海和总说,他这个文化队是“凑”出来的。唱花鼓戏,讲究个配套。锣、鼓、大叶子、钩锣、马锣,这五样乐器是基本,得五个人摆弄着,再加上两个唱词的,拢共得七个人才能把场子撑圆乎。起初人手紧巴,奏乐的就得一人掰成两半使,边弹边唱,五个人也硬是撑起了台面。后来,这名气像长了翅膀,在全镇传开了。各村那些身怀“绝技”的能人们,心都痒痒了,朝着这儿奔。
高峰村的刘庭华,有一手舞狮子的好本事。刘海和听说了,三番五次上门去请。“老兄,你这好手艺可不能藏着掖着啊!带大伙儿一块耍起来,也让年轻人瞧瞧,咱老祖宗传下来的能耐!”话说得诚恳,刘庭华笑着点了头。
开诊所的邓文,本来是茶余饭后过来听个热闹的。有一回听着听着,手痒难耐,忍不住上手敲了一回鼓。这一敲就上了瘾,从此成了雷打不动的固定队员。
中坝村的“安康好人”李海霞,一边悉心照料着聋哑的小叔子和患病的姑妹,一边挤出时间跟着学舞蹈。后来,她竟担纲主演,和几个年轻媳妇自编自演了舞蹈《叫一声二奶奶》,到县里参加比赛去了。台上她们穿得花红柳绿,动作诙谐幽默,把台下的观众逗得前仰后合,笑声一阵接一阵。
这人一多,热气高了,麻烦事儿也跟着冒了头。有时候玩着玩着,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私事,就能拌起嘴来,甚至对骂,有好几回差点动了手。有一回,两个队员吵得特别凶,指着眼窝子发誓,再也不来了。可没过多久,又都忍不住,悄悄摸回了广场。看见刘海和在中间敲着鼓,不好意思地凑过来,挠着头问:“刘哥……那啥,还能让我归队不?”刘海和最见不得这个。“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大伙儿聚到一块儿,图的是个高兴,可不能把和气给吵没了!”每次有人红了脸,他立马变身“和事佬”和“调解员”,拉着双方坐下,泡上茶慢慢唠。
为了让乡亲们看不腻、常看常新,他们啥都敢尝试。看见抖音上的舞蹈好看,就照着手机屏幕学,跟着改编;随身揣着小本本,一有灵感火花,立马记下来;想跳“采莲船”了,刘海和自己掏腰包,专门跑到湖北去请老师来教。队员们也格外卖力,勤学苦练,一点不含糊。他们排的采莲船,里头还有剧情呢:行船搁浅在沙洲上,众人齐心协力,嘿呦嘿呦地把船撑到了水里,化解了危机。刘海和说:“这戏里头藏着理儿呢,过日子就像行船,劲儿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才能共渡难关嘛!”
2022年,刘海和的心气更高了,他成立了平利县安之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长安镇也给了大力支持,在古色古香的老建筑洪家大院里给他们开辟了场所,既能存放道具,又能排练演出。“以前那些乐器家伙,都堆在柴房里,下雨天还怕受潮,心疼得不行。现在你看看,在这雕梁画栋的老宅子里,摆上咱们的大鼓、狮子头,多气派!”刘海和说,不光是洪家大院,全镇16个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都向他们敞开了大门。“现在咱们是想到哪儿演就到哪儿演,活像一支‘文艺轻骑兵’!”
有了这坚实的阵地,团队更“活”了,心气也更足了。他们开始把党的好政策、村里的新鲜事,都编进花鼓戏里唱出来:“党的政策暖洋洋,吹得茶园绿油油,百姓腰包鼓囊囊,笑看生活乐悠悠。”
“比起干巴巴念政策、读文件,大家更爱听歌看戏。戏文里的道理,他们听进去了,后面的事儿就好办了。”刘海和深有体会地说。
今年夏天,长安茶城还来了位花鼓戏网红主播。首播三个小时,线上观看人数就突破了11万,点赞数超过150万。刘海和带着他的老伙计们也去看了,看完直点头:“年轻人有文化,脑子活,编的词新鲜!能让更多外面的人知道咱们陕南花鼓戏,这是大好事!”回来之后,他们也琢磨开了,开始尝试把一些热门的段子,巧妙地编进传统的花鼓唱词里;把“闷四锤”“狗扯腿”这些传统锣鼓点,灵活地变换、衔接;还给对唱的桥段,增加了更丰富的表情和动作……
7月底,中坝村的柯昌付老人过大寿。家里人没想着大摆宴席,而是向刘海和发出了特别的邀请:“我们不摆那么多酒席了,老人就爱看个戏,请你们来演一场,又热闹又文明!”刘海和立马应承下来,带着团队精心编排了16个祝寿节目——大鼓《十送祝福》敲得震天动地,《祝寿舞》跳得喜气洋洋,还排了趣味小品。
寿宴那天,中坝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挤满了乡亲。主人家自己算了笔账:过去办这么一场寿宴,少说也得花三万多元;这次请文艺队,只花了五千块,净省了两万五,给老人买了张舒舒服服的按摩椅。乡亲们看节目笑得合不拢嘴,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也跟着效仿了起来。中原村村民黄琴说:“以前最怕接到吃席的通知,一年随礼的负担重啊!现在好了,去看场热闹的表演,就算贺喜了,心里轻松多了!”
如今,刘海和的这个文化队,已经有30多名常驻队员。遇到大型活动,还能从长安镇文共体人才库里那190多名乡土能人里挑人搭档。每天清晨,他都会习惯性地去洪家大院整理道具,总要忍不住伸手摸一把挂在墙上的那面马锣。锣边上有一道细细的裂纹,那是2018年第一次正式演出时不小心磕的。“当时舞台边围满了人,里三层外三层的,有的娃娃骑在大人肩头上看。锣磕了道纹,我不心疼,当时就怕演得不好,对不起观众。”他摩挲着那道裂纹,眼神里满是回忆。
前不久,有个90后的年轻姑娘专门来找他,问能不能学花鼓子。刘海和高兴坏了,赶紧找来一套旧乐器,手把手地教她敲马锣。“年轻人有兴趣想学,我就毫无保留地教。文化的火种得一代一代传下去,咱们乡村的新风尚,才能越来越旺,越来越有生机!”
作者:陈力 魏玉檬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