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碧水润驼城,榆林市全力推进河口水库水源地保护。图为10月15日,记者航拍的榆林市榆阳区河口水库湿地风光。
记者 马腾文/图
深秋的榆林,天高云淡。10月15日清晨,在榆林市榆阳区河口水库的滩涂上,一群羽毛洁白如雪的鹭鸟正在漫步。它们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振翅高飞,在湛蓝的水面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为这片静谧的湿地增添了勃勃生机。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普通的水库,周边生态较为单一。”榆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林业高级工程师亢保庆指着眼前的景象,满是自豪地说,“如今,这里已形成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仅今年观测到的迁徙候鸟种群数量就比去年增加了近三成。”
河口水库湿地的蜕变,远非简单的植树绿化,而是深刻的生态功能重塑。
通过地形改造,河口水库打造了深浅各异的水域和滩涂,为不同习性的水鸟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之所;沿岸补种的芦苇、香蒲等本地水生植物,不仅有效稳固了岸线、净化了水质,还为鸟类提供了天然的觅食之地和隐蔽空间。
“我们特意保留了一些浅水区和泥滩,那是鸻鹬类水鸟的最爱。”亢保庆说,“生态治理绝不能凭主观臆断,必须尊重科学,遵循自然规律。我们的工作,就是为这些‘原住民’和‘过路客’营造一个安心舒适的家园。”
在榆阳区,一场更为艰巨也更为宏大的生态战役正迎来关键转折点。
马合镇一片片已经固定的沙地上,沙蒿、柠条、花棒等植物顽强地生长着,宛如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在治理区边缘,流动性沙地得到有效治理。
“治理流动沙地,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拖沓懈怠。”榆阳区草原工作站副站长赵伟踩着松软的沙地,向记者介绍,“首先是用稻草扎成草方格沙障,就像给沙地‘打补丁’,先把沙子固定住,否则来一阵大风就会前功尽弃。然后,在草方格里栽种耐旱的沙生植物。”
赵伟指着远处一片已经泛绿的沙丘说:“那边是去年治理的。你瞧,花棒等植物已经长起来了。再过两年,这片沙子就会被彻底‘锁住’。”
对于半固定沙地,治理则进入了更为精细的阶段。面临的挑战不再只是固沙,而是如何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半固定沙地就像一个身体正在恢复的病人,基础有了,但还十分脆弱。”赵伟介绍,“我们的策略是‘乔灌草结合’,在原有的沙生灌木基础上,见缝插针地补种紫穗槐、樟子松等乔木,形成立体防护体系。同时,我们尝试引入更多乡土植物品种,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健康循环的生态系统。”
从河口水库的碧波荡漾、百鸟翱翔,到马合镇的黄沙披绿、生机渐显,榆阳区正用实际行动绘就生态治理新画卷。这两个看似独立的场景,实则紧密相连,构成了完整的生态链条。
“‘十四五’期间,榆阳区生态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8.58亿元,新增完成营造林草面积101万亩,年均完成营造林超20万亩,区域生态底色加速由‘浅绿’向‘深绿’转变。”榆阳区林业局局长刘春林说。
夕阳西下,河口水库的湿地在余晖中染上一层金红,归巢的鸟鸣声此起彼伏,新栽下的树苗在晚风中轻轻摇曳,静静守护着脚下新生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