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陕西日报记者 马腾
汽车沿着新修的防火通道盘旋而上,两侧的樟子松、油松挺拔苍翠,曾经的荒山秃岭已被层层绿色覆盖。冯家峁林场深处,护林员清理着枯枝,他们的身影与这片绵延的绿色融为一体。
这里是靖边县,陕北高原上一场深刻的生态变迁正在这里发生。
10月13日,“守护绿水青山 书写榆林绿色答卷”采访活动走进靖边县海则滩镇,只见防火瞭望塔上的高清摄像头缓缓转动,不间断地扫描着数万亩林区。这套智能预警系统让森林防火从“人防”走向“技防”。
“系统能自动识别烟雾并定位,报警信息直接推送到我们手机上。”靖边县林业局总工程师冯海江指着监控大屏说。屏幕上,不同颜色的图标标示各区域火险等级,护林员位置实时可见。
在海则滩森林防火建设项目中,这样的科技元素随处可见:无人机定期巡护、智能卡口自动识别进入林区的车辆和人员、防火通道串联起各个重点区域……这些构成了“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
除了借助科技的力量,每天清晨,护林员会徒步走进自己负责的林区,排查火灾隐患,宣传防火知识。“机器再好,也需要人的责任心。”一位护林员说,他的父亲曾是这里的护林员,守了这片林一辈子。
郁郁葱葱的冯家峁林场是靖边生态逆转的一个缩影。
“30年前,这里一场风能从春刮到冬,沙子打得人脸疼。”冯家峁林场场长贾治鹏回忆,那时林场苗木成活率不到30%,种树靠人背驴驮。
“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项目的实施让冯家峁林场迎来了转机。林场职工开始尝试不同树种的混交种植,樟子松、侧柏、柠条……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被一一筛选出来。
如今,林场经营面积达10.74万亩,森林覆盖率实现了质的飞跃。除了种树管树,林场还发展了苗圃经济,培育的苗木不仅满足本地需要,还支援周边地区生态建设。
更让职工欣喜的是生态持续向好。这些年,野鸡、野兔多了起来,人们偶尔还能发现狐狸的踪迹。“生态好不好,动物最知道。”贾治鹏说。
周末的五台森林公园,晨练的群众络绎不绝。这片占地6000余亩的城市森林,已成为靖边人休闲娱乐的首选地。
“以前这里是片乱石滩,起风时尘土飞扬,现在变成了天然氧吧。”带着孩子来游玩的群众王秀霞说。她的儿子蹲在木栈道旁观察一只蝴蝶。不远处,几位老人在林下空地上打着太极。
公园建设过程中,设计者尽量保留原有植被,只做适度修整和补充。所有步道都采用透水材料,照明全部使用太阳能灯具。这些细节处处体现着生态优先的理念。
公园不仅服务于市民,还为野生动植物保留了空间。公园专门划定了生态保育区,尽量减少人为干预,让植被自由生长。
在靖边,保护生态成为全民共识。在各个中小学,生态教育已成为必修内容,孩子们通过“自然课堂”了解家乡的植被和动物。社区里,退休职工组成的志愿护林队定期巡检,劝阻野外用火行为。
从被迫应对生态危机,到主动构建生态系统,靖边人花了几十年时间。2025年,靖边县计划完成营造林38万亩、生态廊道绿化98公里,新建森林防火通道72公里,全民义务植树90万株。
如今,站在冯家峁林场的瞭望台上远眺,一派满目苍翠的景象,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风沙肆虐之地。在生态保护这条道路上,靖边人正在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