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企业投资1.1亿元建成这个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不仅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起规模化养殖,每年还为村集体带来200多万元收入。”9月25日,石羊集团董事长魏存成说,“过去是扶贫,现在是共赢——我们要和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红火。”
作为“万企兴万村”行动的积极参与者,石羊集团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全产业链优势,创新建立了“党支部+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公司+农户”等产业振兴模式,将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真正实现企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从“帮”到“兴”,一字之变,意味着从输血到造血、从单向帮扶到共同发展的深刻变革。如今,民营企业参与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三秦大地上书写共同富裕的时代篇章。
从“结对子”到“蹚路子”的创新实践
“以前想扩大种植,最难的是资金。有了这个基金当后盾,银行放心了,我们发展的底气也足了!”眉县猕猴桃种植大户李永红说。
在“中国猕猴桃之乡”眉县,龙头企业齐峰果业牵头,联合22家企业及合作社设立专项担保基金,通过担保融资2.47亿元,助力“小果子”成为农民增收的“金蛋蛋”。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陕西的“万企兴万村”行动,改变了过去“给钱给物”的单向帮扶模式,通过市场化方式,让企业与乡村携手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在神木,晶元集团采用“飞地经济”模式,为土地条件不足的村组异地建设光伏电站,每年让村子稳定增收30万元;在宝鸡,德有邻食品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通过“企业+村级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2000多户种植户,每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从关中平原到陕北高原,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产业融合模式,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经济生态。
从“热心肠”到“智慧脑”的能级跃升
“专家下地头,菌菇涨身价!”在韩城市芝阳镇森林源生态农业示范园,农户张建强举着刚采摘的大球盖菇说,“有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的专家教我们科学种植,我这两个大棚一年纯收入20万元不成问题。”
示范园负责人介绍,他们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及全国各大菌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免费为农户提供管理指导、技术培训,带动周边316户农户种植食用菌,户均年增收4.8万元。
文化元素也被巧妙地融入产业。陕西长安唐村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对南堡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植入等,建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吸纳周边村民及大学生200余人就业,带动乡村劳动力超过2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5000余元。
民企以市场意识、管理智慧和创新精神,盘活了乡土资源,从凭一腔热血的“热心肠”,升级为兼具市场智慧与发展远见的“智慧脑”,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系统变革
“工商联就像‘红娘’,牵对了线,结成的对子才牢固。”陕西省工商联乡村振兴工作负责人王小丹说。
2023年3月,陕西省工商联(总商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成立。这标志着陕西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进入组织化、系统化、精准化的新阶段。
在委员会的协调下,“万企兴万村”行动避免了“撒胡椒面”和“单打独斗”。工商联系统深入调研,摸清村镇的真实需求和资源优势,精准牵线搭桥。
“委员会对我们的资源禀赋和产业需求进行全面摸底,为我们精准匹配企业。”镇安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说,“154家企业来结对,不是简单地捐钱捐物,而是带着项目、技术、市场资源一起来。去年,全县落地产业项目47个,总投资金额达到12.6亿元。”
陕西省工商联积极构建联动工作机制,与农发行陕西省分行、农行陕西省分行两家银行签订了《金融服务“万企兴万村”行动战略合作协议》,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
截至2025年初,陕西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的民营企业已达10466家,实施项目14177个,兴村7785个,行动成效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记者 郑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