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毛乌素沙地边缘,一场关于水的奇迹正在发生。
榆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东煤炭集团”)就坐落于此,作为我国首个2亿吨级煤炭生产企业,如何破解煤炭开采与水资源保护利用之间的矛盾,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
9月17日,“人大代表走进神东——看生态文明建设”视察活动启动,全国、省级人大代表及主流媒体记者,深入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神东基地,探寻这座特大型煤炭企业如何做好“水文章”。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而煤炭大规模开发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对地下水的破坏和对地表生态的损伤。如何有效利用矿井水,建设煤海上的绿水青山是我们煤矿人的使命。”神东煤炭集团党委办公室主任高会武说。
为解决高强度大规模开采引起的水资源匮乏问题,神东煤炭集团的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了“煤矿地下水库关键技术”。这项技术创新性地利用井下采空区实现自然过滤、吸附与净化,完成了矿井水的“转移、净化、储存与利用”一体化。
“就像把水处理厂建在井下。”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神东基地高级工程师刘北峰介绍,“地下水库技术不仅可以缓解地面建厂的压力,还可以做到随时处置利用地下水。”
截至目前,神东煤炭集团2025年矿井水产生量6436万立方米,地下水库实时储水量2191万立方米,总净水6436万立方米,矿井水利用量4620万立方米,分别用于生产855万立方米,生活98万立方米,生态2057万立方米,地方用水1611万立方米,矿井水利用率72%。
技术的突破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每年,我们可节约超7000万立方米水资源,不需要从其他地方再调取水资源。”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神东基地科研主管刘小庆算了一笔经济账,“从其他地方调水一方水是8元,每年在用水成本上就能节省上亿元。”
更重要的是生态账,刘小庆说:“这片土地本来就缺水,我们通过地下水库把水存住,并将有限的资源利用起来,是最大的成绩。”
最直观的成效写在黄土高原的大地上。矿山开发建设前,矿区植被覆盖率仅有3%,通过水资源涵养和生态修复,复垦后的矿区植被覆盖率达64%以上。昔日的沟壑纵横、黄沙漫天,如今已披上绿装。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在参观后感慨道:“第一次来神东煤炭集团,煤矿地下水库技术令我震撼,储水、净水、二次利用水资源等做法能够满足矿区95%以上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用水需求。神东煤炭集团推动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尽显能源标杆企业担当。”
高会武表示:“未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全面践行‘四水四定’原则,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
从“与自然抗争”到“与自然共赢”,神东煤炭集团通过科技创新,在黄土高原上书写了煤炭开采与水资源保护相得益彰的绿色答卷,为我国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神东模式”。(群众新闻记者 苏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