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第二篇章《我爱唐诗》演出现场。(记者 王健 张曦 郝钟毓摄)
序曲《诗从长安来》演出现场。(记者 王健 张曦 郝钟毓摄)
巍巍秦岭,诗道终南;泱泱中华,心意长安。9月14日晚,2025“诗意·秦岭”主题文化活动在翠华山脚下精彩上演,现场以秦岭和山水田园为实景,带领观众在“唐诗之都”中穿越时空,尽赏唐诗之美,让千年前的“唐诗之花”绽放在秦岭脚下。秦岭独特的生态魅力和简约、庄重、大气的文化内涵,在光影交错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意对话
回到千古名篇“诞生”时刻
夜幕低垂,光影交错。19:30分,以夜空为天幕,以秦岭为背景,在全场热烈的期待中,演出正式开始。如梦似幻的立体舞台与流光溢彩的巨幕,随着大气磅礴的音乐响起,喧闹的人群安静下来。
此次演出将秦岭、长安、唐诗作为一个文化整体通盘考虑,一篇章一风格,分别为序曲《诗从长安来》《唐诗之美》《我爱唐诗》《唐诗颂歌》以及尾声《意向千秋去》,通过情感意向、观众互动、秦腔秦歌等多种文艺形式的创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清楚唐诗的大文化,抒发对唐诗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唐诗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美唐诗,表情言志。第一篇章《唐诗之美》,演员们身着华服,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浪漫的氛围,将观众引领至杜甫、李白等诗人们的“喜”“怒”“哀”“乐”,通过生动的场景再现,将千古名诗场景演绎得栩栩如生,让人尽赏唐诗之美,带领观众“穿越”到大唐,回到千古名篇的“诞生”时刻……
不断变换的场景,一幕幕精彩的演出,仿佛让人穿越唐朝,节目或活力四射或温情动人或激昂澎湃,持续点燃现场气氛,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唐诗”,第二篇章《我爱唐诗》的互动环节更是将节目推向高潮,在情景演绎中加入“飞花令”背诗、斗诗环节,以唐诗名句接诵形式,调动起现场观众方阵争诵唐诗的热情和火热的现场氛围,展现唐诗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彰显了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第三篇章《唐诗颂歌》中,节目创新演绎的《使至塞上》,用秦腔的方式,将观众带入塞外狂沙、铁血丹心的世界,共同领略意境雄浑的边塞风光,激起心中那份永远炽热的家国情怀。
“诗从何处来?诗从长安来!意向何处去?意向千秋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随着艺术家们激情澎湃的《将进酒》演唱,在热烈的气氛中,此次活动落下帷幕。
穿越时空
亲历波澜壮阔唐诗史诗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观众仿佛亲历一部波澜壮阔的唐诗史诗。凝望静谧的秦岭,欣赏如梦如幻的舞台,这场庄重大气的演出,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唐诗之美,体会秦岭的壮丽,现场所有人伴着绿水青山,共同沉浸在唐诗之都的浪漫美好之中。
随着剧情发展不断切换场景,从青山实景到诗情画意,观众看到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颠沛流离,但难得之喜却叩响了这位诗人简陋的蓬门;诗仙李白潇洒飘逸,面对报国无门的现实困境,他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剑破“行路难”的“茫然”;白居易笔下,《长恨歌》字字泣血,呈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王维笔下的秦岭,秋色空明的《山居秋暝》;还有离别筵席上的送行之歌,《送元二使安西》;诗人的豪情与孤寂,在独酌与对饮中流淌成不朽的诗行《诗与酒》……
每幅图景都如恒星闪耀,首首唐诗像明珠般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整个观演过程极具沉浸感、代入感和穿越感。“这不仅是一部演出,更是一次人与自然、山水秦岭、唐诗文化以及中华优秀文化的完美融合。”现场观众杨轩难掩激动之情。
“这场演出令人震撼,它用舞蹈、演唱等表演的形式深度挖掘与传承唐诗文化,加上互动环节,全场齐诵唐诗,好像穿越了时空,和诗人们对话一般。”市民陈慧慧融情于景,深为震撼。
据了解,2025“诗意·秦岭”主题文化活动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与人文价值互促共融和生态、发展、文化三位一体,做好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深度保护、挖掘利用,弘扬秦岭文化,推动秦岭人文价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此次活动由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挖掘秦岭北麓生态和人文价值工作专班办公室、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市林业局)、中共长安区委、长安区人民政府承办。
活动以“秦岭为魂,唐诗为脉”,融合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通过经典唐诗的当代解读、全新演绎与创新表达,打造一场“触摸秦岭山水、对话千年文脉”视听盛会。
台前幕后
为盛会增添别样光彩
每一次精彩演出的背后,都凝聚着幕后演员们的努力。他们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犹如璀璨的星辰,为这场盛会增添了别样的光彩。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希望通过接地气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很短时间内讲清楚唐诗的大文化命题,抒发自己对唐诗的热爱,也引发未来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打造唐诗之都的思考。”活动文学编剧和总撰稿李悦表示。
“整场活动三个篇章有着强烈的反差感。”李悦表示,第一个篇章四位诗人四首诗,串联起贯通古今的四种情感,展示唐诗音律情感气象之美。第二篇章为互动环节,邀请大家参与其中,共同抒发对唐诗的热爱。第三篇章,将唐诗与现代文艺方式融合,展示唐诗的创新性传承。“具有大写意、大互动、大融合三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非常具有艺术质感,与此同时,用人民群众听得明白的画外音,串联在一起,加之各个部分的侧重,立体化地展示‘诗道终南心意长安’。”
28岁的陈俞兵是演出编导之一,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接手“唐诗”命题作文,因此十分用心。整个排练过程辛苦自不必说,但大家都热情高涨。
“最难的是《山居秋暝》的部分,空间分割后,演员们要身穿二十米长的大拖尾,表现出不一样的心境,动作质感也要有变化。如何表现出脱俗的气质和舞蹈演员的整齐度是最难的部分,比如演员们的手部位置和裙摆方向都得一致。”陈俞兵说,“要让大拖尾看着像一幅画,我们在服装选材上,试过绸缎、重布、加垫片等方式,只为达到最好的舞台效果,带给大家最完美的视听感受。”
“能参加这次演出我们很荣幸,我们也以最饱满的情绪最好的状态,将舞蹈所表达的诗情画意传达给观众。”李佳和焦阳天平来自西安歌舞剧院,在《长恨歌》中分别扮演杨玉环和唐玄宗,这也是他们第一次表演此类节目。开演前,他们特意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揣摩饰演人物的心理,尽量贴近角色。
李佳告诉记者,排练过程很辛苦,因为舞蹈中有不少托举动作,而双人舞又讲究配合和默契,要兼顾速度和力量,两人经常排练到饭也顾不上吃,数百次的训练,一遍遍一次次抠细节,力求展现出最唯美、最生动的舞台演出。
作为演出编导,演出当晚,陈俞兵在台下目不转睛地关注着演员们的表演,眼里闪烁着自豪的光。当看到记者拍摄的照片,她“哇”的一声惊呼出来:“没想到从观众席看,整个场面如此震撼,这是我们所有参与部门、所有演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唐诗之都
让“诗与远方 皆在长安”
主题活动告一段落,秦岭的故事却没有终点。读懂秦岭、敬畏秦岭、保护秦岭、续写秦岭,未来这座城市该如何用时代的笔墨续写秦岭的诗意?
近年来,西安持续健全秦岭常态化长效化保护体制机制,汇聚起守护绿水青山的磅礴力量,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积极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进一步深化农文旅融合,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有机统一,在秦岭脚下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美模样。
同时,激活“文化魂”,充分挖掘秦岭人文故事,激活其“价值基因”,让看得见的历史印痕得以留存、看不见的文化脉络得以复现。构建从学术探索、人文研究、遗址保护,到展示传播与成果转化的全链条闭环,把多元立体的秦岭讲透彻、讲通俗,让诗意可观可感可诵,使热爱秦岭、保护秦岭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据悉,下一步西安市将重点以沿山6个区县为主体、环山旅游公路为主轴,整合区域内文物遗址、民俗古镇、重点景区等,打造兼具保护传承利用、公共服务、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的重要支点,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增进对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总体布局上,确定“一中心、一带、十片区、多节点”的文化公园总体格局:“一中心”指终南山文化展示中心,依托秦岭大熊猫保护繁育基地共同建设,包含文化展示功能和文化交流体验功能,通过展览、讲座、研学、论坛、非遗体验等多元方式,打造为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的核心文化地标、旅游集散地和公共服务枢纽;“一带”是以环山旅游公路为轴线的文化公园核心形象带,总长约166公里,作用是促进“交通通道”向“文化形象带”的内涵升级,重点实施形象标识系统建设等任务;“十片区”是文化公园建设的主体空间,也是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和场景塑造的主要承载,包含骊山秦唐文化保护传承区、葛牌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区、辋川诗词文化保护传承区等共10处;“多节点”是终南山文化公园内重要分散性资源点,主要包含不可移动文物、名镇名村、工业遗产、A级景区、文化场馆等,结合对各资源要素价值、现状、潜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分为三个级别。
此外,西安市还将高标准组织实施“诗意·秦岭”“非遗·秦岭”“秦腔·秦岭”等主题文化活动,努力讲好秦岭故事,推动秦岭北麓生态和人文价值创新性发掘、创造性转化。
秦岭,是山,是水,也是诗。如今,西安市已正式启动打造“唐诗之都”计划,推动唐诗文化与市民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强劲冲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标识,一步步把“诗与远方 皆在长安”的愿景嵌入现实。同时,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千年前的唐诗之花在当代继续绽放,焕发新的勃勃生机。(记者 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