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足球与渭南的“双向奔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要闻 > 正文

足球与渭南的“双向奔赴”

来源:渭南宣传2025-03-28 11:12

  2月25日,陕西联合月亮泊足球俱乐部官宣:中甲新赛季,“西北狼”将继续以渭南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为主场!这支去年递补冲甲的劲旅,经过多场次比赛的磨合,终于决定在渭河之畔继续深耕。

  渭南,这座被誉为“三秦要道、八省通衢”的城市,如今已成为中国足球联赛炙手可热的足球坐标。当“西北狼”的图腾与渭南的城市肌理深度交融,一场关于体育、经济与城市文明的蜕变正在渭水之滨悄然上演。

  (一)

 

  2024赛季初,陕西联合临时将主场迁至渭南。彼时,外界普遍认为这不过是一次“过渡性安排”。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渭南市体育中心这座跨度258米的“西北第一跨”,在赛季末化身中乙联赛的“圆梦工厂”,以32000个座席的恢弘气势、便利的交通网络和热情的球迷氛围,成为球队的“福地”。

  数据显示,2024赛季渭南主场吸引超30万人次观赛,单场最高上座率达2.8万人,创下中乙联赛纪录。赛季末,俱乐部高层坦言:“渭南的诚意和专业,让我们看到了长期合作的可能。”

  即将到来的3月30日,这座经过全国十四运会淬炼的钢铁场馆,正以“工业硬核+人文温度”的双重姿态迎接八方来客,见证陕西联合月亮泊的中甲首秀,届时将迎战定南赣联足球队。这场中甲新军与南方劲旅的巅峰对决,不仅是战术与激情的激烈碰撞,更是检验渭南“赛事经济”成色的重要一役。当哨声再次响起,钢桁架勾勒的天际线与看台上翻涌的TIFO交相辉映,万人齐唱的秦歌助威声穿透云层,让冰冷的建筑有了滚烫的心跳。

  这场主场揭幕战,恰是渭南“赛事经济”战略的集中展演。这些年,渭南以举办全国十四运会部分赛事、筹办陕西省十八运会为契机,创新构建起“顶级赛事引领+全民健身筑基”发展体系。从WCBA女篮联赛的巾帼豪情,到“丝绸之路·华山杯”国际足球邀请赛的绿茵狂飙;从中冠足球总决赛的群雄逐鹿,到武林功夫大会的侠影翻飞;更有“村BA”、马拉松、群众足球联赛、广场舞大赛等点燃的全民运动热潮,年均举办赛事超900场,吸引200万人次参与。

  体育赛事如同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带动文旅融合的诗意栖居、商务洽谈的机遇涌动。去年,“赛事经济”直接拉动消费10.15亿元,让古老的关中大地焕发出“体育+”的无限可能……

  (二)

  陕西联合月亮泊与渭南的“联姻”,始于偶然的场馆借用,成于对体育价值的深刻共识。当足球激情与城市脉搏同频共振,整个渭南进入了“足球时刻”。

  在渭南,足球不再是22人的竞技游戏,它化作一剂“城市催化剂”,撕掉了“赛事即门票”的陈旧标签 。比如,联合大集。体育场东广场的“联合大集”悄然成型——老字号郭楠烤肉摊日销3000串创收新高,烤肉的烟火气与球迷的助威声交织,俱乐部球员与市民玩起街头射门游戏,文创雪糕印着“西北狼”LOGO热销一空,就连周边便利店都紧急增设球衣熨烫服务,俨然成了渭南人的“第二会客厅”。 比如,渭味集市。上万名球迷把渭南“舌尖上的城市记忆”搬到了足球赛场边,大荔冬枣带着晨露的鲜甜,富平柿饼裹着霜糖的甘香,潼关肉夹馍浸润着油泼辣子的醇厚,让球迷在助威呐喊中品味“渭南味道”。 比如,旅游延伸。足球带来蝴蝶效应,消费热潮更蔓延至城市肌理,外地球迷持球票可享旅游优惠,渭南文旅借势推出多个主题套餐引爆旅游市场,比赛日酒店预订量激增,让球迷尽情享受渭南风光,大脑里存满渭南记忆。 比如,文化解构。新媒体平台上关于“#陕西联合月亮泊”“#渭南”的话题流量,网友戏称:“去渭南看球等于补修关中文化必修课”。中小学生临摹联合TIFO设计图,非遗传承人将皮影戏植入中场秀,最具符号意义的是,某游客在社交媒体晒出“时辰包子加油包”并配文:“在渭南,碳水之都的胃和足球之城的心总有一个在沸腾”。

  渭南以“全周期护航”理念为陕西联合月亮泊打造职业化运营生态,把球迷体验感放在首位。比如,硬件支撑。投资1.2亿元,完成体育中心智慧化改造,配备球员专属更衣室、VAR裁判室及地暖系统,使场馆达到中甲联赛A级标准。比如,暖心服务。打造“赛事+城市服务”模式,开行“球迷专列”,将绿皮车厢化作移动的“球迷狂欢现场”,定制公交接驳专线,实现“从家门口到球场边”无缝衔接。去年,中乙联赛陕西联合主场比赛期间,渭南市体育中心周边区域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在比赛日全天免费向球迷开放,覆盖约5000个车位,实现“惠民观赛”与“城市管理”的双赢。比如,政策扶持。出台《促进赛事经济发展十条措施》,统筹6部门创新推出“赛事+”融合发展模式,放大“金牌球市”效应。文旅部门将球队主场比赛纳入“渭南文旅一卡通”体系,持赛季套票可全年免费游览全市14个A级景区,实现“踢一场球,带火一座城”的协同效应。

  (三)

  作为一座因足球而沸腾的城市,渭南将体育活力注入城市发展血脉,重塑渭南的筋骨与形象。

  打造西北狼的“第二故乡”。升级渭南市体育中心硬件设施,完善训练基地配套功能,优化球员生活服务,继续以“主场标准”为陕西联合月亮泊足球队打造最温暖的港湾,让球队安心扎根。政企常态化沟通协商,解决球队运营中的实际问题,确保赛事组织、后勤保障、市场开发无缝衔接。打造“球迷服务生态圈”,推出球迷专属文旅优惠、交通接驳专线,并建立球迷互动平台,增强归属感。

  解码“赛事流量”的运营规则。用赛事“流量密码”构建“赛事+文旅+农业+教育”等全链条生态,让看球不只是看球。比如,设计“足球+红色旅游”“足球+生态研学”等精品线路,串联华山、司马迁祠、潼关古城等景点,推出赛事主题民宿、“乐享精彩赛事寻味中华美食”等活动吸引游客。借助赛事平台推广“临渭葡萄”“白水苹果”“澄城樱桃”等地理标志产品,打造“赛事农产品展销周”,推动农特产品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并向常态化、品牌化升级。

  内外兼修绘就幸福渭南画卷。以陕西省十八运会为支点,撬动一场“体育基因”与“城市更新”的化学反应,加速城市品质与市民素质双提升。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完善“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城市更宜居更有品位。依托渭河生态运动公园、车雷公园足球场等公共设施,举办“市民足球联赛”“万人健步走”等活动,营造“人人参与运动、人人共享健康”氛围,让体育成为渭南人幸福感的“里子”。

  “我们没指望靠足球‘一夜暴富’,但它确实让渭南人走路都带风了!”渭南市体育局一工作人员的调侃,道出了渭南人的心声:当足球遇见渭南,不仅仅是绿茵场上的激情碰撞,更是一座城市破茧重生的铿锵宣言!

  3月30日,让我们相约渭南市体育中心,一起揭开陕西联合月亮泊足球队15场主场比赛的序幕,共同见证属于这座城市的足球荣耀时刻!

  (渭南市委宣传部供稿)

  卫轩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