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知晓文明的根,方能探明前行的路。
西安,古称长安,这座屹立于华夏大地中心的文化名城,经千年光阴的洗礼而愈加厚重,犹如一部活着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传奇。12月12日,“黄河女儿行——探寻中国历史文化之源中的三秦‘她光芒’”主题采访调研活动第三天走进西安,采访团深入博物馆、家风馆,走访巾帼典型,聆听她们在三秦大地上书写的动人故事。
一技之长显匠心
文物重生焕光彩
青铜礼器气势威严,铭刻宗周气韵;陶俑骑兵威风凛凛,尽显大秦霸气;唐代铜镜精美华丽,映照盛世风华……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一件件文物闪耀着历史的光芒,静静地诉说着三秦大地的辉煌过往与不朽传奇。
“文物修复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很欣喜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这个行列。”在文物修复室内,一位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女性正在小心翼翼地修复着一幅古画,她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在与古人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她叫张蜓。200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陕西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一干就是15年。多年来,她负责及参与修复的文物超过300件,完成了2000多件馆藏文物的健康评估,进行了200多次文物样品检测分析。这些数字背后,不仅体现了她的职业责任感,更彰显了她对历史怀有的敬畏之心与工匠精神。
她是金紫琳。作为一名文物修复师,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深耕壁画修复领域。从业8年来,每一次清理、提取、拼对、修复,都是一次对初心的叩问和对职业精神的坚守。随着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她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赋予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我愿意扮演好‘时光’匠人的角色,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像张蜓、金紫琳这样的女文物修复师有14人,她们深怀敬畏之心,以深厚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修复技术延续文物的生命,让那些穿越了千年的历史遗珍重现光彩。
除了文物保护与修复团队,社会教育团队也是博物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者通过策划丰富多彩的展览和教育活动,将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吸引了大量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关注。
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发出体系化、规模化、菜单式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共设计研发8个系列百余节教育课程,开展千余场系列教育活动,累计有万余名青少年参与学习。“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历史、热爱历史,从而增强文化自信。”社会教育部副主任蔡淋说道。
一言之教润心田
汉风文化深绵延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作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西汉皇家陵园之一,其集中体现了汉代陵寝制度与国家祭祀文化,是研究汉代物质文化、政治制度及精神生活的重要遗存。依托陵园遗址建立的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已成为展示我国汉代文化的重要窗口。
博物馆是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一直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目标,充分利用丰富的汉代文化资源与馆藏文物,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让博物馆成为“行走的课堂”。从打造出萌萌哒“珊珊”形象等多个文创“爆款”,到结合考古发现推出胸针、书签、抽纸盒等衍生品,再到策划出版寓教于乐的幼儿绘本……一系列新理念、新创意,让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变得越来越年轻有活力。
博物院里陈列着精美绝伦的文物,承载着生生不息的精神,诉说着悠远的历史故事,让公众在“方寸之间”领略巍巍汉风。“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积极与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开展‘汉风妇韵文化传承’系列汉文化主题亲子教育活动,举办‘艺润童心·美育新人’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进一步丰富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社会教育部主任何倩介绍道。
除了日常的管理和讲解工作外,何倩还带领团队进一步整合开发汉代传统文化资源,设计出“衣礼中华”——穿汉服学汉礼、“考古奇遇记”——考古体验、“健行搏艺”——汉代体育运动、“童”你折纸——汉服制作、“瓦当翘楚”——文物修复、“最美印记”——瓦当拓印系列研学体验项目,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挖掘”,体验考古的乐趣,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一链之接展唐韵
宣教新风传古今
作为西安文化地标之一的华清宫,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南倚骊山,北面渭水,是唐代帝王游幸的离宫别苑,因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西安事变”而备受瞩目。
华清宫景区在唐华清宫遗址的基础上修建,成为中国唐宫文化旅游标志性景区。近年来,景区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实景演艺,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以骊山、宫殿为背景,湖面、亭台为舞台,声光电技术和实景山水相互融合,讲述千年前的爱情故事。
华清宫演艺部的很多演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执着做一件事,视演出为一种光荣的责任。王谦是华清宫《长恨歌》艺术团的艺术副总监,也是现任贵妃的扮演者。在《长恨歌》的舞台上,她以精湛的技艺,高标准完成了6000多场演出,让慕名前来观看《长恨歌》的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舞剧的艺术魅力和深厚意蕴。“我非常热爱这份职业。为了演绎好角色,我们每天都会刻苦训练从不不间断,只要有观众在,我们都会拿出最好的状态来呈现,希望用我们的努力来讲好历史文化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陕西。”王谦说道。
在历史文化探源中,华清宫宣教团队用“小窗口”担当 “大职责”。团队有20人,其中15名是女性。她们不断创新、倾心付出,努力打造个人名片,让自身成为外界了解华清宫景区、熟知盛唐历史文化的窗口。团队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如举办文化讲座、制作宣传视频等,同时,她也注重与游客的互动交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游客在参观游览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游客服务中心主任刘丹静是“静说华清”账号负责人。从2019年开始,她结合陕西文旅资源,策划制作了多条陕西特色文化宣传视频与主题直播,粉丝数达16万+,荣获“2024年度陕西巾帼好网民”称号。“作为我省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华清宫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我们有责任把华清宫的历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游客服务中心宣教部经理杜菲笃定地说。
一心一育筑基石
家风美德长绵延
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家风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化,更是国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三秦大地,祖祖辈辈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治家实践,凝练出良好的家风家训并世代相传。走进陕西省家风馆,迎面而来的是一面由30幅照片拼成的家庭幸福墙。每一幅照片,都是三秦家庭传承好家风、建设好家庭的生动写照。
好家风涵养好国风,好国风铸魂育新人。红色家风故事、家规家训、文明新风等主题篇章建构起了陕西省家风馆厚实的文化底座。行走在图文并茂、实物展览、影像播放的展厅里,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感悟、智慧的启迪竞相迸发,每一个参观者都能感受到名人家教家风教训超越时空的魅力,激励着大家在传承优良家风中厚植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强大精神动力。
陕西省家风馆集家风家训展示、最美家庭故事宣讲、家风培育体验、家教指导培训为一体,于2018年7月19日正式建成开馆,是西北首家妇联系统最大规模展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2023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多年来,陕西省家风馆坚持开展巡讲百余场,辐射带动全省各地创建家庭教育校园(社区)服务点12所,近2万名妇女儿童受益,发挥教育指导和服务群众公共文化职能。如今,家风馆年接待访客2万人次,切实发挥了“家风润心”的作用,让崇德尚廉、孝老爱亲、勤俭持家、注重礼仪等优良家风吹进千家万户,久久滋润着三秦大地。
周礼秦制,汉风唐韵……千年古都西安的悠悠文脉、万千气象、诗意之美,绵延传承而弦歌不绝。随着采访调研活动的圆满结束,采访团的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动踏上了归途。然而,三秦大地上的“她光芒”却并未因此而熄灭。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还有无数女性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续写着文化新篇。
摄影:王海东 编辑:鹿鸣 曹瑞校对:王琛
初审:陶绘文 王星
终审:靳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