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诗意长安,看西安的远方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要闻 > 正文

从诗意长安,看西安的远方

来源:西安文旅之声2024-09-21 18:53

  梦回长安诗意风华,最是文化余韵流长。

  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灞河之畔,诗韵袅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中秋诗会》三期连播,再现 “山河诗长安”的盛景与浪漫。

  总台2024中秋诗会视频截图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长安与诗词,淬炼于历史长河,让古人情有所寄、心有所归,为今人荡涤灵魂、滋养精神,以文化自信促生现代城市发展的创新活力与澎湃动能。

  长安,如何跨越千载,成为亿万国人的精神故里?

  诗词,如何贯穿古今,唤醒华夏儿女的文化基因?

  在西安,你可以找到答案。

  古之长安,在氤氲墨色中沉淀出深邃的人文底色;今日西安,在历久弥新里等待着再添时代新墨。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从诗歌读懂长安

  公元742年,李白起身前往长安。这一次他是奉诏入仕,年过四十的他蹉跎半生,终于一朝扬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那一年的长安,如同那一年的李白,正是高光时刻——红尘紫陌,斜阳暮草,朝元阁峻临秦岭,羯鼓楼高俯渭河。它有宫阙九重、廊腰缦回,也有渊渟岳峙、马咽车阗;有宫苑依傍着山明,也有夜弦追逐着朝歌。

  这是大唐的长安,也是长安的大唐,是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中的惊艳一笔,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无数的名士汇聚到这里,游走在各个角落,咏出了千古风流。

  君且看——杜牧官道旁的回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岑参边塞外的思念,“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孟郊登科后的酣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李白忧国时的感伤,“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安诗词里,有心之所归——“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有情之所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志之所往——“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有四时美景——春色撩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夏日明媚,“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秋叶飘零,“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冬日见喜,“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有快意人生——“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更有盛世繁华——“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长安赋予了文人诗兴,诗词也赋予了长安灵魂,它们共同撑起的,是这片土地荡气回肠的文脉绵长。

  即便往事越千年,我们依旧能在长安诗词的字里行间,寻得凝练辞藻背后的丰沛情感,窥见绵密韵律织就的万千气象。

  酒香未散,弦歌未尽,华灯依旧。今天的西安,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古老而鲜活。

  长安是诗词的“原乡”

  一座长安城,半部《全唐诗》。

  当一座城市的繁华,和一个民族诗歌创作的顶峰在同一时间相遇,必然会擦出耀眼火花。

  在中华诗词文化的“版图”中,西安这座城,何以引发一代代文人墨客的“灵感”,构建起心灵栖居的精神家园?

  “说起中国的诗词,绕不过长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邱晓说,“长安在中华诗词发展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它是诗词的‘原乡’,更是滋养诗词的高地。”

  唐诗是中华诗史上的一座高峰。长安是盛唐之都,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无数文人骚客汇聚长安,或以文会友,或对酒当歌,在这里留下浩如烟海的诗篇。清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收录近4.9万首唐诗,其中与长安相关联的唐诗不胜枚举。

  “只要诗在,长安就在。”城市是文学想象的基础,盛世长安见证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辉煌,从此更是一种被仰望的意象。“‘长安’逐渐成为一个凝练的、极具象征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诗人眼里,它是理想之都,是云端之梦,是激发他们挥袖写下千古诗篇的灵感源泉。”邱晓表示。

  个体的悲欢离合,离不开世运的兴衰浮沉。盛唐催生了不朽的诗句,无数的诗句记录、塑造、铭刻了独一无二的盛唐。

  日积月累、代代传承,诗人们在千年时光中不断为这座都城注入人格与灵魂,才让长安成为一个精神家园与文化符号。文化与时代的相互成就,在长安有了生动注脚。

  “诗词文化激活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但最重要的是在其中找到来处、看到去处,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邱晓说。

  来西安寻找诗意生活

  “总要来趟长安吧,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大唐盛世颜!”外地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用这句话表达自己对西安的向往。

  人们对西安的一次次奔赴,是奔赴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却仍熠熠生辉的灿烂文明,是奔赴镌刻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在西安,你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韵,更能触摸到无处不在的新意。长安诗词的韵味不只是书写在纸页上,还荡漾在这座城市里,融入人们生活的日常。

  诗意的景致,潜藏在西安的文化地标中。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上,仿唐风格的建筑群气势恢宏,描绘长安盛景的诗句被做成灯牌从树上垂下,点亮一片灯火;

  诗意的生活,浸润在古城的寻常巷陌里。身着古装的翩翩少男少女,在古风古韵的街市中浅吟低笑、徐徐穿行;

  诗意的创作,闪耀在文艺精品力作中。从电影《长安三万里》,到春晚《山河诗长安》8分钟精彩演绎,再到如今的《2024中秋诗会》,诗词以这个时代喜闻乐见的方式,唤醒人们灵魂深处的文化DNA……

  文化自信,既存在于诗韵悠长的深厚积淀中,也活跃在紧跟时代的创新表达里。西安的无形之韵正一步步变为有形之景,日益深入人心。

  擦亮诗词IP向“远方”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西安如何以诗词文化激发城市活力,构建“诗与远方”的城市想象,擦亮“诗词之都”的文化品牌,让“长安”永在?

  往更深处开掘,让资源“成体系”。传承发展诗词,不仅要展其“形”,更要传其“神”,要不断挖掘和解码与西安有关的诗词,使城市的文化根脉更鲜明、更厚重、更独特。

  在更新处着墨,让游人“有看头”。用潮流且更具网感的形式打开中国式浪漫,用数字化焕活传统文化,紧密链接社交文化网络,用诗词问答、打卡集诗、跟着诗歌游西安等现代人喜爱的表现方式、互动形式,将景点、诗词、历史结合在一起,为游客打造可观、可赏、可游、可品的文化盛宴。

  向更鲜明打造,让文化“能出圈”。对长安诗词文化的特质进行现代化、时尚化和形象化演绎,创造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IP,擦亮辨识度,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西安文化符号和城市品牌。

  往更日常融汇,让城市“有气质”。探寻诗词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诗词真正成为融汇于日常中“活的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生活场景,形成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的城市文化内核。

  天地有万古,诗词话长安。

  长安涌动的诗意并非停于纸上,而是需要接续不息地绵延与传承,在点滴生活里悄然生长。这关键的落笔,终将落在每一个人身上。

  举目见日,又见长安。我们在诗词里寻找长安“原乡”,也走向西安“远方”,续写的是盛世繁华,生动的是今日人间。

  来源:西安发布 视觉:杨皓宇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主题为“气候变化与农食系统转型”
2024-09-20 13:00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2024-09-20 10:13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2024-09-20 10:09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2024-09-20 10:06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2024-09-20 10:05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2024-09-19 09:43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2024-09-19 09:43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2024-09-19 09:35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2024-09-19 03:35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2024-09-19 03:35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2024-09-20 10:07
将为我国下一代星地海量数据传输体系规划和我国新一代卫星地面站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09-18 18:36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2024-09-18 03:15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2024-09-18 02:55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2024-09-18 09:59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2024-09-18 09:54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2024-09-18 09:52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2024-09-18 09:34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4-09-14 09:43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
2024-09-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