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传统文化融入国潮时尚——网红变换新业态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要闻 > 正文

传统文化融入国潮时尚——网红变换新业态

来源:经济日报2023-01-27 11:45

  盛唐、老西安、城墙、不夜城的诗词、地铁里的古井……刷刷网络,仿佛周围的人一半在陕西西安旅游,一半在计划着去西安旅游。这些特色文化与美食、演艺、文创、零售等业态融合,聚集建构出一个个可体验、可娱乐消费新场景,促进消费活力不断提升。

  家住融侨城的市民任静怎么也没有想到,她会为了找全8个霓虹兔子灯牌在离家仅10分钟的3511文创科技园里逛上两小时。“这些兔子太可爱了,玩滑板的运动兔、花市区的送花兔、美食区的送‘福’兔……和朋友一起边逛边找,有趣、不累,集齐了发微博还可以兑换福袋。”谈起参与体验,任静对灯牌的设计、位置以及游戏规则、寻找过程都给予好评,“很久没有这样和朋友一起其乐融融的了。每只兔子都代表了大家对新年的期盼。”

  为了迎接兔年春节,园区整合入驻商户资源,多方联动,推出“新年森友会”策划。1月中旬推出兔年主题的“捉兔作战”沉浸式游戏就是其中之一。而在园区外围和中庭,带着浓郁新年气氛的年货大集、文创集市则吸引老中青少各年龄层人群。

  在文创集市的一个摊位上,记者注意到专注描绘卡通年画的年轻人刘雨菲。不同于传统年画,她的兔年主题年画作品图文并茂、风格活泼、用词新颖,特别受年轻人欢迎。

  “我家就在旁边的3511社区,去年春节前来摆过摊,对这里的环境、管理和服务都很满意。今年看到园区公众号还在招募文创摊主,我就再次报名了。”刘雨菲介绍。

  在园区的二层,本就热闹的花市在春节期间更是人头攒动。花卉经营户陈玉告诉记者,近期店内以销售兰花为主,多为走亲访友、答谢客户以及家中自用。“每天流水七八万元不成问题。”

  3511文创科技园原址曾是中国最大的毛巾厂。在主业搬迁后,3511TFEP通过对工业遗产建筑的活化设计与更新再造,打造出融合社区营造、生活服务和文化体验的商业空间。“街区周围有40余万人,有老有少,这些都是本地客流,他们的消费需求是既要日常消费供给又要新鲜的文化体验。我们这里有精致时尚的餐饮、咖啡、烘焙、亲子、书店、展馆等业态,也有进行了空间、主题、场景革新的花市;更有浓浓原居民‘烟火气’的生鲜超市、生活零售、集市等。”3511TFEP文创科技园区副总经理王静说,今年春节,3511的新年市集分为年货与文创两个部分,不仅让周围群众在物质上有了保障,也同样关注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西安市雁塔区是陕西省重要的商贸业中心区,服务业占比达77%,拥有商贸企业近5000家,商贸网点2万余个。雁塔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着力提升消费支撑能力,发挥长安路片区现代商贸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商业网点布局。他们加快推进小寨商圈、特色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建设,推进文创经济、赏花经济等业态聚集,打造市级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春节期间,重点围绕大宗消费、户外消费、夜间消费,组织开展“千企万店”齐促销活动。

  依托城市特色文化建造的街区和景区逐渐成为在地休闲和文旅消费的好去处。近日,西安市商务局发布《西安市商圈商业街区建设行动方案》,培育商业综合型、商文旅融合型、主题特色型三类70条商业街区,着力构建体系完善、业态多元、品牌引导、活力迸发、特色鲜明的城市商业新格局。“老网红”大唐不夜城街区就是其中之一。

  冬日夜晚的大唐不夜城被红色灯光点亮,一步一景,人潮流动,颇有一番盛世繁华的景象。游客做妆造穿汉服,在“唐食坊”吃诗词镜糕,在“唐礼坊”买一把绣花团扇,穿行在仿唐风格建筑街区里,与各式各样新春花灯拍照留念,沉浸式体验一回盛唐上元不夜天。

  今年全新亮相的“大唐不夜城元宇宙”是全国首个唐主题元宇宙,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实现博物馆等文化资源、文化IP的交流与互通,打造3D沉浸式商业消费场景。

  近年来,大唐不夜城街区逐步开始打造具有自身独特文化属性的IP形象和产品,实现扩大街区品牌影响力和提升消费的双重效果。2022年,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内核,以潮流文化为导向,完成60余项文创产品的研发。重点完成核酸贴纸文创IP产品开发,设计5款汉代人物形象IP、5款“最美劳动者”形象IP,共计推出20余款文创产品。同时通过交易平台,推出“虎星高照·多才多艺星”“诗仙李白”“不倒翁小姐姐”数字藏品形象,并联合曲江文旅推出“中国年·迎财神”数字文创,顺应潮流趋势,激发市场活力。

  “焰火长安贺新春”烟花秀、“诗意长安·穿越古今”、“中国年·万象更新始长安”年文化体验、“盛世年·汉唐光耀梦长安”沉浸式体验……这些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示了具有西安城市特色的“年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和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让广大市民游客过一个独具西安特色的文化年、欢乐年、团圆年。(本报记者 雷 婷)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