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琴”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要闻 > 正文

“琴”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来源:西安发布2022-09-06 23:09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着3000年的悠久传承历史。从先秦时期沟通天地的礼器,到后世文人士子修身养性的道器,其音色高古、通透、圆润、低音醇厚、高音清越。”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谢氏古法斫琴的第七代传承人谢双戌说。

  “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神农式、响泉式等,造型多为古籍记载,由斫琴师代代相传。譬如伏羲式造型圆润古朴,颈腰各有半月形弯入,弧度精巧。其音色宽宏,抚之悠远若遗世之音。”跟着谢双戌走进谢氏古琴斫制工坊中的木工室,墙上挂着造型不一的古琴,每一床古琴的造型都大有来历,或是圣人造琴,或是因受中国四大家、传统诗词、神话故事影响而衍生。

(转载)“琴”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906115848

  一床古琴的制成,通常要经历至少30多道传统工序,历时两年才能完成。斫琴就是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需要有专业技术的琴师完成操作。从入门到传授下一代古法斫琴技艺,谢氏两兄弟斫琴已有二十余载,通晓四十多种造型古琴的制法。

  “古琴从选材上就大有讲究,受过上百年风霜雪月的秦岭木材,才能承得住这奏响百年的重任。”谢双戌将已裁成古琴雏形的木材胚子放在了工作桌上,拿起铅笔勾勒出已覆盖在木材上的古琴造型线条,这就是谢氏古法斫琴的第三步——定形制。造型勾勒完成后,谢双戌拿起木凿开始槽腹腔,槽腹直接决定了古琴音质的优劣,是一床琴的灵魂所在,这一步至关重要,掏制槽腹和打磨调音都需要基于斫琴师几十年经验积累形成的审美要求,并且要边槽边试音,听古琴的音是否达到想要的干净度、纯净度,没有达到想要的音色就得继续调整。

  当音色已清、透、圆润时,就可以将古琴底板扣在上面,完成合琴这一步骤,贴上想要的附件。接下来就要送入漆室,完成长达一年的上漆过程。走进漆室,空气弥漫着一股泥土混着树木本身的味道。这是因为古琴所使用的漆是天然漆(又称大漆),大漆含有植物酯素酶,直接接触就会使皮肤过敏,发痒发肿,敏感的人连闻漆气也会过敏。大漆需要等干透才能上第二遍大漆,一共要进行三遍上漆过程。

  “除了选料、定式、造型、槽腹、辨音、刷漆还有裹麻、上胎、打磨、试音、调厚薄、定音、推光、上弦等三十多道传统工序,其中还包括了很多细小的制琴步骤。”谢双戌说道。一床古琴,来之不易,离不开斫琴师无数次的打磨,考验着斫琴师的耐心与定力,问起谢双戌自己最满意的一床琴,他只觉得他自己做的琴,永远都需要去学去打磨。

  谢双戌是个老西安人,院子里住着的人都感染着他。“我的父辈还有院子里住着的长辈们都很喜欢传统文化,小时候就爱跟着他们弹弹琴,写写字。耳濡目染下,稍大点我们对这些琴棋书画更是爱不释手,一个契机我们兄弟俩了解到古琴,就开始有了古琴的爱好。”

  “早些年,我和我哥两人为了学好古琴,四处请教老师,这才找到了李建正先生。进了屋子,与老人一见如故,聊了很久,从古琴弹奏聊到斫琴,也因为我们的坚持打动了老师,决定传授给我们谢氏兄弟。”谢氏古法斫琴以蜀派斫琴为基础,在继承前辈技艺的同时融合了李建正所代表的北方古琴宽厚大气的特点,二人制作的古琴音色通透,清朗沉静,回味悠长。

  谢双戌从1995年开始边工作边斫琴,2002年开了第一间琴馆。谢双戌、谢孟戌从2012年开始开展研学活动,各国古琴爱好者、学生纷纷走进谢氏古琴斫制工坊,感受古法斫琴这项传统技艺。2017年,兄弟二人扩大研习场所,开办传习所,给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在传习所,不仅研习古法斫琴技艺、弹奏技艺。我们还一起研学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课堂,品传统大家之作,颂古代诗词歌赋。这能为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有缘人,在喧闹的城市中提供一个精心的场所。”谢双戌说道。

  2020年,谢氏古法斫琴成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安高新区的扶持下,迎十四运非遗传统体育展演活动、“十四运”前期非遗布展、研习等一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谢氏古法斫琴这一传承百年的传统技艺。

  但古琴制作涉及弹奏、雕琢、校音、调试、大漆等一系列工匠技艺,所以斫琴师不仅仅是木匠,还得需要懂乐理。漫长的斫琴工期、难懂的古琴乐理等一系列因素,能扛起古法斫琴技艺传承的人少之又少。

  “我们收学生门槛不高,谁想学我们都欢迎,但是作为传承人门槛就得高起来,毕竟如果所收的传承人在我们去世之后,他说放弃就放弃,这门技艺就没人能传下去了。”谢双戌看着墙上挂着的古琴感慨着。

  对于谢双戌、谢孟戌而言,古琴是终生爱好。而当传承的担子落在他们的肩上,古法斫琴、古琴弹奏也并不是爱好这么简单。勉强维持温饱的传统技艺,需要坚持数十年的毅力,永远保持初心的爱好,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难事,传承此项技艺、传播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路,还需要走很远。

  一床古琴,奏出余韵悠长的琴音,一门传统技艺,背后是代代相传的中国传统文化。每一种琴式,每一首古琴曲承载着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人文历史、唐诗宋词,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凝聚。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谢氏兄弟二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当做根,把古琴当做庇荫大树,将古法斫琴技巧化为枝叶,永远欢迎热爱古琴的人,传承古法斫琴这一历经千年的非遗技艺,共同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文 周全)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 美英达成贸易协议 但细节尚待敲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