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琴”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要闻 > 正文

“琴”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来源:西安发布2022-09-06 23:09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着3000年的悠久传承历史。从先秦时期沟通天地的礼器,到后世文人士子修身养性的道器,其音色高古、通透、圆润、低音醇厚、高音清越。”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谢氏古法斫琴的第七代传承人谢双戌说。

  “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神农式、响泉式等,造型多为古籍记载,由斫琴师代代相传。譬如伏羲式造型圆润古朴,颈腰各有半月形弯入,弧度精巧。其音色宽宏,抚之悠远若遗世之音。”跟着谢双戌走进谢氏古琴斫制工坊中的木工室,墙上挂着造型不一的古琴,每一床古琴的造型都大有来历,或是圣人造琴,或是因受中国四大家、传统诗词、神话故事影响而衍生。

(转载)“琴”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20906115848

  一床古琴的制成,通常要经历至少30多道传统工序,历时两年才能完成。斫琴就是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需要有专业技术的琴师完成操作。从入门到传授下一代古法斫琴技艺,谢氏两兄弟斫琴已有二十余载,通晓四十多种造型古琴的制法。

  “古琴从选材上就大有讲究,受过上百年风霜雪月的秦岭木材,才能承得住这奏响百年的重任。”谢双戌将已裁成古琴雏形的木材胚子放在了工作桌上,拿起铅笔勾勒出已覆盖在木材上的古琴造型线条,这就是谢氏古法斫琴的第三步——定形制。造型勾勒完成后,谢双戌拿起木凿开始槽腹腔,槽腹直接决定了古琴音质的优劣,是一床琴的灵魂所在,这一步至关重要,掏制槽腹和打磨调音都需要基于斫琴师几十年经验积累形成的审美要求,并且要边槽边试音,听古琴的音是否达到想要的干净度、纯净度,没有达到想要的音色就得继续调整。

  当音色已清、透、圆润时,就可以将古琴底板扣在上面,完成合琴这一步骤,贴上想要的附件。接下来就要送入漆室,完成长达一年的上漆过程。走进漆室,空气弥漫着一股泥土混着树木本身的味道。这是因为古琴所使用的漆是天然漆(又称大漆),大漆含有植物酯素酶,直接接触就会使皮肤过敏,发痒发肿,敏感的人连闻漆气也会过敏。大漆需要等干透才能上第二遍大漆,一共要进行三遍上漆过程。

  “除了选料、定式、造型、槽腹、辨音、刷漆还有裹麻、上胎、打磨、试音、调厚薄、定音、推光、上弦等三十多道传统工序,其中还包括了很多细小的制琴步骤。”谢双戌说道。一床古琴,来之不易,离不开斫琴师无数次的打磨,考验着斫琴师的耐心与定力,问起谢双戌自己最满意的一床琴,他只觉得他自己做的琴,永远都需要去学去打磨。

  谢双戌是个老西安人,院子里住着的人都感染着他。“我的父辈还有院子里住着的长辈们都很喜欢传统文化,小时候就爱跟着他们弹弹琴,写写字。耳濡目染下,稍大点我们对这些琴棋书画更是爱不释手,一个契机我们兄弟俩了解到古琴,就开始有了古琴的爱好。”

  “早些年,我和我哥两人为了学好古琴,四处请教老师,这才找到了李建正先生。进了屋子,与老人一见如故,聊了很久,从古琴弹奏聊到斫琴,也因为我们的坚持打动了老师,决定传授给我们谢氏兄弟。”谢氏古法斫琴以蜀派斫琴为基础,在继承前辈技艺的同时融合了李建正所代表的北方古琴宽厚大气的特点,二人制作的古琴音色通透,清朗沉静,回味悠长。

  谢双戌从1995年开始边工作边斫琴,2002年开了第一间琴馆。谢双戌、谢孟戌从2012年开始开展研学活动,各国古琴爱好者、学生纷纷走进谢氏古琴斫制工坊,感受古法斫琴这项传统技艺。2017年,兄弟二人扩大研习场所,开办传习所,给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在传习所,不仅研习古法斫琴技艺、弹奏技艺。我们还一起研学中国传统文化,丰富课堂,品传统大家之作,颂古代诗词歌赋。这能为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有缘人,在喧闹的城市中提供一个精心的场所。”谢双戌说道。

  2020年,谢氏古法斫琴成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安高新区的扶持下,迎十四运非遗传统体育展演活动、“十四运”前期非遗布展、研习等一系列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谢氏古法斫琴这一传承百年的传统技艺。

  但古琴制作涉及弹奏、雕琢、校音、调试、大漆等一系列工匠技艺,所以斫琴师不仅仅是木匠,还得需要懂乐理。漫长的斫琴工期、难懂的古琴乐理等一系列因素,能扛起古法斫琴技艺传承的人少之又少。

  “我们收学生门槛不高,谁想学我们都欢迎,但是作为传承人门槛就得高起来,毕竟如果所收的传承人在我们去世之后,他说放弃就放弃,这门技艺就没人能传下去了。”谢双戌看着墙上挂着的古琴感慨着。

  对于谢双戌、谢孟戌而言,古琴是终生爱好。而当传承的担子落在他们的肩上,古法斫琴、古琴弹奏也并不是爱好这么简单。勉强维持温饱的传统技艺,需要坚持数十年的毅力,永远保持初心的爱好,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难事,传承此项技艺、传播中国传统古琴文化的路,还需要走很远。

  一床古琴,奏出余韵悠长的琴音,一门传统技艺,背后是代代相传的中国传统文化。每一种琴式,每一首古琴曲承载着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人文历史、唐诗宋词,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凝聚。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谢氏兄弟二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当做根,把古琴当做庇荫大树,将古法斫琴技巧化为枝叶,永远欢迎热爱古琴的人,传承古法斫琴这一历经千年的非遗技艺,共同守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文 周全)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多种活动迎接国家宪法日

  • 安徽多彩红杉林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首任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介绍了未来长征火箭发展的方向。
2024-12-04 09:15
该公司牌楼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于11月25日正式投运,并在工程验收过程中首次应用无人机激光建模技术。
2024-12-04 09:13
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发实蝇类害虫的新型控制方式,从而提升我国果蔬产业抵御这类害虫的能力。
2024-12-04 09:12
协议紧扣“支持香港打造国际高端科技人才集聚高地 共同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
2024-12-04 09:07
2日,第29届亚洲种子大会在海南三亚召开,大会以“潮起亚太 种业辉煌”为主题,由亚太种子协会主办,将持续至6日。
2024-12-04 04:55
3日13时56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三号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12-04 04:55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生产应用,香港在上中下游“全链发力”、促进“环环相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愈发清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24-12-03 16:02
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在土建4标8号平洞顺利始发掘进,标志着引江补汉工程正式进入TBM掘进施工新阶段。
2024-12-03 09:05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夏县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并出土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2024-12-03 04:15
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聚焦科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社会各界的科普责任,
2024-12-03 04:50
记者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
2024-12-03 04:50
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2024-12-03 04:50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中山本底站”)1日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
2024-12-03 04:50
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验证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硬件、软件、人员等各方面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
2024-12-02 08:55
房元鹏分析,比较来看,我国的天舟飞船属于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上行装载货物能力强。
2024-12-02 08:50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12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落下帷幕。
2024-12-02 03:4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2024-12-02 03:40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
2024-12-02 03:45
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2024-12-02 03:40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