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民日报特别报道 | 陕西:呵护秦岭生态 展现自然之美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 正文

人民日报特别报道 | 陕西:呵护秦岭生态 展现自然之美

来源:群众新闻网2022-08-04 08:10

人民日报特别报道 | 陕西:呵护秦岭生态 展现自然之美

  陕西省汉中市,油菜花海美不胜收。汉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悠悠汉水,奔流不息。巍巍秦岭,草木葳蕤。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组来到了朱鹮的家乡——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汉中市洋县。

  秦岭的崇山峻岭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近年来,陕西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洋县广大干部群众更是倍加呵护秦岭生态,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人民日报特别报道 | 陕西:呵护秦岭生态 展现自然之美

  陕西省榆林市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营区周边,民宿坐落在花草之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肖翊摄

  朱鹮保护被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到了洋县,要看朱鹮。

  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体在洋县境内。在保护区内的野生朱鹮救护饲养繁育基地,一个占地10亩的朱鹮野化驯养大网笼引人注目,几十只朱鹮或展翅飞翔,或低头觅食。

  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进入20世纪后,全球朱鹮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

  1981年,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洋县姚家沟发现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40多年后的今天,全球朱鹮种群数量突破7000只,朱鹮保护被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在发现朱鹮后的十几年里,每个巢下都有我们的科研人员或志愿者24小时监测保护。”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张跃明感慨,“如今,我们已经由对个体的蹲守跟踪保护,转变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

  洋县的田间阡陌,朱鹮随处可见。农民在水田俯身忙碌,鸟儿就在身后蹦蹦跳跳觅食。当地村民说:“地里不撒任何化肥农药,我们是全民护朱鹮。”

  除了采用保护恢复栖息地、种群监测、社区共管共建等就地保护手段,保护人员还积极攻关朱鹮的人工繁育技术,探索朱鹮的野化放归。目前,陕西已建立5个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基地、4个野化放归种群,不断将人工饲养繁殖个体重新引入其历史分布区,野生朱鹮栖息地面积由发现时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

  据悉,朱鹮在国内的分布范围已经扩展至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地。我国还向韩国、日本输出种源14只,朱鹮已在韩国、日本重建种群。

人民日报特别报道 | 陕西:呵护秦岭生态 展现自然之美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朱鹮翩然飞舞。张跃明摄(影像中国)

  秦岭物种多样性保护不断传出喜讯

  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都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洋县华阳镇的华阳景区被称为“秦岭四宝园”。在这里,优雅的朱鹮引颈展翅,可爱的大熊猫在啃食竹子,顽皮的金丝猴追逐嬉闹,憨厚的羚牛埋头吃草。

  2021年9月在陕西省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其吉祥物设计方案,就是以“秦岭四宝”为创意原型。许多人也通过这组幸福快乐、充满活力、精神焕发、积极向上的吉祥物形象,萌生了进一步了解秦岭、了解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愿望。

  在汉中市勉县新铺镇工作了13年的彭海龙是个“植物迷”,每当碰见不认识的植物,他便掏出手机,通过识图软件仔细辨识。“这些年发现的植物品种越来越多,有时候为了弄清楚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我能够忙活三四个小时。”他说。

  今年3月20日,彭海龙在新铺镇七姊妹村发现了一种没见过的花。村民告诉他,这叫“抱鸡母花花”。他联系上了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的熟人,经专家实地考察,确定这种花名为“陕西羽叶报春”。

  专家告诉彭海龙,1904年植物学家在秦岭山区发现了陕西羽叶报春,但此后一直未在野外发现,以致植物界一度认为它已经灭绝。直至2015年,专家才在洋县重新发现了它。彭海龙激动地说:“这种花是第一次在海拔600米的地区被发现。这说明咱秦岭的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了!”

  去年,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独叶草在秦岭太白山海拔2700米以下区域被首次发现;不久前,在秦岭首次发现荞麦叶大百合和秦岭薤……秦岭物种多样性保护不断传出喜讯。

人民日报特别报道 | 陕西:呵护秦岭生态 展现自然之美

  8月1日,陕西省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外籍记者在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记者 吴凯摄

  用好科技手段,秦岭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家住洋县华阳古镇的闫超,开了一家名叫“超哥家园”的农家乐。院子周边有十几个野生朱鹮巢,时有朱鹮悠然飞过。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这几日都是客满,闫超吃上了“生态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陕西将秦岭生态保护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秦岭范围内建成各类保护地116处,总面积0.92万平方公里,有效保护全省75%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7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种群类型。

人民日报特别报道 | 陕西:呵护秦岭生态 展现自然之美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塬上架起光伏板。记者 刘发为摄

  物联网监测、热成像识别、无人机巡护、“环保智慧大脑”……一项项高科技手段,为秦岭拉起一张数字监测网。目前,陕西初步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秦岭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用好科技手段,秦岭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2021年10月,秦岭国家公园创建获正式批复,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重磅加码”。围绕秦岭生态保护修复,更加科学完备的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正在酝酿,秦岭生态资源将得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

  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了解到:近年来,陕西省7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保护,重点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秦岭(陕西段)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时的345只。金丝猴种群达到5900余只,羚牛种群数量突破5000只。红豆杉、珙桐、独叶草、华山新麦草、太白红杉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记者原韬雄)

  产业振兴村美民富

  从榆林市城区往东南30公里,便到了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峁上,青山掩映,绿树环绕,红瓦灰墙的新居鳞次栉比;峁下,山水田园,瓜果飘香,彩虹滑道、丛林穿越等旅游项目广受欢迎……

  谁能想到,在2013年以前,这里还是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的深度贫困村,多数青壮年进城务工,耕地闲置荒芜。变化源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改革展览馆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征求群众入股意见签字表上的红手印格外醒目。2017年3月,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揭牌。

  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赵家峁村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带动产业振兴的巨变。村子建成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户外运动、学习”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还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

  “现在我能够按股分红,还能在景区的项目上务工,一年能有近7万元的收入。”村民赵能山说。“通过改革,赵家峁村在实现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让广大村民一起端牢了‘文化+’的金饭碗。”赵家峁村党支部书记赵帅帅说,2021年村集体资产达8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25元。

  杏花溪谷、峁上人家,赵家峁村如今山更青、水更绿、人气更旺。(记者 王海林 管璇悦 叶琦)

  非遗魅力历久弥新

  8月1日,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内,精彩的皮影戏赢得阵阵掌声。

  身为渭南市华州区皮影雕刻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54岁的薛宏权精研皮影艺术已近四十载。2015年,他组建皮影演出团,带着12名徒弟,从皮影制作向皮影戏表演转型。

  “从古至今,皮影戏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在薛宏权看来,为传统表演融入新元素,“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让艺术更有生命力”。对此,徒弟骞玉龙感触最深的,是《喜舞迎春》剧目中“主人公”的动作——她绷紧脚背、踮起脚尖,在皮影表演中融入芭蕾舞元素。

  这些年来,薛宏权带着徒弟,把皮影艺术展示给各地的观众,还走出国门,远赴新加坡、哈萨克斯坦演出。

  漫步在展示传习馆内,刺绣、面花、剪纸、麦秆画等作品,让人赞叹。传统戏剧展区、美术展区、技艺与民俗展区等七大展区,共展出资料、服饰、剧本等实物近万件。

  “如今,到馆内进行非遗展演的,有很多80后、90后。”传习馆馆长杜江鹏说,观众中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将竭尽全力,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说。(记者高炳)

  黄土地喜见光伏蓝

  8月1日,渭南市合阳县,车辆驶进一条小山沟,窗外坡势渐陡、绿草茂密。这里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衔接地带。近几年,当地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一眼望去,黄土地犹如披上绿装。

  这一片绿中,包裹着一抹蓝。据介绍,位于张家河村和南永宁村的国家电投联合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1.4亿千瓦时。拾级登高,光伏板如同波光粼粼的蓝色海洋在眼前延展开来;仔细观察,光伏板下还生长着各种作物。“‘光伏+农业’模式是我们的创新探索。”联合光伏电站负责人杨力说,因地制宜种植玉米、黄芩、柴胡等,让电站立体空间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

  “我们的电站有一个‘智慧大脑’。”国家电投陕西分公司副总经济师、渭南分公司总经理李永生说,现有的智能化运维大数据平台能够完成电站数据分析、组串故障定位、缺陷管理、自动化报表管理等工作,而灰尘监测与预警系统、无人机巡检系统等,则可以实现电站在线监测、一键故障诊断和运行分析。

  联合光伏电站的成功经验正被推广到更多地方,这里的光伏蓝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成为陕西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缩影。(记者刘发为)

  植树造林治理荒沙

  “在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故事家喻户晓。”谈到自己的工作,治沙连现役民兵张舒瑶充满自豪。

  榆林市补浪河乡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上世纪70年代大片土地被荒沙覆盖,“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1974年5月,54名平均年龄18岁的姑娘来到这里,搭起柳笆庵子,吃着青稞面窝窝头,靠人拉肩扛,修渠打井,植树造林。经历14任连长、380多名女兵,连队累计推平800多座沙丘,修建引水渠35公里,栽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425亩,先后被团中央、林业部门、全国妇联表彰。

  年仅25岁的张舒瑶已有4年兵龄。她和战友们平时要巡林、护苗、剪枝、补栽,悉心呵护治沙连取得的生态成果。如今的营区周边,紫色马鞭草、黄色波斯菊迎风摇曳,小巧别致的民宿坐落其间——昔日的荒漠已成为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军事拓展训练基地、生态观光旅游基地。

  绿色是榆林发展的新底色,“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全国劳动模范张应龙……当地的治沙故事不胜枚举。多年来,榆林治理荒沙860万亩,毛乌素沙漠从这里退去,陕西省的绿色版图也因此向北持续推进。(记者马原 王海林)

  开放之路跨越千年

  提到丝绸之路,不能不提张骞。

  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开辟了伟大的丝绸之路,不仅开启了陆上丝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留下华美乐章。

  谈及张骞,不能不提陕南名城汉中。

  在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张骞纪念馆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份份详实的史料,承载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展现出汉中文化的底蕴。一位坦桑尼亚籍记者惊叹:“这些文物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不少和我在非洲看到的有相似之处,人类文明真是奇妙!”

  “汉中不仅有张骞。”当地的向导介绍。与城固县毗邻的洋县,龙亭镇龙亭村有一座蔡伦墓祠,其中一副楹联写道:“旷古一人初造纸,寻常百姓可读书。”室内展板上,一张造纸术传向海外的树状图,述说着造纸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从历史中走来,开放之路跨越千年。开放的基因,也镌刻在汉中大地——去年3月,装载着精密仪器、日用百货等货物的中欧班列(汉西欧)从汉中开出,目的地是俄罗斯、荷兰等地;今年1月,装载汉中茶叶及农副特产的中欧班列,向着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路疾驰……(记者王洲)

  转自:人民日报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日本首相高市早苗

  • 习近平会见泰国总理阿努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HPV疫苗自2025年11月10日正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11年11月10日后出生的满13周岁女孩可以免费接种双价HPV疫苗。
2025-10-31 10:16
近日,飓风“梅利莎”横扫加勒比地区,成为近年来影响该地区最猛烈的飓风之一。
2025-10-31 10:14
10月30日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得知同事张洪章即将到“太空”出差的好消息,科研人员纷纷送上祝福:“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完成任务。
2025-10-31 10:02
据新一期《天体物理学快报》报道,LIGO-Virgo-KAGRA国际合作组织宣布,他们在去年10月和11月探测到两起极为特殊的、由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事件,分别命名为GW241011和GW241110。
2025-10-31 09:59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从重点区域来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6%;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3.5%,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
2025-10-31 09:57
执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张陆、武飞、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张陆担任指令长。
2025-10-30 13:03
记者10月29日从国家统计局获悉,根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74.2(以201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5.3%。
2025-10-30 10:15
绿氨作为绿氢核心载体与低碳原料,正成为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
2025-10-30 10:12
记者10月29日从水利部获悉,由水利部制定的国家标准《幸福河湖评价导则第1部分:流域面积3000km2以下(含)河流》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
2025-10-30 10:06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已建成66处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200余处省级示范煤矿,拥有180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智能开采产能占比超过50%,1.6万余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2025-10-30 10:04
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并举行新闻发布会。
2025-10-30 10:00
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韩国庆州举行。
2025-10-29 10:12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的工业化生产。
2025-10-29 09:36
截至今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普及率为36.5%,仅上半年,用户规模就增长了2.66亿人。
2025-10-29 09:35
当掌勺者从有体温的师傅变成由代码驱动的机器,以人和环境为核心的传统监管模式也面临着新情况。
2025-10-29 09:35
今年年产量首次突破150万吨,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页岩油开发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稳定产出的新阶段。
2025-10-29 09:33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临睡时刻,总觉得口干舌燥,害怕会频繁起夜,但又忍不住想大口喝水。每当此时,一些人不免会担心,是不是身体出什么问题了?
2025-10-29 09:32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发布。
2025-10-29 09:31
资料图片  深秋,去往宁夏吴忠市盐池县马儿庄村的乡道上,簌簌黄叶生出几分萧瑟。张文攀摄/光明图片  如今,马儿庄村有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8家,全村滩羊年饲养量5万只,远高于封山禁牧前。
2025-10-28 08:57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摆在新时代医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卓越”与“有温度”相辅相成,互相支撑,共同构筑新时代医学人才的素养基石。
2025-10-28 08: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