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民日报特别报道 | 陕西:呵护秦岭生态 展现自然之美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 正文

人民日报特别报道 | 陕西:呵护秦岭生态 展现自然之美

来源:群众新闻网2022-08-04 08:10

人民日报特别报道 | 陕西:呵护秦岭生态 展现自然之美

  陕西省汉中市,油菜花海美不胜收。汉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悠悠汉水,奔流不息。巍巍秦岭,草木葳蕤。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采访调研组来到了朱鹮的家乡——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汉中市洋县。

  秦岭的崇山峻岭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近年来,陕西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洋县广大干部群众更是倍加呵护秦岭生态,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人民日报特别报道 | 陕西:呵护秦岭生态 展现自然之美

  陕西省榆林市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营区周边,民宿坐落在花草之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肖翊摄

  朱鹮保护被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到了洋县,要看朱鹮。

  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体在洋县境内。在保护区内的野生朱鹮救护饲养繁育基地,一个占地10亩的朱鹮野化驯养大网笼引人注目,几十只朱鹮或展翅飞翔,或低头觅食。

  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进入20世纪后,全球朱鹮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

  1981年,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洋县姚家沟发现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40多年后的今天,全球朱鹮种群数量突破7000只,朱鹮保护被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在发现朱鹮后的十几年里,每个巢下都有我们的科研人员或志愿者24小时监测保护。”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张跃明感慨,“如今,我们已经由对个体的蹲守跟踪保护,转变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

  洋县的田间阡陌,朱鹮随处可见。农民在水田俯身忙碌,鸟儿就在身后蹦蹦跳跳觅食。当地村民说:“地里不撒任何化肥农药,我们是全民护朱鹮。”

  除了采用保护恢复栖息地、种群监测、社区共管共建等就地保护手段,保护人员还积极攻关朱鹮的人工繁育技术,探索朱鹮的野化放归。目前,陕西已建立5个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基地、4个野化放归种群,不断将人工饲养繁殖个体重新引入其历史分布区,野生朱鹮栖息地面积由发现时的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

  据悉,朱鹮在国内的分布范围已经扩展至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地。我国还向韩国、日本输出种源14只,朱鹮已在韩国、日本重建种群。

人民日报特别报道 | 陕西:呵护秦岭生态 展现自然之美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朱鹮翩然飞舞。张跃明摄(影像中国)

  秦岭物种多样性保护不断传出喜讯

  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都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洋县华阳镇的华阳景区被称为“秦岭四宝园”。在这里,优雅的朱鹮引颈展翅,可爱的大熊猫在啃食竹子,顽皮的金丝猴追逐嬉闹,憨厚的羚牛埋头吃草。

  2021年9月在陕西省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其吉祥物设计方案,就是以“秦岭四宝”为创意原型。许多人也通过这组幸福快乐、充满活力、精神焕发、积极向上的吉祥物形象,萌生了进一步了解秦岭、了解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愿望。

  在汉中市勉县新铺镇工作了13年的彭海龙是个“植物迷”,每当碰见不认识的植物,他便掏出手机,通过识图软件仔细辨识。“这些年发现的植物品种越来越多,有时候为了弄清楚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我能够忙活三四个小时。”他说。

  今年3月20日,彭海龙在新铺镇七姊妹村发现了一种没见过的花。村民告诉他,这叫“抱鸡母花花”。他联系上了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的熟人,经专家实地考察,确定这种花名为“陕西羽叶报春”。

  专家告诉彭海龙,1904年植物学家在秦岭山区发现了陕西羽叶报春,但此后一直未在野外发现,以致植物界一度认为它已经灭绝。直至2015年,专家才在洋县重新发现了它。彭海龙激动地说:“这种花是第一次在海拔600米的地区被发现。这说明咱秦岭的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了!”

  去年,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独叶草在秦岭太白山海拔2700米以下区域被首次发现;不久前,在秦岭首次发现荞麦叶大百合和秦岭薤……秦岭物种多样性保护不断传出喜讯。

人民日报特别报道 | 陕西:呵护秦岭生态 展现自然之美

  8月1日,陕西省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外籍记者在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记者 吴凯摄

  用好科技手段,秦岭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家住洋县华阳古镇的闫超,开了一家名叫“超哥家园”的农家乐。院子周边有十几个野生朱鹮巢,时有朱鹮悠然飞过。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这几日都是客满,闫超吃上了“生态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陕西将秦岭生态保护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秦岭范围内建成各类保护地116处,总面积0.92万平方公里,有效保护全省75%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7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种群类型。

人民日报特别报道 | 陕西:呵护秦岭生态 展现自然之美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塬上架起光伏板。记者 刘发为摄

  物联网监测、热成像识别、无人机巡护、“环保智慧大脑”……一项项高科技手段,为秦岭拉起一张数字监测网。目前,陕西初步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秦岭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用好科技手段,秦岭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2021年10月,秦岭国家公园创建获正式批复,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重磅加码”。围绕秦岭生态保护修复,更加科学完备的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正在酝酿,秦岭生态资源将得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

  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了解到:近年来,陕西省7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保护,重点保护物种的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秦岭(陕西段)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时的345只。金丝猴种群达到5900余只,羚牛种群数量突破5000只。红豆杉、珙桐、独叶草、华山新麦草、太白红杉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记者原韬雄)

  产业振兴村美民富

  从榆林市城区往东南30公里,便到了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峁上,青山掩映,绿树环绕,红瓦灰墙的新居鳞次栉比;峁下,山水田园,瓜果飘香,彩虹滑道、丛林穿越等旅游项目广受欢迎……

  谁能想到,在2013年以前,这里还是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的深度贫困村,多数青壮年进城务工,耕地闲置荒芜。变化源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改革展览馆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征求群众入股意见签字表上的红手印格外醒目。2017年3月,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揭牌。

  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赵家峁村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带动产业振兴的巨变。村子建成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户外运动、学习”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还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

  “现在我能够按股分红,还能在景区的项目上务工,一年能有近7万元的收入。”村民赵能山说。“通过改革,赵家峁村在实现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让广大村民一起端牢了‘文化+’的金饭碗。”赵家峁村党支部书记赵帅帅说,2021年村集体资产达8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25元。

  杏花溪谷、峁上人家,赵家峁村如今山更青、水更绿、人气更旺。(记者 王海林 管璇悦 叶琦)

  非遗魅力历久弥新

  8月1日,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内,精彩的皮影戏赢得阵阵掌声。

  身为渭南市华州区皮影雕刻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54岁的薛宏权精研皮影艺术已近四十载。2015年,他组建皮影演出团,带着12名徒弟,从皮影制作向皮影戏表演转型。

  “从古至今,皮影戏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在薛宏权看来,为传统表演融入新元素,“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让艺术更有生命力”。对此,徒弟骞玉龙感触最深的,是《喜舞迎春》剧目中“主人公”的动作——她绷紧脚背、踮起脚尖,在皮影表演中融入芭蕾舞元素。

  这些年来,薛宏权带着徒弟,把皮影艺术展示给各地的观众,还走出国门,远赴新加坡、哈萨克斯坦演出。

  漫步在展示传习馆内,刺绣、面花、剪纸、麦秆画等作品,让人赞叹。传统戏剧展区、美术展区、技艺与民俗展区等七大展区,共展出资料、服饰、剧本等实物近万件。

  “如今,到馆内进行非遗展演的,有很多80后、90后。”传习馆馆长杜江鹏说,观众中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将竭尽全力,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绽放光彩。”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常伟说。(记者高炳)

  黄土地喜见光伏蓝

  8月1日,渭南市合阳县,车辆驶进一条小山沟,窗外坡势渐陡、绿草茂密。这里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衔接地带。近几年,当地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一眼望去,黄土地犹如披上绿装。

  这一片绿中,包裹着一抹蓝。据介绍,位于张家河村和南永宁村的国家电投联合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1.4亿千瓦时。拾级登高,光伏板如同波光粼粼的蓝色海洋在眼前延展开来;仔细观察,光伏板下还生长着各种作物。“‘光伏+农业’模式是我们的创新探索。”联合光伏电站负责人杨力说,因地制宜种植玉米、黄芩、柴胡等,让电站立体空间的经济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

  “我们的电站有一个‘智慧大脑’。”国家电投陕西分公司副总经济师、渭南分公司总经理李永生说,现有的智能化运维大数据平台能够完成电站数据分析、组串故障定位、缺陷管理、自动化报表管理等工作,而灰尘监测与预警系统、无人机巡检系统等,则可以实现电站在线监测、一键故障诊断和运行分析。

  联合光伏电站的成功经验正被推广到更多地方,这里的光伏蓝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成为陕西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缩影。(记者刘发为)

  植树造林治理荒沙

  “在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故事家喻户晓。”谈到自己的工作,治沙连现役民兵张舒瑶充满自豪。

  榆林市补浪河乡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上世纪70年代大片土地被荒沙覆盖,“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1974年5月,54名平均年龄18岁的姑娘来到这里,搭起柳笆庵子,吃着青稞面窝窝头,靠人拉肩扛,修渠打井,植树造林。经历14任连长、380多名女兵,连队累计推平800多座沙丘,修建引水渠35公里,栽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425亩,先后被团中央、林业部门、全国妇联表彰。

  年仅25岁的张舒瑶已有4年兵龄。她和战友们平时要巡林、护苗、剪枝、补栽,悉心呵护治沙连取得的生态成果。如今的营区周边,紫色马鞭草、黄色波斯菊迎风摇曳,小巧别致的民宿坐落其间——昔日的荒漠已成为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军事拓展训练基地、生态观光旅游基地。

  绿色是榆林发展的新底色,“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全国劳动模范张应龙……当地的治沙故事不胜枚举。多年来,榆林治理荒沙860万亩,毛乌素沙漠从这里退去,陕西省的绿色版图也因此向北持续推进。(记者马原 王海林)

  开放之路跨越千年

  提到丝绸之路,不能不提张骞。

  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开辟了伟大的丝绸之路,不仅开启了陆上丝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留下华美乐章。

  谈及张骞,不能不提陕南名城汉中。

  在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张骞纪念馆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份份详实的史料,承载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展现出汉中文化的底蕴。一位坦桑尼亚籍记者惊叹:“这些文物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不少和我在非洲看到的有相似之处,人类文明真是奇妙!”

  “汉中不仅有张骞。”当地的向导介绍。与城固县毗邻的洋县,龙亭镇龙亭村有一座蔡伦墓祠,其中一副楹联写道:“旷古一人初造纸,寻常百姓可读书。”室内展板上,一张造纸术传向海外的树状图,述说着造纸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

  从历史中走来,开放之路跨越千年。开放的基因,也镌刻在汉中大地——去年3月,装载着精密仪器、日用百货等货物的中欧班列(汉西欧)从汉中开出,目的地是俄罗斯、荷兰等地;今年1月,装载汉中茶叶及农副特产的中欧班列,向着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路疾驰……(记者王洲)

  转自:人民日报

[ 责编:丛芳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1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 青海发现秦代石刻 定名“尕日塘秦刻石”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