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秦腔,这一被誉为“摇滚始祖”的艺术,已经在黄土地上扎根了上千年。
秦风烈烈,古调新弹。6月24日晚,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陕西西安闭幕,当千年古都激荡起秦地之声,古老而又崭新的音浪诉说着秦人精神,也展现着秦腔的新面貌。
跨界融合 探索古调新韵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就在这地方,梦开始穿越……”虚实结合的传承与创意,让国内首位秦腔领域虚拟人秦筱雅与摇滚乐手王建房同框演唱,融合了秦腔唱腔、秦腔音乐的现代摇滚,展现着传统艺术跨越千年的碰撞和传承。
樱桃小口一点开,墨烟描画柳叶眉。“旦角”形象的秦筱雅,融合年轻与古典、历史与现实,在时下年轻人热衷的网络阵地,于清丽唱腔、一颦一笑、水袖曼妙间,散播着秦腔的独特韵味。秦筱雅带给大众关于传统文化垂直分类秦腔领域的认知,显得新鲜又惊艳,让传统文化也被玩出了耳目一新的潮流感。
“祖籍陕西韩城县, 杏花村中有家园……”由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范紫东先生创作于1918年的经典戏曲《三滴血》,现在不只能在戏台上实时观看,也能在电影院里戴着3D眼镜随时欣赏。
1960年,《三滴血》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成为我国首部秦腔黑白电影。2019年,《三滴血》3D版秦腔电影开拍,这部采用3D现场全程实拍和全景声技术结合制作而成的秦腔影片,在2020年、2021年还先后获得了第三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奖和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奖。
“将音乐、文本、表演等诸多元素有效结合,用创新手段重新演绎经典故事,使用3D电影技术对这部百年名剧进行再创作,是秦腔发展史上一次填补空白、开创先河的跨界融合。”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说,希望用这种创新性手法,探索出秦韵古调在新时代的传播途径,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去感受与体验秦腔艺术,架起传统与时尚勾连的技术桥梁。
多种艺术形式碰撞传播
从天山脚下到雪域高原,从塞上江南到陇原大地,从黄河岸边到古城西安,6月13日,来自西北五省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3个剧团携73台优秀秦腔剧目在西安及周边城市荟聚,让秦腔的旋律成为盛夏的背景音乐。
“抖马”“扑虎”“旋子”等高难度动作在《西游记之唐僧收四徒》中轮番上演,台上跌打翻扑、闪转腾挪,台下凝神屏气、啧啧称奇。剧中融入的现代流行元素使打斗与诙谐共存,“圈粉”了大批年轻观众。
《西游记之唐僧收四徒》是一部秦腔神话剧,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第十期学员培训班学员们量身打造的全本武戏,剧本节选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作为神话剧、武打戏,此剧音乐量大、唱腔少,借鉴了秦歌、电视剧音乐等元素,演出程式以“猴戏”的做功见长,并对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些典型人物的原型做了戏曲化处理。该剧运用了不少舞台新技术,并加入现代时尚元素,与当代观众的审美与理解相契合,也让人们看到秦腔发展的蓬勃朝气。
除了《西游记之唐僧收四徒》,本届秦腔艺术节还有很多新剧让人眼前一亮。乌鲁木齐秦剧团首次以秦剧形式表演《铡刀下的红梅》,在秦腔中展现刘胡兰崇高的精神世界和威武不屈的年轻共产党员形象。甘肃武山县剧团的秦腔古装剧《洞天仙歌》,还融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山旋鼓舞表演,让多种艺术形式在秦腔中碰撞传播。
人才培养为秦腔注入发展活力
枣木梆子中惊天动地的历史沉浮、高亢吼唱中酣畅淋漓的精神释放,沉浸在秦人血脉里的秦腔,印刻着西北人灵魂深处的豪迈坦荡。“秦人创造了自己的腔儿。这腔儿无疑最适合秦人的襟怀展示。黄土在,秦人在,这腔儿便不会息声。”陈忠实在《我的秦腔记忆》中写道。
6月19日晚,在秦腔《白蛇传》舞台上,平均年龄17岁的演员们展现着新生代的秦腔力量。“优美的唱腔、华丽的服饰、精雕细琢的台词,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词一句都令我为之着迷。”年仅17岁饰演白素贞的王若冰说。
2010年以来,国有戏曲院团持续减少,戏曲人才面临青黄不接、人才断档的问题。为了解决秦腔后续人才储备不足的现象,2017年,西安演艺集团成立“秦腔委培班”,面向全国招收了117名学员,由易俗社、三意社派出骨干演员成立教学小组,对这些学员进行为期六年的“秦腔幼苗培养计划”。
今年1月1日,《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层面戏曲类地方性法规,为秦腔的保护传承发展起着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全国首个以秦腔艺术文化为核心的易俗社文化街区、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和易俗社百年博物馆的建成,秦腔青年实验剧团的成立都为秦腔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和表演舞台。
“秦腔要走向年轻的市场,就需要年轻面孔的加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表示,多方滋养才能让秦腔新生力量茁壮成长,对于秦腔行业而言,人才的接续发展,就是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的根本所在。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洁 张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