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要闻 > 正文

教育的本来与归处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2-06-06 17:01

  如果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么教育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在这片沃土上,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用自己的良知在默默地辛勤耕耘着。在这方净土上,一辈又一辈教育工作者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戮力前行。在这个阵地上,一批又一批教育创业团队笃行不怠永续坚守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回归教育本真,还原教育本色,追求教育真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就是我们教育人的初心使命和永恒主题。

  回归教育本真

  教育的回归,不是机械的、简单的回归,而是升华的回归,理性的回归,有温度的回归。

  回归公办教育主体,突显教育的公益性。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这明确表达了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公益性,是公办教育主体地位的法律保证。要把握教育的公平性、非营利性等属性,积极营造科学有序、健康向上的教育生态。夯实各级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发挥公办教育的主体性作用,把公办教育做优、做强、做大。

  回归课堂主战场,向每一节课要质量。学校的核心是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核心是课程,课程的核心是课堂。一个没有好课堂的学校不能称其为好学校,一个上不了好课堂的老师难以成为好老师。回归课堂主战场就必须聚焦课堂、直击课堂、发力课堂、绽放课堂、享受课堂,练就广大教师的课堂硬功夫,三尺讲台论英雄。紧紧抓住课程课堂质量建设的关键和根本,培养五个一流专业教师队伍,即一流专业思维、一流专业能力、一流专业素养、一流专业精神、一流专业成果,培养出更多的名师尤其是名家。

  回归教育人的纯粹,让教育人专注干教育的事,让专业的人专注干专业的事。教育是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塑造人的事业,作为教育工作者,坚守自己的使命担当,恪守自己的教育初心,一心一意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聚精会神抓好教育教学质量。全社会要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指数,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待遇、尊重和尊严。切实减轻教师负担,通过制度建设为教师赋能减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温暖,让教师安心从教、舒心育人,永葆教育情怀和活力。

  还原教育本色

  教育本色不是单调的、呆板的,而是丰富的、多彩的、灵动的、有生命力的。

  学校不挑学生,学生不挑学校,原本就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标志体现。学校不挑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共同享受美好教育带来的幸福感,实现有教无类、机会均等,也是彰显教育公平的有力回应。学生不挑学校,则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试金石。这就亟须聚焦教育本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彻底扭转唯分数论、唯成绩论的跑偏观念,强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育人理念,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强力支持公办学校优质成长,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把孩子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都办成名校、好学校,从源头上解决择校问题,缓解“择”的焦虑,化解“择”的需求,根除“择”的土壤。

  让孩子跳着上学,唱着放学,原本就是学校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学校真正的样子应该是以孩子为根本,基于个体差异因材(才)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快乐幸福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需要阳光、需要健康、需要运动、需要艺术、需要科技、需要男孩子的阳刚之气、需要真善美的熏陶和追求、需要唱起来跳起来动起来、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些许泥土的气息与滋养,需要诗、梦想和远方。这才是学校原本该有的风景,这才是新时代少年原本该有的模样。

  把假期还给孩子,动感的暑假,温馨的寒假,快乐的周末,原本就是儿时不可或缺的幸福时光。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盼望着假期,盼望着明天,盼望长大的童年。每年的各种假期,或长或短都会如期来到,放飞的日子总感觉过的很快,不知不觉间又临近返校开学的日子,才发现该写的作业还没有写完。享受这段时光或许成为多年后难忘的记忆,兴许记忆里有讲不够的故事,就连儿时的调皮都显得那么别有情韵,还有如约而至的成长烦恼与歌谣。那年的假期,什么都不想,什么都畅想。那年的假期,随心飘往的云朵,素描纯真与不舍,抑或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给心放个假,给眼晴放个假,也是成长。

  走进大自然经历风雨,走进社会实践历练成长,原本就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人生必修课。统筹组织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实践这个大熔炉里,去体验社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锤炼意志、陶冶品行、完善人格。积极探索校外社会实践“1+N”模式,形成丰富多样的活动路径。切实遵从学生的兴趣爱好意愿,设计体验性、趣味性、互动性、合作性和综合性的活动载体,打通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五育全面培养、探索形成健全人格的生动社会实践和成功育人模式。开展高校校园实践,体验感受大学学习生活情景。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实践,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情怀。开展文化艺术实践,滋润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开展博物馆主题实践,感受文博资源历史厚重积淀。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展体育教育实践,丰富滋养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开展自然探索实践,持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开展夏令营实践,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合作共赢。开展国防教育主题实践,增强国防意识,激发爱国情怀。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实践,养就社会公德和爱心互助精神。

  追求教育真谛

  朝美了想,往好了做。朝复杂了想,往简单了做。注重细节,做到精致,追求极致,才能不断趋向完美。即便一时不能至,依然心向往之、拼搏之。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族育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弄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方向性问题,把党的教育方针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引领学生奋力攀越知识的高地,情感的高地,思维的高地,人格的高地。人才有多高端,技术就有多高端。充分释放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坚持合格加特长的育人模式,为各类人才竞相迸发创造条件和氛围。抢占优秀人才、杰出人才、高科技人才的制高点,从小在孩子的心底播下家国情怀的种子,增强血液里和骨子里的归属感,为祖国、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贡献才智和力量。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教材是遵循、是范本、是课程本源,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影响并决定着祖国的未来。教材里有真理、有家国、有培根铸魂、有立德树人、有民族希冀。必须绝对确保教材的方向性、科学性、规律性、严谨性、纯粹性和真善美。加强专业教材编审,规范各类儿童读物审核发行,确保其专业性、教育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

  遵循并创造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激发释放教育改革创新的动能与活力。善者善在遵循规律,智者智在创造运用规律。西安“名校+”、西安好课堂就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市域特点和实际的创造性实践,皆源自基层尤其是全市教育人的创新精神,充分激发了学校及教师的内生动力与活力。西安“名校+”旨在把名校办在孩子家门口,西安好课堂旨在向每一节课要质量。2022年4月,这两个创新品牌入选教育部第四批“双减”推广典型案例。

  培养好习惯胜过若干100分,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基础。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功走向。义务教育阶段,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关键时期,要坚持全面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社交习惯、思考探索习惯、动手实践习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用好习惯指导孩子一生发展。培养学习习惯,就是要学会主动学习、多维思考、举一反三、跨学科实践应用。培养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就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社交习惯就是要培养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思维的启迪有可能撬动孩子的一生,让智慧之光闪亮灵动。课堂不仅教授知识,更是启迪学生的思维。思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顶端,要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开动起来,真正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自主学习和思考深度。经过思维认知的课堂,就有了灵魂,就有了魅力。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找到开锁的钥匙,更要帮助学生学会怎样配制钥匙,方法比答案更有价值和意义。老师要帮助学生打开心扉,给孩子的心中照进一束光,这束光就是思维之光、灵动之光、智慧之光、成长之光、幸福之光。

  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拥有自己的舞台、成为最好的自己、讲好自己的故事。关注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进步,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学识、接受能力、成长环境等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教育,个性化培养,给每个孩子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坚持国家课程标准,有机融合五育和五项管理,发展素质教育,助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合适的自己,全力为每一个孩子的人生赋能添彩。

  (陕西省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王纲撰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哲浩采访整理)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 西康高铁全线20座隧道全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