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力水源,它蜿蜒盘旋于秦岭和巴山的怀抱之中,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发端,再由安康市白河县流出陕西,流向中下游。
当华北地区千家万户用上了来自南方的清澈江水时,这既有宏伟调水工程的一份贡献,也有汉江上游群众守护水源洁净的一份心意。
本世纪以来,为了保护汉江流域环境和水生态,支撑陕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许多采矿业和部分工业企业相继关闭停产。
位于安康市境内的汉江瀛湖库区(2019年12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20世纪50年代末起,安康市白河县加大了硫铁矿开采的力度,由于当时开采技术落后,硫铁矿洞、矿渣遇降雨形成PH值和重金属超标的磺水污染溪流水体,导致其河床表面的石头逐渐变成黄褐色。遇到强降雨和山洪,大量磺水也将汇入汉江,威胁下游水质。
2000年,白河县痛下决心,关停了全县所有硫铁矿开采企业,并对企业进行改制、对职工予以分流安置。
白河县委书记李全成介绍,目前已编制完成污染治理总体方案,启动多个矿点污染整治工程、清污分流应急处置工程、废石中转站工程、矿山废水处理试验项目,流域水质监测分析实现常态化。
白河县卡子镇一处废弃硫铁矿处,被施工封闭的矿洞(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经过不断努力,经白河县流出的汉江出陕断面已常年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白河县一名干部告诉记者,汉江出陕断面监测点并不在白河,而设在湖北境内。“水质不必我说好,下游监督更可靠。”
记者从位于安康市汉滨区的汉江瀛湖库区行船溯流而上,两岸边山水之绿浑然一体。当地干部介绍道,数年前的水面并非这般纯净景象,优良的水质为人工养殖鱼类提供了绝佳条件,当时库区遍布着养鱼的网箱,大量养殖鱼类所投放的饵料、渔药等一度导致汉江瀛湖库区氨氮、总磷、COD、总氮等指标升高。
4月8日,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茶农在茶园内采茶。新华社记者 邵瑞摄
为保护汉江水质,当地政府直面困难整顿网箱养鱼,耗时5个月,至2018年4月底,汉江瀛湖的网箱全部拆除清理,当地政府引导渔民在水边山上建果园、种茶叶、开办农家乐和民宿,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绿色发展。
记者在汉中市西乡县子午镇看到,20多艘锈迹斑斑的采砂船停靠在汉江岸边,等待拆解。昔日的渔民放下手中渔网,转而从事蚕桑产业,如今,子午镇成为汉中市最大的蚕桑基地。
“保护好一江清水,保护治标,富民治本。”西乡县委书记李代斌说,“要让沿江群众有绿色产业,能增收致富,汉江生态保护效果才能稳定持久。”
目前,西乡县利用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做大做强茶叶种植加工,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36万亩,产值24.7亿元,茶产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两只朱鹮在洋县龙亭镇一处生态种养殖基地内觅食(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沿着江水往西,在汉中市洋县的汉江边、稻田里,时常可寻见朱鹮的身影。
40多年前,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朱鹮种群及栖息地生态,洋县开始限制工业污染企业落户、矿产开发和农业农药使用。近20年来,当地的有机水稻、鱼蛙水产、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异军突起。
如今,生态茶园、社区工厂、循环养殖、旅游观光等多种环境友好型产业在陕南加速崛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正在实现良性循环。
编辑:刘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