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图片新闻 > 正文
[责编:曾震宇]

走进陕北高西沟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3-31 14:02

24小时热图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

  • 上海启动新城绿环水脉建设

  • 湖北襄阳:三国文化引游人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天气、气候、水有何关系?人类今天为什么要关注天气气候水?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的《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和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给出了答案。
2023-03-22 07:55
3月初,在贵阳贵安新区网易贵安数据中心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各类工程机械忙碌不停,场平工程已全面开启。项目一期将于今年9月投入试运行,预计未来5年还将陆续启用5000个标准机架、4万台服务器。
2023-03-22 07:50
三峡集团昨天发布消息,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三峡氢舟1号”在广东中山下水。“三峡氢舟1号”采用氢燃料电池和锂电池动力系统,将用于三峡库区交通、巡查、应急等工作。
2023-03-22 09:35
至2月份,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3511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1162万千瓦。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跨区送电完成11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8%;各省份送出电量合计26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
2023-03-22 09:32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3年4月7日发行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黄山普通纪念币、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普通纪念币各一枚。
2023-03-22 09:27
世界睡眠日的目标就是提高公众对睡眠健康的认知,促进对睡眠障碍的预防、治疗和管理。
2023-03-21 06:40
春节刚过,江西省第一季度新开工的1234个项目集中启动,总投资近2万亿元的工程随即公布。江西全面掀起开工热潮——省级层面今年重点推进投资亿元以上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共达3558个,总投资4.57万亿元,同比增长20.5%。
2023-03-21 06:3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日前在京启动。
2023-03-21 09:48
近年来,天津港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和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100万标准箱。
2023-03-21 09:46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重任。
2023-03-21 06:45
这是3月3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大花舟翅桐。谭运洪说,此次发现不仅为我国植物增添了新成员,也是以大花舟翅桐为代表的季雨林群落在我国被首次记录。下一步,保护区还将针对大花舟翅桐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23-03-20 09:3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18日在京启动202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其间公布了“2022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进展”。
2023-03-20 07:25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研究人员还在发生“偏离期待”的情况后,马上人工刺激通往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结果成功驱使了大鼠去克服困难。
2023-03-20 09:35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了果蝇幼虫脑部的完整连接组,即包含所有神经元及其连接状况的线路图。
2023-03-20 09:42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与静态系统相比,能量拾取端即车辆端的结构不变,能量发射端线圈则换成埋于地下的供电导轨。
2023-03-20 09:51
该研究精细刻画了活跃、重复的快速射电暴,构建统一图景,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发现”,为最终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奠定了观测基础。浙江大学邱建荣团队、之江实验室谭德志团队、上海理工大学顾敏团队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形成的新机制。
2023-03-20 09:52
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绿电资源丰富,气温较东部低,数据与算力中心成本较低等优势,应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抢抓新机、加快发展。
2023-03-20 07:40
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都引起这些“打地基”的人高度关注。
2023-03-20 09:56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5日在北京举行了工作会谈。会后,王志刚与李家超共同出席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签署仪式并致辞。
2023-03-19 08:19
16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
2023-03-17 09:30
加载更多

  黄土沟壑中的陕西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满眼绿色(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陶 明摄

  去年,趁着“谷子熟了——陕西米脂乡村文化艺术节”的召开,我来到米脂县。艺术节的主场地没有设在县城,而是设在了距县城20多公里的高西沟村。坐在去高西沟村的车上,看着窗外金黄的谷子和起伏的山梁,我突然想起了什么,一瞬间,“高西沟村”四个大字显现在我的记忆屏幕。高西沟村,声名远扬的塞北小村,有着曲折的故事和动人的成就。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榆林米脂县高西沟村,了解这里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

  汽车驶入高西沟村,我看到两个人工制成的巨大谷穗,手挽着手,中间包裹着“谷子熟了”四个字,下面是用团扇组成的“米脂县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横幅。后面是一排窑洞式样的房子,这是高西沟农产品网络销售中心。从“乡村文化艺术节”到“农产品网络销售中心”,我似乎嗅到了这个古老村庄的新味道。

  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在村头迎接我们,寒暄过后,他带领我们参观。姜书记中等身材,穿着深灰色休闲装,脚蹬一双旅游鞋,与我们有说有笑,特像一位分别日久的老朋友。

  我们随着姜良彪来到了龙头山,这里是高西沟村的一个制高点,站在这里,高西沟村的山山岭岭尽收眼底。刚刚下了一场小雨,雾岚在山间弥漫,绵延的梁峁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有成片的油松、侧柏,有笔直的杨树。转身向另一个方向眺望,看到了果实累累的苹果树,树不高,成行连片,有诗的意境、画的色彩。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曾是贫穷的代名词,地处这片区域的村庄,从一开始就命运多舛。荒山秃岭,风寒水缺,恶劣的自然环境影响农业种植。高西沟村的温饱问题如一根绳索困扰着村民,也扼住了高西沟人的希望。毕竟是有历史底蕴的地方,中国革命在这里取得了丰硕成果,高西沟人也是有梦想的人。1959年,不安于现状的高西沟人向命运发起了挑战。他们开始修建梯田,在荒山种植树木,用林木积水护土,在草场饲养牛羊,积肥育肥,改良土壤。从最初的挑战到有序的发展,再到戮力追求生态文明的今天,60多年风风雨雨,高西沟村以新的面貌,擦亮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天空。他们长期实行“三三制”生态治理模式,也就是全村的土地和山地,三分之一从事农业生产,三分之一植树,三分之一种草,以此来维护和改善环境。进入21世纪,高西沟村人对生态环境有了新认识,他们把“三三制”治理模式调整为“三二一制”,也就是三份林地、两份草地、一份耕地。他们知道,唯有树木成林,才能推进沟、坡、峁、岔、水、田等的综合治理,达到“黄河里没有咱村的泥”的目标。在这种生态理念的支撑下,高西沟人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绿水青山,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成为了一个样板。

  姜良彪的陕北普通话不难听懂,他在龙头山,从不同的方向介绍高西沟村的过去与现实,语言诙谐,表情生动,如果事先不知道他是村支部书记,还以为他是专业导游呢。下山时,我指着一侧的山坡,向他询问,那里的树是苹果树吧。他停下脚步,微笑着说,就是苹果树。他告诉我,高西沟村建立了有机苹果种植基地,打造山地苹果品牌,因为有电商助力,销售业绩不错。

  回到高西沟村,浓烈的节日气氛充盈着每个角落。在五彩缤纷的“文化大集”,墙上挂着一串串红辣椒、黄玉米,墙顶置放着一捆捆谷穗,路两侧有免费供应的陕北小吃,凉皮、羊杂碎、干炉什么的,地方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是由大苹果搭建而成的“花坛”,苹果一圈圈围拢,十余层叠加,顶端对称着两片苹果树叶,造型优美。我喜欢陕北小吃,端过一碗凉皮大快朵颐。又吃了一个苹果,就像小时候一样大口啃着,充沛的汁水流进心窝。附近还有“陕北说书”表演,三位老演员,高亢说唱,道出人生感悟。老演员身后的剪纸吸引了我,一幅是用红纸剪成的《祈雨》,下面有一行字:“天旱了着火了,地下的青苗晒干了,龙王救万民。”构图朴拙,刀法酣畅。另一幅是用黑纸剪成的《壶口斗舞》,下面也有文字:“红绸飞舞槌如影,脚踏霓虹翻巨浪。”构图夸张,刀法细腻。两幅剪纸,就像两个窗口,从中可以眺望高西沟村的当下和往昔。这样的景象,该是乡村文化艺术节该有的景象吧。我深深陶醉其中。

  高西沟村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农民了,凭借奋发图强和改革开放的精神,他们改变了自己的经济状态,也改变了自己的精神气质。在几十年顽强拼搏的基础上,他们依托本土生态资源,建立了占地4平方公里的高西沟村农业生态旅游区,找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这是我在高西沟村的一天时间里,得到的最直观印象和最深刻感受。(张瑞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3月31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