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山东这十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要闻 > 正文

山东这十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

来源:大众网·海报2022-09-30 11:20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杜虹晓 济南报道

  9月29日,山东举办“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侯翠荣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山东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年,是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力度最大的十年,是绿色低碳转型取得卓著成效的十年,是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获得感最强的十年。

  发布会现场

  这十年,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的164项问题已整改完成105项,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广大群众关注和参与环保的热情高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用“五个之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系统的总结、展望、部署和要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是九个方面主要成就中的一大成就,“生态环境美”是新时代强省五大内涵特征中的一大内涵特征,良好自然生态是“六个一”发展思路中“一组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跃升”是“六个新跃升”奋斗目标的一大目标,“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二个方面”重点工作中的一方面重点工作。亿万齐鲁儿女真正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刻在了脑子里、落实在了行动上。

  这十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山东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民心工程,围绕蓝天、碧水、净土,实施聚力攻坚,一仗接着一仗打,生态环境质量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省统计局调查显示,2021年山东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6.8%。2021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控制到39微克每立方米、较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启动的2013年改善60.2%,优良天数比例为71.1%、较2013年提升31.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60.8天下降至2021年的3.6天,降幅达94%,“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2021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历史性消除了五类及五类以下水体,优良水体比例跃升至77.8%,黄河干流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二类标准,南水北调干线全部达到三类,近岸海域水质始终以一、二类海水为主,马踏湖摘取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桂冠,灵山湾以综合成绩第一名获评首批国家“美丽海湾”,“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重回身边。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洋垃圾”实现“零进口”,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双100%”,群众人居环境安全和“舌尖上的安全”得到切实守护,“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得到有效落实。

  这十年,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突破。山东锚定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农业投入和用地结构,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主要指标基本完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体系,对新建“两高”项目实行“五个减量替代”。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山东履约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7,累计成交额占全国的58%。“十三五”期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4%。关停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6.8%。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光伏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全国首位。公转水、公转铁、公转管道、多式联运迈出坚实步伐。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2020年全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1年下降43%、44%、24%、26%,实现了增项目增生产、不增排放不增污染。

  这十年,生态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山东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厚植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建立覆盖全域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切实守住生态安全底线。连续5年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99个重点问题全部整治销号,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4107个违法违规问题全部完成整改,黄河三角洲年产原油近30万吨的300处油井全部退出。在泰山、沂蒙山等重点区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高标准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启动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全省已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7个、“两山”基地7个,命名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6个、“两山”基地21个。保护修复力度的不断加大,促进了生态环境持续扩容,大大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像黄河口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鸟类群集,近海海域大叶藻、斑海豹等濒危生物明显增多,久违的江豚也再现身影,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山东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这十年,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山东着眼常态长效,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构建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扎实开展省以下生态环境垂管改革、综合执法改革、按流域设置监管执法机构等试点,省市县全部成立生态环境委员会,河(湖)长制、湾长制、林长制等落地见效。系统制修订生态环境领域法规政策标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开展两轮全覆盖式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创新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深入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督察,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综合执法,实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实现了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成效评估“全封闭”,监测、执法、治理、督察“真准全”,山东综合成绩荣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全国第一。建立“1+8”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政策体系,实现了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