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山东超三成“最高奖”花落这一领域,传递什么信号?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山东 > 正文

山东超三成“最高奖”花落这一领域,传递什么信号?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2022-06-23 15:51

  □单青

  在全省最高规格的奖励大会上,众多顶尖科技工作者,迎来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6月22日,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召开。会上宣读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笪良龙、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张贵民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这是继2020年度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获此殊荣之后,“最高奖”再次花落海洋领域。

  “科研就是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拼命是实现超越的唯一手段。”作为海洋军事领域的专家,笪良龙用近30年的执着探索,实现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突破。他主持研制多型多平台海洋环境效应装备,实现装备从无到有、成体系的跨越发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主持研制国内首套某型水下无人装备,填补我国水下无人平台探测空白,为我国水下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奖”此前曾多次授予海洋领域科技工作者。根据历届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名单,大众日报记者进行了纵向梳理—— 近20年来,在31位获奖者当中,共有10人从事海洋相关领域的研究(名单附后),占到总人数的三成以上。其中,该奖项曾连续三年集中在海洋领域。

  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深层逻辑。创新项目成于海洋,最高荣誉青睐海洋,传递了什么信号?

  这些科技创新,倚仗于潜力丰厚的“蓝色沃土”。

  深耕海洋这座蓝色宝库,山东有先天优势。翻开中国地图,齐鲁大地宛如一只雄鹰,面向浩瀚海洋,振翅欲飞。山东三面环海,陆域面积和海域面积相当,海岸线长3345公里、占全国1/6,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海岛589个,沿海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港口优势、海洋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得天独厚。

  从耕海牧渔到科技兴海,山东海洋强省十大行动渐次铺开,重点领域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实现1.49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占全省GDP比重超过18%。自然和人文优势的双重叠加,为孕育海洋科技创新创造了坚实根基。

  这些科技创新,得益于环环相扣的“多路推进”。

  山东最大的潜力在海洋,最大的空间在海洋,最大的动能也在海洋。山东全面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科技创新攻关、海洋港口整合优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海洋开放合作深化,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

  单看近一年“时间轴”,山东在海洋方面动作频频,彰显了经略海洋的坚实足迹——

  2021年6月23日,山东省委召开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总结海洋强省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任务;

  2021年10月,《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出台,突出发展高端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今年3月3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提出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世界一流港口建设等九大行动,强力启动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

  4月底,《山东省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印发,除了7个沿海市,7个内陆市也纳入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

  6月2日,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现代海洋产业合作专场在济南举行,世界海洋领域及各界嘉宾聚焦现代海洋产业连线交流;

  6月10日,山东首只海洋人才发展基金落户上合示范区,打造可复制的海洋人才基金模式,形成全省标杆效应;

  6月22日,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开幕,来自中日韩、东盟、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领域专家、企业家等近400位嘉宾共话发展机遇,开拓“海洋朋友圈”……

  除此之外,纵观今年山东两大重磅“报告”,海洋元素亦颇为突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海洋”一词出现了30次,成为高频词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被列为今后五年的重点工作之一。2022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定不移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这些科技创新,离不开前赴后继的“耕海探洋”。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承载着山东蓝色梦想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探索者的勇气、破窗者的胆气、先行者的锐气,写就了一个个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传奇。

  一组数据,见证着山东海洋创新发展的澎湃动能——

  山东拥有全国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和1/3的海洋领域院士,拥有55所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236个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平台。山东承担了全国近一半的重大海洋科技工程,主导及参与完成37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项,占全国54%,托起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半壁江山”。

  在深海技术装备领域,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以及海龙、潜龙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有效拓展了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广度和深度。“蓝鲸1号”“蓝鲸2号”,成功承担了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任务,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一连串山东造“大国重器”,正在成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闪亮名片。

  乘风破浪,向海图强。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山东正聚力抢占海洋发展制高点,在创新突破中激活更多“蓝色动能”。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科技力量,山东未来可期。

  附:海洋科研领域的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

  2002年度 曾呈奎

  中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中国海藻化学研究的开拓者。提出并倡导我国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走农牧化道路。

  2004年度 管华诗

  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海洋药物与生物功能制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

  2005年度 张福绥

  我国海洋贝类增养殖生物学和养殖产业化的奠基人之一。

  2006年度 唐启升

  长期致力于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及发展战略研究,开拓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和大海洋生态系研究。

  2009年度 侯保荣

  我国海洋腐蚀环境研究和海洋腐蚀与防护的学科带头人之一,明确提出了“海洋腐蚀环境”概念,建立了海洋腐蚀环境的理论体系。

  2014年度 王军成

  长期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仪器装备研制,为支撑建设我国业务化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网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度 胡敦欣

  我国海洋通量(JGOFS)研究的开拓者,大洋环流研究的开路人。

  2018年度 吴立新

  领导发起“透明海洋”计划,在海洋动力过程认知、观测与预测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2020年度 李华军

  长期从事海洋与海岸工程安全与防灾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在新型海工结构的设计施工以及安全运行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1年度 笪良龙

  主持研制多型多平台海洋环境效应装备,实现装备从无到有、成体系的跨越发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