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十五五”新征程上,新质生产力正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与硬核科技产业并行,成都的一批传统文化产业也正打破固有边界,通过技术革新、模式重构与跨界合作,上演着“老树开新花”的生动景象。其中,拥有数千年历史的蜀锦,以其“慢”的智慧与“新”的活力,成为观察成都文创产业焕新的典型样本。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亲手操作古法织机
沉浸式体验让博物馆活起来
在成都青羊区的一处安静空间里,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正在以一种“不像博物馆”的方式重塑公众对非遗的认知。
“蜀锦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文明的织造方式。”博物馆执行馆长杜予立这样理解蜀锦的价值。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走进3000平方米的展厅,最吸引人的是展厅中央摆放的一台仍在使用的清代道光年间花楼木织机——全球唯一能够正常运作的同类古织机。6米长的木质结构发出轻响,两位织工上下配合,金线破开丝浪,仿佛穿梭进百年前的作坊。传统蜀锦的织造速度极慢,每日只能织出8厘米,被称为“寸锦寸金”。但这种“慢”,正是成都文创最独特的底色。
为了让更多人真正触摸传统,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大胆改变传统博物馆“看展”的方式,设计了一系列体验与互动项目:设置织造体验区,公众可亲手操作古法织机,从穿综、引线到对纹,即便只织出三厘米布,也要真实体验“慢”的工序;推出全国首个面向公众开放的丝织文物修复体验,通过显微镜、3D扫描观察纤维结构,参与者可获得属于自己的“修复体验证书”。
“修复过程本身就有教育意义,它让人理解时间的价值。”杜予立说。这些体验式创新的背后,是他多年的设计背景与海外艺术指导经历。他说:“我们不是简单摆展品,而是让观众走进织造。光影、声音、空间的叙事,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动。”
推出文创盲盒、触电短剧
蜀锦文创销售额增长近三倍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与传统的公办博物馆有所不同,它需要实现自我造血。如今,蜀锦元素已经进入服饰、家居、艺术装置等多元领域。
馆内的蜀锦织造工场由国家级传承人贺斌团队现场演示古法织造;蜀绣技艺展示区则由工美艺术大师彭世平团队持续展示蜀绣针法。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推出的文创盲盒,也让人们“带走一段织样和故事”,不再只是购买商品。杜予立说:“商业化不是坏事,但必须有文化底线。关键不能丢掉文化温度。”在他看来,蜀锦的当代性,不在于改变它的形,而在于激活它的精神——精确、秩序、耐心。如今,这种精神正在以新的形式进入成都寻常生活。
“当一个孩子花半小时织出几厘米的布,他不仅在学技艺,更在学习成都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生活方式——慢下来,尊重时间,尊重手艺。”

▲短剧《我的军师是孔明》
为了让蜀锦触达年轻观众,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还在不断尝试新内容表达方式。去年,短剧《我的军师是孔明》上线,引发年轻观众对非遗的关注。今年推出的沉浸式展厅“迷宫幻锦”,让游客在镜像结构中穿梭,体验传统纹样与现代光影交织的场景。
数据是最直接的反馈。据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暑假期间访客量达8.2万人次;馆内文创区的熊猫纹样丝巾、芙蓉花笔记本等产品热销,成为家长送给孩子的文化启蒙礼,文创销售额同比增长近三倍。
在“慢”中深耕文化底蕴
在“新”中寻找当代价值
今年暑假期间,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开设织造体验、蜀锦香囊制作、蜀绣团扇绘制等多个互动项目,让非遗真正“活”在游客手中。而在成都更广阔的文创产业中,从蜀锦到蜀绣,从传统工艺到数字体验,从线下展示到直播电商,各类文创企业正以不同方式焕发新芽。这些新芽共同构成了成都文化产业新的生产力。
在蜀锦领域,四川锦衣天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瑞幸推出的“蜀锦非遗杯”上线首日销售达185万杯。他们将“夔龙纹”“云气纹”以简约线条重构,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打卡器”;“锦衣天承”与百亿播放量动漫IP《遮天》合作,用蜀锦技艺织造IP纹样,精准触达Z世代。
另一家企业“原织蜀锦”则采用100%6A桑蚕丝推出“锦蝶”围巾,研发一系列创新产品;发起“让世界看见蜀锦之美”全球行,足迹遍布多国。到2027年计划实现3亿元到5亿元产值,目前已有12国品牌表达合作意向,海外订单增长80%。一场非遗传承人直播的单场销售额甚至突破80万元。
技术端的革新同样令人惊讶。“织绣技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四川省文旅重点实验室” 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了蜀锦纹样的快速原型制作。一款蜀锦桌旗,在技术加持下,可以让传统研发周期从一个月缩短到7天。

▲诗婢家文创产品
蜀锦的焕新并非孤例,成都的文创生态正呈现出集体迸发的活力。将目光看向诗婢家,这家成都百年老字号如今正在积极实现转型,从文房四宝拓展至美术馆、拍卖、文创产品及影视出品。其原创文创产品“黑白玉”冰箱贴,巧妙融合砚石与熊猫意象,旺季可售数千个。今年,诗婢家首次以出品人身份试水微短剧,成为全国首个跨界进入该赛道的百年文化品牌。由其投资出品的首部电影《带你回家》已于10月25日上映。
在成都,文创的生长有其独特的节奏。它不追求转瞬即逝的快时尚,而是在“慢”中深耕文化底蕴,在“新”中寻找当代价值。从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的体验重塑,到诗婢家的叙事转型,成都的文创企业共同诠释了:传统并非过去的遗迹,而是一种可以活在当下、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这份“慢下来”的坚守与“亮起来”的创新,让成都文创在新时代焕发新芽。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昌娟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成都发布编辑丨黎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