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这张“国字号”名片的背后,正是成华经开区产业硬实力的集中体现——
近日,卡诺普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迈出链接全球资本市场的关键一步。在不久前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倍益康的智能艾灸机器人更是凭借能够精准模拟多种专业灸疗与按摩手法,成为展会焦点。而扎根园区20年的成都微精电机股份公司,正加快推进与韩国企业合作,共同研发适用于服务机器人的小型关节模组……
再看园区内部生态,“我们就像住在‘机器人超市’,缺什么配件,走几步就能配齐。”一位企业负责人形象地比喻。从微精电机的关节模组,到卡诺普的整机产品,企业间的物流半径不超过5公里,一条涵盖“毫米级零件—整机制造—多元场景”的完整产业链清晰可见。
数据显示,成华经开区已集聚企业超4900家,总营收突破290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超1200亿元。

四川成都成华经济开发区
链主引领 “单打冠军”云集
机器人产业冠军方阵崛起
今年,成华区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跻身“国家队”,标志着其产业实力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在这一集群中,多家企业凭借独特技术优势,在细分领域成长为“单打冠军”,构筑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链主企业卡诺普近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迈出上市进程的关键一步。这家从龙潭大学生创业园起步的企业,历经13年发展,已从最初的控制系统研发壮大为整机制造的行业翘楚。如今,卡诺普研发的产品矩阵已涵盖70余款机型,应用于汽车及零部件、3C电子、新能源、工程机械等多种场景。其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马来西亚设立附属公司,成为工业机器人焊接细分领域当之无愧的“隐形冠军”。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成华经开区的倍益康带来了一场精彩展示。其明星产品——智能艾灸机器人通过高精度传感器与高清摄像头精准识别穴位,可模拟悬停灸、回旋灸、雀啄灸等多种灸疗手法。这家深耕康复医疗领域近30年的企业,拥有境内外专利800余项。截至2025年4月,倍益康中高端筋膜枪已连续三年蝉联全球销量榜首。
“我们的关节技术已应用于外骨骼助力机器人,能够帮助老年人重获登山的能力,”成都微精电机股份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石利俊介绍道。这一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企业多年来在无框力矩电机、精密减速器等核心部件上的持续技术攻关。
作为扎根成华区60余年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都微精电机股份公司成功破解了关节模组“高功率与小型化不可兼得”的行业难题。公司推出的85机座号无框力矩电机如同“隐形关节”般嵌入机械臂,为多种复杂动作提供强劲动力。
从控制系统到核心零部件,从工业机器人到特种机器人,园区内的企业各展所长、相互支撑,共同构筑起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展现出强大的集群竞争力。
“企业间的物流半径不超过5公里”
产业链协同释放发展动能
在成华经开区的产业版图上,一张动态更新的“机器人产业链图谱”清晰勾勒出集群发展的脉络。120家机器人企业的名字,依照“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的产业链条有序排布,犹如一组紧密咬合的齿轮,驱动整个产业生态高效运转。
“在园区内,我们最深的感受是上下游企业的距离被真正拉近了,”卡诺普副总经理邓世海对此深有感触。以焊接应用为例,卡诺普与成焊宝玛、华远焊机等企业围绕多工位焊接、机器人焊接包等展开深度技术研讨与工艺验证。园区内的电机、驱动器等零部件企业,也为卡诺普的控制器、关节模组及整机产品提供稳定配套,助力其在多轴伺服、协作机器人与高负载机械臂领域持续迭代。
“我们不仅是上下游关系,更像在共建一个完整生态。”在园区内,从微精电机的关节模组到卡诺普的整机,企业间的物流半径不超过5公里。邓世海表示,“这种‘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协同模式,使企业在研发周期、装配效率和交付能力上实现全面提升。”
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更需在“链”上精准发力。精准招商与产业链补链,正是成华经开区的“拿手好戏”。2025年以来,园区已签约引进跨维智能、铭赛机器人等15家上下游企业,数量超去年全年。
“我们不是‘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是严格按产业链图谱开展‘精准招商’,”成华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军介绍,“引进跨维智能旨在补强卡诺普在具身智能算法方面的能力,而千巡机器人的加入,则完善了园区在巡检机器人领域的场景布局。”
在成华经开区,上下游企业如根系相连,在空间集聚中构建起共生网络,共同培育出一片协同共进的产业“生态森林”,推动产业链整体价值持续跃升。
数据显示,成华经开区总营收已突破290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超1200亿元,获评“2024四川高质量发展园区”。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里已培育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及176家高新技术企业,展现出强劲的产业活力。
厚植营商环境“沃土”
园区是企业的“贴心管家”
“园区就是我们企业的‘管家’。”在成华经开区,这句话不仅是入驻企业的共同心声,也是成华经开区管委会一以贯之的行动准则。从精准化解企业“急难愁盼”,到构建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体系,园区通过打出一套服务“组合拳”,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四川成都成华经济开发区
“在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成都机器人产业园给予了我们大量实实在在的支持,”四川斯艾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韧表示,“园区及时为我们兑现产业扶持政策,还及时解决了发展空间等核心诉求,真正为企业成长赋能助力。”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四川省瞪羚企业,斯艾普电子如今已建成6000平方米科研生产场地,形成年产10万只微波组件和1000套射频微系统的产能,这其中离不开园区精准服务的坚实支撑。
对企业而言,雪中送炭式的支持往往最能体现服务的温度。今年11月初,“AI创新助力体医融合生态交流大会”筹备进入冲刺期,主办方倍益康积极联动体育系统与康复医学领域的力量,希望打造一场高水准的对话。得知企业有强化专家阵容的需求后,园区管委会第一时间行动,迅速帮忙联系四川省陆上运动学校等单位,3天内便协助企业精准匹配到所需专家资源。
“企业想到的、没想到的,园区都想在前头。”倍益康品牌负责人代先健由衷感慨。正是这种“管家”式的贴心服务,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研发与创新。
在服务机制建设上,成华经开区持续优化提升服务效能。园区成立智能机器人制造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构建起“专班+园区管委会+运营公司+产业联盟”的多级管理服务机制,形成区域统筹、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效工作格局。特别是“链长+顾问+专班+园区+链主”服务机制的建立,有效推动要素集成、企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实现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量质双升。
在人才与创新支持方面,园区积极牵头共建省级机器人产教联合体、具身智能机器人全场景赋能中心,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打造人才培养与技术验证平台,助力像卡诺普这样的链主企业持续吸纳工程师、算法人才和工艺人才,加速产品测试与应用迭代。

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
当前,成华经开区正以入选“国家队”为全新起点,加速向“西部智能机器人制造产业新高地”的战略目标迈进,在中国智能制造版图上绘就浓墨重彩的成华篇章。
文/百雅婷
成都发布编辑丨李钰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