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11日,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华阳国志》与古蜀文化分论坛在成都崇州市举办。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体例最完备的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由东晋蜀郡江源(今成都崇州)人常璩撰写,是研究古代西南地区历史、地理与文化的重要文献。论坛围绕“《华阳国志》与古蜀文化”这一核心议题,会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研讨,推动学术研究与现实应用相结合。
在主旨演讲环节,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后强提出,应将华阳国志新馆打造成为全国性的《华阳国志》研究高地、方志文化宣传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古蜀文明研究中心。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建议设立“常璩与方志文化研究中心”,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创设“常璩方志奖”,激励后学;面向青少年开发系列文化讲座与研学课程,普及乡土历史;积极运用VR、AR等数字技术,建设“智慧方志馆”,让千年文献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同时,加强华阳国志馆与街子古镇、青城山—都江堰等周边景区的联动,共同开发精品文旅线路。
在对话交流环节,四川大学教授李勇先、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汪启明、西华大学教授潘殊闲、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黄剑华等,围绕《华阳国志》在传承巴蜀文脉方面的作用展开讨论,并提出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建议。
论坛期间,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崇州市街子古镇群康养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分别与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旨在促进学术研究与地方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
来自重庆、云南、贵州、甘肃、陕西、湖北等《华阳国志》所涉省市的50余名地方志工作者和学者参与交流。论坛期间,与会专家还实地调研了位于崇州街子古镇的华阳国志馆,深入了解以“一书一馆”模式推动地方志资源活化利用的创新实践。
此外,论坛发布了以《华阳国志》题襟馆版古籍为原型设计的个性化主题邮票,推动典籍文化走向公众。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借此契机,召开了成德眉资党史和地方志事业同城化发展联席会议,建立常态化史志资料交换机制,实现四市史志资源“一键查询、全域共享”,有力推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
据介绍,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将论坛选址于崇州,既是对《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故乡的致敬,也是希望通过国家级学术平台,推动地方志从书斋走向社会,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粟新林
